..续本文上一页凡夫在人事看到它的相状:哦!这个波浪是大波浪、是小波浪,它本来是小波浪变成大波浪。我们是在波浪的相状中,迷失了自己。那你要修无分别智,你不可能在波浪上分别,其实不管大波浪、小波浪,它通通是水,它的道理就是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就是所谓的「彼所知无相」,你不能再有我相、法相的存在了。如果你要成就无分别智的话,就是你要从人事的差别事相,把它会归到「无我性真如」,这个就是你的行相──决断名言、契会真如。这以下提出一个问难:
辛二、释通疑难(分二:壬一成所分别;壬二成不可言) 壬一、成所分别
把前面的「所缘」跟「行相」这二个「疑难」,「通」通的加以解「释」。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成所分别」,第二个「成不可言」。说无分别智去观察真如的时候
是无相,无相怎么能够当所分别呢?这不合道理,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相状才能分别嘛!凡夫就提出这个问难。我们看看,说无相也可以成所分别:
相应自性义,所分别非余, 字展转相应,是谓相应义。
什么叫「所分别」?其实就是「相应」,就是当我们能分别的心,跟「所分别」的境接触的时候,这个就是「相应」了。「所分别」的相貌就是这样子,只要你能缘的心,去契会所缘的境,这个就是成就所分别了,不一定要有相状。先提出一个正确的回答,第二个再说明凡夫的所分别是什么相貌。凡夫的分别心是「字展转相应,是谓相应义」,凡夫的心境相应,是要靠「字」的「展转相应」,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相连,构成一个名言。我们凡夫的义相,要靠名言来引导,你才够明白它的义、它的差别相貌。比如说,你要了解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,你要:哦!极乐世界有七宝池、八功德水、宫殿楼阁,很多的鸟在空中说法;有正报的佛、菩萨围绕的庄严。你要有这个名言的引导,你才能够产生一个义相。但是无分别智是不能有名言来引导,是直接契入到真如的义相,不能靠名言的引导。所以凡夫的分别心,叫做「字展转相应,是谓相应义」,一定要名言的引导;所以凡夫的分别心,叫做「名前觉无」,在名言之前,你不能去观照什么的,一定要名言来引导,名前觉无。「名前觉无」是什么道理呢?这个地方就加以说明了:
壬二、成不可言
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, 非诠不同故,一切不可言。
凡夫的分别心,它有「能诠」跟「所诠」,「能诠」的叫名言,「所诠」的是义相。所以凡夫的分别心,它不是「离」开了彼能诠」的名言,而能够使令我们的「智」慧,单独的在「所诠」的义相上活动;一定要有名言的引导,我们才能够产生义相,这叫做「名前觉无」。
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,「名前觉无」的意思就是说:我们凡夫的概念,是认为一切法它本来就有它的自性、有它的义相。这个人是个好人,他本来就是一个好人;这个人是个坏人,他本来就是一个坏人;他是我的亲属,他是我的怨家:这个法都是有自性的。就是一切法本来就有义相,我是假藉名言,去了解这个义相而已。我的名言思考,是去了解这个本来就有的义相,我们凡夫是这样思考的,而这样的思考是错误的。从大乘佛法的角度,是「唯识无义」,说一切法本来是没有义相的,是无我性真如,本来面目是没有义相的。没有义相,怎么会有义相呢?是因为你安立了名言,它才有义相。因为你这样子想,这个法就变成这个相貌,叫做「唯识无义」的道理。它本来是没有义相,没有义相怎么有义相呢?是因为你有名言的安立,它才出现义相,所以说「非离彼能诠,智于所诠转」,你一定要有一个名言的引导,凡夫才有义相,所以说「非诠不同故」。「非诠」就是说,我们能诠的名言跟所诠的义相,这二个是不同调的。因为你今天安立这个名言,你明天安立那个名言,你永远得不到所诠的义相。所以能诠跟所诠的义相,这个性质是不相同,我们永远攀缘不到诸法的真实义相。总而言之,诸法的真实相是什么呢?是「一切不可言」,其实一切法的真实相,是离言说相的、是离言说相的。比如说,我们今天吃一碗汤面。这碗汤面,你调味料放很多,你不是在吃面,你是在吃调味料!(呵呵)是不是?你要是没有放调味料,你就吃到面的本质了。那你现在所缘的境,你把每一个法都安立很多的名言,那你就是在在了解你心中的名言,不是在了解一切法的真相。那你问说:一切法的真相是什么?「一切不可言」,你要把你的名言通通洗掉,一切法的真相就显现出来了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佛陀警告这些初心菩萨,不要相信你心中的名言,它对你会产生一个误导的作用,如果你要从颠倒妄想醒过来,你不要相信你的名言。我们这样子讲好了,我们的心中有二种名言:一种名言是从阿赖耶识生起的,你过去的经验,这个是我们要破的,一种等流的思想,这个等流思想是从无明妄想、自我意识发动出来的,阿赖耶识的无明生起的,这个无明要破的。