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七卷

  第五七卷

  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九○頁,「庚十叁、叁智差別」。

  

  第五七卷

  

  我們前面一大段,講到菩薩六波羅蜜的法門,也就是說,菩薩根據六度的法門,來積集福德跟智慧二種資糧,而趨向無上菩提。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說,事實上這六度的法門,是通于五乘的修行。也就是說,你看二乘人,事實上他也是修習六度;你看人天乘的人──一貫道、基督教,也是修六度。這個地方,大家就提出一個問題:那菩薩的六度跟其他乘的六度,有什麼差別呢?本論當中,提出了菩薩的六度有二種的差別。第一個,菩薩的六度有增上的功德:菩薩在修習六波羅蜜的時候,他對自己的菩提心是有增上的功德。你每一次的持戒,你的菩提心就增上;你每一次的布施,你的菩提心也會增上,這一點是其他乘所沒有的:他在六度當中,能夠使令自己不斷的展轉增上,而趨向無上菩提。第二個,菩薩的六度有解脫的功德,它能夠讓你在煩惱障、所知障當中得到解脫,這一點也是其他乘所沒有的。爲什麼菩薩修習六度,能夠産生增上、産生解脫的功德呢?因爲菩薩修習六度的時候,他有一種甚深的觀照。我們大家都知道,每一個法門在修行的時候,你用不同的觀照,它會有不同的結果。菩薩是用什麼因緣來觀照,能夠産生這樣的功德呢?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。菩薩在修六度的時候,是二層的觀照:第一個是因緣觀,觀察整個十法界的因果,我們知道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。這一點,在因緣觀,我們前面「增上戒學」菩薩的戒法當中,就講得很清楚,從因緣觀而生起一種增上的功德。第二個是菩薩能夠修習真如觀,觀察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這個時候能夠成就解脫。這一部分,在菩薩的「增上心學」跟「增上慧學」,對菩薩的真如觀有詳細的說明。所以菩薩因爲透過因緣觀跟真如觀的觀照,能夠使令整個六度,變成能夠産生增上跟解脫的力量,這一點是大乘的六度跟其他乘所不同的地方。我們現在這一科是講到「增上慧學」,「增上慧學」當中,講到無分別智的差別相貌有十六段,這個地方講第十叁段:

  

  庚十叁、叁智差別(分二:辛一引喻;辛二配顯) 辛一、引喻(分四:壬一約無言說及言說喻;壬二約無了別及了 別喻;壬叁約無分別及分別喻;壬四約無領受及領受喻) 壬一、約無言說及言說喻

  

  「叁智差別」,講到加行智、根本智跟後得智的差別相貌,這個地方有「引喻」跟「配顯」,我們先說譬喻。譬「喻」當中有四段:我們先看第一段「約無言說及言說」來作譬「喻」,心中有言說跟沒有言說,來譬喻叁種智慧的差別。

  

  如啞求受義,如啞正受義, 如非啞受義,叁智譬如是。

  

  第一個,講到「啞」巴,就是一個不會說話的人,他向人家請「求」種種的法「義」,也就是說他這個時候對法義還沒有完全了解,正在請「求」;這樣子是比喻加行

  

  智,加行智在帶相觀空的時候,他心中對于真如理還沒有完全明白,對真如也不能夠實際的加以言說,所以叫做「如啞求受義」,他不能夠真實的了解義理,也不能宣說的,他要有所宣說,一定要依止古德的名字來學習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「如啞正受義」:這個「啞」巴「正」在「受」用種種的「義」相,他已經了解義相,但是他不能言說;這個是比喻根本智契證真如理的時候,他心中很清楚分明的跟真如相應,但是這個時候是離一切言說相,不會說話的,這個是譬喻根本智。第叁個,「如非啞受義」:一個會說話的人,他已經「受」用「義」相了,他不但能自己受用,也能夠安立名詞加以表達,這個地方指的是後得智。「叁智譬如是」,這個地方,是約我們嘴巴表達的這一部分,來分別這個叁智的差別。

  

  壬二、約無了別及了別喻

  

  前面約嘴巴的說話,這個地方約心中的「了別」。

  

  如愚求受義,如愚正受義, 如非愚受義,叁智譬如是。

  

  (這個地方「二智」寫錯了,應該「叁智」譬如是。)說一個沒有讀過書、沒有知識的「愚」癡人,他現在「正」向人請求種種的「義」相;這個地方也是一樣,這是比喻加行智。「如愚正受義」:一個「愚」癡的人,他內心已經了解「義相,但是他這個時候,因爲沒有讀過種種的書籍,也不能表達;這個地方是譬喻根本智。第叁個,「如非愚受義」: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能夠通達「義」理,又能夠生起種種的宣說,這個地方是譬喻根本智。「叁智譬如是」,這個地方是約心中的了別,來分判叁種智慧的相貌。

  

  壬叁、約無分別及分別喻

  

  這個地方是約前六識的計度分別跟沒有計度分別來作一個說明:

  

  如五求受義,如五正受義, 如末那受義,叁智譬如是。

  

