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凡夫在人事看到它的相狀:哦!這個波浪是大波浪、是小波浪,它本來是小波浪變成大波浪。我們是在波浪的相狀中,迷失了自己。那你要修無分別智,你不可能在波浪上分別,其實不管大波浪、小波浪,它通通是水,它的道理就是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就是所謂的「彼所知無相」,你不能再有我相、法相的存在了。如果你要成就無分別智的話,就是你要從人事的差別事相,把它會歸到「無我性真如」,這個就是你的行相──決斷名言、契會真如。這以下提出一個問難:
辛二、釋通疑難(分二:壬一成所分別;壬二成不可言) 壬一、成所分別
把前面的「所緣」跟「行相」這二個「疑難」,「通」通的加以解「釋」。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「成所分別」,第二個「成不可言」。說無分別智去觀察真如的時候
是無相,無相怎麼能夠當所分別呢?這不合道理,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相狀才能分別嘛!凡夫就提出這個問難。我們看看,說無相也可以成所分別:
相應自性義,所分別非余, 字展轉相應,是謂相應義。
什麼叫「所分別」?其實就是「相應」,就是當我們能分別的心,跟「所分別」的境接觸的時候,這個就是「相應」了。「所分別」的相貌就是這樣子,只要你能緣的心,去契會所緣的境,這個就是成就所分別了,不一定要有相狀。先提出一個正確的回答,第二個再說明凡夫的所分別是什麼相貌。凡夫的分別心是「字展轉相應,是謂相應義」,凡夫的心境相應,是要靠「字」的「展轉相應」,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相連,構成一個名言。我們凡夫的義相,要靠名言來引導,你才夠明白它的義、它的差別相貌。比如說,你要了解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你要:哦!極樂世界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宮殿樓閣,很多的鳥在空中說法;有正報的佛、菩薩圍繞的莊嚴。你要有這個名言的引導,你才能夠産生一個義相。但是無分別智是不能有名言來引導,是直接契入到真如的義相,不能靠名言的引導。所以凡夫的分別心,叫做「字展轉相應,是謂相應義」,一定要名言的引導;所以凡夫的分別心,叫做「名前覺無」,在名言之前,你不能去觀照什麼的,一定要名言來引導,名前覺無。「名前覺無」是什麼道理呢?這個地方就加以說明了:
壬二、成不可言
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, 非诠不同故,一切不可言。
凡夫的分別心,它有「能诠」跟「所诠」,「能诠」的叫名言,「所诠」的是義相。所以凡夫的分別心,它不是「離」開了彼能诠」的名言,而能夠使令我們的「智」慧,單獨的在「所诠」的義相上活動;一定要有名言的引導,我們才能夠産生義相,這叫做「名前覺無」。
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,「名前覺無」的意思就是說:我們凡夫的概念,是認爲一切法它本來就有它的自性、有它的義相。這個人是個好人,他本來就是一個好人;這個人是個壞人,他本來就是一個壞人;他是我的親屬,他是我的怨家:這個法都是有自性的。就是一切法本來就有義相,我是假藉名言,去了解這個義相而已。我的名言思考,是去了解這個本來就有的義相,我們凡夫是這樣思考的,而這樣的思考是錯誤的。從大乘佛法的角度,是「唯識無義」,說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義相的,是無我性真如,本來面目是沒有義相的。沒有義相,怎麼會有義相呢?是因爲你安立了名言,它才有義相。因爲你這樣子想,這個法就變成這個相貌,叫做「唯識無義」的道理。它本來是沒有義相,沒有義相怎麼有義相呢?是因爲你有名言的安立,它才出現義相,所以說「非離彼能诠,智于所诠轉」,你一定要有一個名言的引導,凡夫才有義相,所以說「非诠不同故」。「非诠」就是說,我們能诠的名言跟所诠的義相,這二個是不同調的。因爲你今天安立這個名言,你明天安立那個名言,你永遠得不到所诠的義相。所以能诠跟所诠的義相,這個性質是不相同,我們永遠攀緣不到諸法的真實義相。總而言之,諸法的真實相是什麼呢?是「一切不可言」,其實一切法的真實相,是離言說相的、是離言說相的。比如說,我們今天吃一碗湯面。這碗湯面,你調味料放很多,你不是在吃面,你是在吃調味料!(呵呵)是不是?你要是沒有放調味料,你就吃到面的本質了。那你現在所緣的境,你把每一個法都安立很多的名言,那你就是在在了解你心中的名言,不是在了解一切法的真相。那你問說: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?「一切不可言」,你要把你的名言通通洗掉,一切法的真相就顯現出來了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佛陀警告這些初心菩薩,不要相信你心中的名言,它對你會産生一個誤導的作用,如果你要從顛倒妄想醒過來,你不要相信你的名言。