我们心中第二种名言,是今生听闻大乘法教,听闻佛法,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、什么是不该做,这方面的名言要保留,这个名言是可以相信的。因为这个是清净法界等流正法,这个不在我们所破的范围,这个叫正见。佛陀今天修无分别智所要破的名言是什么?是你习惯性的思想,习惯性,不是你从佛法学习来的思想,这个都要破的。所以「非诠不同故,一切不可言」,因为我们永远攀缘不到诸法的义相。那一切法义相是什么呢?「一切不可言」,就是你要把名言去掉,诸法义相才会出现的。这个地方是把整个无分别智的一个所依、因缘、所缘,乃至于它的行相,详细的说明。这以下就说明无分别智的运用,前面都是在静中修的,这以下讲依体起用,依止无分别智来修习六波罗蜜。
庚六、任持
诸菩萨任持,是无分别智, 后所得诸行,为进趣增长。
「无分别智」,这一念清净无分别的心中,它能够「任持」,就是摄受,它能够摄受整个五度的功德。你可以把在静中所修的「无分别智」的功能,运用在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这样能够使令你所成就五度的妙「行」,能够成就一种「进趣」菩提、「增长」菩提的妙用。我们过去的心是虚妄分别心:你从什么地方来?从妄想而来。虽然你布施、持戒,你的善业是成就人天的果报,不能进趣菩提,不能增长菩提。但是你以无所得的智慧,来摄受五度的妙行,它就能够「进趣、增长」菩提。就是你要趣向菩提,前面那个马车,要「无分别智」来引导的,这个是「任持」。
庚七、助伴
诸菩萨助伴,说为二种道, 是无分别智,五到彼岸性。
无分别智必须有一些助行,是什么样的因缘,能够帮助你修行无分别智?诸菩萨的「无分别智」,它也有一些「助伴」,有一些助行。哪些的行门能够帮助无分别智呢?「说为二种道」:第一个叫资粮道;第二个是依止道,它所依止的道。资粮道都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你不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成就福德资粮,因为福德资粮的关系,远离三恶道,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,这件事情对你修无分别智是有帮助的,叫资粮。第二个依止道,这个依止是禅定波罗蜜,你经常能够以止的力量来止息妄想,使令我们那一念心保持明了寂静,也是有帮助无分别智的效果。所以「无分别智」必须以资粮跟依止二道来作「助伴」的,这就是「五到彼岸性」,就是这种五波罗蜜,它能够帮助你无分别智到达彼岸,使令这个无分别智圆满。这个无分别智简单的说,它必须有福德资粮的帮助,无分别智所修的是不思议境,是观真如理。为什么要有福德资粮?虽然无分别智跟福德资粮,感觉上是独立的因缘,但是它们这二个有互动的关系。我们举一个例子:你修无分别智,是要依止你现在的这一念心来起观照,来闻思、观照。如果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资粮力太薄弱,一个人福报太差,你色身就多病痛,不是腰痛、就是肚子痛、牙齿痛,要不然就是精神羸弱;一个人福报力薄弱,一修行就打瞌睡。你能够经常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修习资粮,一个人福报增加的时候,你的心力会变强,你不断的历练,他的精神体力旺盛;你精神体力旺胜,你修习无分别智,事半功倍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福报力的重要,它本身不是成就无分别智的亲因缘,但是它是它的助伴。你的身体减少病痛,精神旺盛,然后内心明了寂静,都是有助于修无分别智的。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前面五度,因为它是助伴。到这个地方,等于是把无分别智的静中修跟历缘对境五度的相互任持、助伴的关系说明了;这以下说明它的果报。就是我修无分别智有什么好处呢?这个地方八、九、十、十一,是说明它来生的功德。
庚八、异熟
诸菩萨异熟,于佛二会中, 是无分别智,由加行证得。
你今生修无分别智,对来生「异熟」的果报有什么好处呢?你在来生的果报当中,能够跟「佛」相「会」,能够出生在佛的「二」大法「会」当「中」。假设你今天的「无分别智」,是属于「加行」无分别智,还没有成就、还在加行,属于资粮加行位的无分别智,那你会生在佛的变化身法会,就是看到佛陀的八相成道;这个时候出家,做佛陀的弟子,帮助佛陀弘扬法门,生在佛的变化身法会。假设你的「无分别智」是成功了,是「证得」无分别智,这个时候,你受生的果报是在佛的受用身法会──实报庄严土,前面是凡圣同居土,这里是实报庄严土,这个时候是往生到十方的净土,亲近十方诸佛。就是说,这个「无分别智」,你如果是「加行」智、或者是根本的「证得」,你就会生到「佛」的「二」种法「会」当「中」。
在生命的流转当中,遇到佛的出世,对菩萨是非常重要的加持力。智者大师曾经把这样的因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