  比如說我們講前「五」識,前五識跟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接觸的時候,那是一種直覺的反應,它不帶言說相,它不能去形容這個五塵的相貌,不可以形容的,這個指的是加行智。它在「求」,當然也沒有得到真實的「義」相,還在「求」嘛。第二個,「如五正受義」:前「五」識清楚的看到種種的「義」相,但是也不能言說,這個是譬喻根本智。第叁個,「如末那受義」:這個地方的「末那」,古德說是指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跟前五識配合的時候,了別外在的人事因緣,它也能夠生起計度分別,安立種種的名言,爲人家描述、宣說,這個地方是譬喻後得智。「叁智譬如是」:這個地方是約著計度分別來說明。

  

  壬四、約無領受及領受喻

  

  這個地方是約法義的「領受」。

  

  如未解于論,求論受法義, 次第譬叁智,應知加行等。

  

  比「如」說一個菩薩,他對某一部論的法義不能明白,那他怎麼辦呢?他有叁種次第:第一個「求論」,第二個「受法」,第叁個「受義」。我們說明一下。剛開始他「求論」,他是向人家請教這個論的法義,正在請教的時候,是比喻加行智;這個時候他「受法」了,能夠通達種種的名相,能夠背誦種種的名相,但是不能宣說它的義理;第叁個「受義」,他不但通達名相,也能夠明白當中的道理,來作種種的宣說,這個受義就是指後得智。「次第譬叁智」:我們透過這四個譬喻,就知道這叁種智慧的差別相。

  

  辛二、配顯

  

  應知加行等。

  

  「應」該「知」道「加行」智、根本智、後得智的相貌,就像前面所說的情況一樣。我們菩薩在觀照的時候,有因緣觀跟真如觀。在果地上,我們講根本智、後得智,其實因地上就是因緣觀跟真如觀,一個是有分別,一個是無分別。比如說,一般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是這一念心去分別彌陀的功德,因緣觀你一定是要分別的,因爲你要增上,因緣觀是讓你增上的,在所緣境當中種種的增上。那你在念佛的時候,你很清楚的信願具足,對彌陀功德的信心、發願,這一念心的作用,是一種善業的作用。但是你有時候要想一想,想什麼事情?你不能老是活在因緣觀,你想說:你這個善念,你要問一句話說:你從什麼地方來?這句話很重要。就是我現在念佛的心,是從什麼地方來?我們的心,一般來說是向外的,不管是攀緣雜染的相貌、或者攀緣清淨的相貌,都是向外。這個時候你從什麼地方來?這個時候,你的心開始向內觀照,逆流照性,你就回歸到你最初清淨的本來面目去了,就回到你的整體生命。《楞嚴經》把這個個體生命──我們這個因緣觀的分別心,跟你的本來面目,作一個譬喻,它說:就像這個大海跟一個小波浪。大海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深廣大海,它打到石頭,突然間出現一個小波浪,它也會打到另外一個石頭,又生起另外一個小波浪。我們現在這一念心,你是一個女人、或者是一個男人,你現在的心是什麼?是一個小波浪。就是你整個清淨的本性當中,被業力碰觸以後,創造你現在的心念,這個心念是生滅的,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;但是你要增上,還得靠這個心念;但是你這個心念的本性是清淨的,你又回到你的整體生命,又回到大海去。所以當你死亡的時候,你現在的心念又回到大海;這個時候,它又創造另外一個心念,你來生可能是一個轉輪聖王,又創造一個轉輪聖王的心念,你又用這個轉輪聖王的心念,來行菩薩道,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增上;死了以後,這個心念又回到大海去:就是有時候依體起用,有時候攝用歸體。當然有人會說:那我爲什麼要回到我的本來面目,我就活在當下就好?很多人講「修行活在當下」,其實活在當下這句話是不夠的。活在當下,你的心念只會增上,沒有辦法解脫。我們在現前的因緣當中活動,會産生很多的執取,你一定要把心帶回家以後,《楞嚴經》說:一個人能夠把這個小波浪回歸到大海,再從大海回到小波浪,經過這個過程,你會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,就是「再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」,你心中的執取會淡薄很多,你知道今生只是無量波浪其中的一個水流而已,它不是你生命的全部,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。當然你今生有今生的責任義務要了,但是它畢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而已。所以,我們在修菩薩觀的時候,你的因緣觀産生增上、真如觀産生解脫,這二個要交互作用、交互觀照,一個是破執,一個是增上。

  

  庚十四、二智譬喻(分二:辛一閉目開目喻;辛二虛空色像喻) 辛一、閉目開目喻

  

  前面是叁智,這個地方把根本智跟後得智拿出來作一個「譬喻」,把這個差別作一個譬喻。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是「閉目」跟「開目」的比「喻」:

  

  如人正閉目,是無分別智, 即彼複開目,後得智亦爾。

  

  說一個人的眼睛有二種狀態:在睡覺的時候,你的眼睛「閉」著,你就看不到一切法的相貌;這個指的是「無分別智」契證真如的時候,當你把心帶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