我們這樣子講好了,我們的心中有二種名言:一種名言是從阿賴耶識生起的,你過去的經驗,這個是我們要破的,一種等流的思想,這個等流思想是從無明妄想、自我意識發動出來的,阿賴耶識的無明生起的,這個無明要破的。我們心中第二種名言,是今生聽聞大乘法教,聽聞佛法,告訴我們什麼是該做、什麼是不該做,這方面的名言要保留,這個名言是可以相信的。因爲這個是清淨法界等流正法,這個不在我們所破的範圍,這個叫正見。佛陀今天修無分別智所要破的名言是什麼?是你習慣性的思想,習慣性,不是你從佛法學習來的思想,這個都要破的。所以「非诠不同故,一切不可言」,因爲我們永遠攀緣不到諸法的義相。那一切法義相是什麼呢?「一切不可言」,就是你要把名言去掉,諸法義相才會出現的。這個地方是把整個無分別智的一個所依、因緣、所緣,乃至于它的行相,詳細的說明。這以下就說明無分別智的運用,前面都是在靜中修的,這以下講依體起用,依止無分別智來修習六波羅蜜。
庚六、任持
諸菩薩任持,是無分別智, 後所得諸行,爲進趣增長。
「無分別智」,這一念清淨無分別的心中,它能夠「任持」,就是攝受,它能夠攝受整個五度的功德。你可以把在靜中所修的「無分別智」的功能,運用在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這樣能夠使令你所成就五度的妙「行」,能夠成就一種「進趣」菩提、「增長」菩提的妙用。我們過去的心是虛妄分別心:你從什麼地方來?從妄想而來。雖然你布施、持戒,你的善業是成就人天的果報,不能進趣菩提,不能增長菩提。但是你以無所得的智慧,來攝受五度的妙行,它就能夠「進趣、增長」菩提。就是你要趣向菩提,前面那個馬車,要「無分別智」來引導的,這個是「任持」。
庚七、助伴
諸菩薩助伴,說爲二種道, 是無分別智,五到彼岸性。
無分別智必須有一些助行,是什麼樣的因緣,能夠幫助你修行無分別智?諸菩薩的「無分別智」,它也有一些「助伴」,有一些助行。哪些的行門能夠幫助無分別智呢?「說爲二種道」:第一個叫資糧道;第二個是依止道,它所依止的道。資糧道都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你不斷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成就福德資糧,因爲福德資糧的關系,遠離叁惡道,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,這件事情對你修無分別智是有幫助的,叫資糧。第二個依止道,這個依止是禅定波羅蜜,你經常能夠以止的力量來止息妄想,使令我們那一念心保持明了寂靜,也是有幫助無分別智的效果。所以「無分別智」必須以資糧跟依止二道來作「助伴」的,這就是「五到彼岸性」,就是這種五波羅蜜,它能夠幫助你無分別智到達彼岸,使令這個無分別智圓滿。這個無分別智簡單的說,它必須有福德資糧的幫助,無分別智所修的是不思議境,是觀真如理。爲什麼要有福德資糧?雖然無分別智跟福德資糧,感覺上是獨立的因緣,但是它們這二個有互動的關系。我們舉一個例子:你修無分別智,是要依止你現在的這一念心來起觀照,來聞思、觀照。如果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的資糧力太薄弱,一個人福報太差,你色身就多病痛,不是腰痛、就是肚子痛、牙齒痛,要不然就是精神羸弱;一個人福報力薄弱,一修行就打瞌睡。你能夠經常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修習資糧,一個人福報增加的時候,你的心力會變強,你不斷的曆練,他的精神體力旺盛;你精神體力旺勝,你修習無分別智,事半功倍。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忽略福報力的重要,它本身不是成就無分別智的親因緣,但是它是它的助伴。你的身體減少病痛,精神旺盛,然後內心明了寂靜,都是有助于修無分別智的。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前面五度,因爲它是助伴。到這個地方,等于是把無分別智的靜中修跟曆緣對境五度的相互任持、助伴的關系說明了;這以下說明它的果報。就是我修無分別智有什麼好處呢?這個地方八、九、十、十一,是說明它來生的功德。
庚八、異熟
諸菩薩異熟,于佛二會中, 是無分別智,由加行證得。
你今生修無分別智,對來生「異熟」的果報有什麼好處呢?你在來生的果報當中,能夠跟「佛」相「會」,能夠出生在佛的「二」大法「會」當「中」。假設你今天的「無分別智」,是屬于「加行」無分別智,還沒有成就、還在加行,屬于資糧加行位的無分別智,那你會生在佛的變化身法會,就是看到佛陀的八相成道;這個時候出家,做佛陀的弟子,幫助佛陀弘揚法門,生在佛的變化身法會。假設你的「無分別智」是成功了,是「證得」無分別智,這個時候,你受生的果報是在佛的受用身法會──實報莊嚴土,前面是凡聖同居土,這裏是實報莊嚴土,這個時候是往生到十方的淨土,親近十方諸佛。就是說,這個「無分別智」,你如果是「加行」智、或者是根本的「證得」,你就會生到「佛」的「二」種法「會」當「中」。
在生命的流轉當中,遇到佛的出世,對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加持力。智者大師曾經把這樣的因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