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七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回家的時候,是一切法不可得,那是回歸到清淨的本性上去了。但是你睡醒了,眼睛一張「開」,哦!又看到種種人事的境界,又開始去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;這個時候「後得智亦爾」,又是屬于我們的因緣觀。就是從打開眼睛跟閉上眼睛,來譬喻真如觀跟因緣觀。

  

  辛二、虛空色像喻

  

  應知如虛空,是無分別智, 于中現色像,後得智亦爾。

  

  比如我們講「虛空」,「虛空」有二個特性:第一個它是清淨無染,第二個是廣大無邊。所以我們經常說:虛空「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」,這個清淨跟廣大,是比喻「無分別智」。我們這個分別心、生滅心,都是一個有相的、單向的執取;但是你回歸到「無分別智」的時候,你內心是回到大海,廣大的所緣境,所以它能夠調伏執著,因爲它的所緣境是廣大的。「于中現色像,後得智亦爾。」你在虛空當中「現」出種種房子、樹木的色相,這個就是「後得智」了,這菩薩那一念的菩提心當中,開始思惟怎麼去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,完成今生的使命,這個是「後得智」。

  

  庚十五、無功用作事

  

  這個地方是有人提問:因緣觀能夠産生增上的功德,但是這個真如觀、無分別智,它完全不能分別,菩薩修習無分別智,對菩薩根本不能增上,那修無分別智幹什麼呢?有人提出這樣質疑。無著菩薩就回說:無分別智的妙用無窮。

  

  如末尼天樂,無思成自事, 種種佛事成,常離思亦爾。

  

  講出二個譬喻,說天上有二種的寶物:第一個是摩尼寶珠,這個「末尼」就是如意的意思,你能夠向摩尼寶珠乞求,所求如意;第二個是「天」上的「樂」器。這個摩尼寶珠跟天上的樂器,「無思成自事」:它們都沒有明了性,摩尼寶珠本身不能分別,天上的樂器也沒有人彈奏,它本身也沒有分別,但是它們能夠「成」辦自己的「事」業。摩尼寶珠能夠讓你所求如意,天上的樂器能夠演奏種種美妙的音樂,它們二個都是沒有分別,而能夠生起這麼多的妙用。前面是比喻,這以下合法。「種種佛事成,常離思亦爾。」我們要知道一件事:叁世諸佛能夠成就廣大的事業,到十方世界,月印千江,百界做佛,同樣一個法身現出無量無邊的應化身,那一定是要有無分別智,才有辦法做到的。「常離思亦爾」,那是遠離我們凡夫這種個體生命的執取。所以《楞嚴經》上說:我們現在的生命是怎麼樣?凡夫的生命,我們追求一個波浪,但是卻放棄了整個大海。就是說,我們太重視今生的生命,把今生的生命看得太重要了,把今生的得失看得太重要,産生種種的執著。你太重視今生的生命,你就失掉了無量的生命。佛陀他是怎麼樣呢?佛陀放棄了個體生命,結果得到了無量生命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思惟。你現在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,你追求今生的安樂,個體生命看得很重要,但是你死亡的時候,所有的希望全部破滅。這個個體生命、這個波浪,這個大海打到石頭的時候現出一個波浪,這個波浪也不會太久,它掉到海裏的時候,又消失掉了,你臨終的時候,就會非常的恐怖不安。第二個選擇,你放棄今生的個體生命,追求無量大海的生命,就像佛陀一樣,「種種佛事成,常離思亦爾」。這樣子的話,你就要遠離對今生的執取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,一個修無分別智的人,才能夠真正産生廣大的佛事,你的心胸才能夠開闊。這個是說明佛陀無功用的妙用,當然這個無功用主要是要無分別智、真如叁昧的加持。

  

  庚十六、甚深(分二:辛一境智甚深;辛二法性甚深) 辛一、境智甚深

  

  這講到無分別智的意境是甚深的。這個地方的「甚深」有二段:第一個「境智甚深」,第二個「法性甚深」。一個是能緣的「智」慧「甚深」,一個是所緣的「法性」真如是「甚深」。

  

  非于此非余,非智而是智, 與境無有異,智成無分別。

  

  這一段我們分成二小段,先看無分別智的所緣境。無分別智的所緣境是什麼呢?「非于此非余」,「非于此」這個「此」指的是依他起性。無分別智的所緣境不是「依他起性」,因爲「依他起」是有相的境界,凡夫都是在「依他起」産生執取,就産生了障礙。所以無分別智,它不是攀緣「依他起」;但是它也「非余」,它也沒有離開「依他起」,因爲你修習空觀,也就是在人事的因緣當中,觀察它無自性,而安住在空性。古德講一句話:「見相離相」。見相跟離相這二句話,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講;如果你認爲見相跟離相是矛盾的,那你就沒辦法修無分別智;那是你同時見相,同時又離相,诶,這個就是「非于此非余」。「非智而是智」,這個地方是講能觀的智,它不是一般的智,因爲這個智慧都是要分別──觀察、抉擇、分別,它不是智,但是它又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抉擇,它是一種不起于相的智慧。「與境無有異,智成無分別。」這種智慧的甚深,它跟所緣境是沒有能所差別的,如如智契證如如理的時候,是能所雙亡,沒有差異的,所以我們安立它叫「無分別」,因爲它「能分別」跟「所分別」都是「如」的相貌。這個地方是贊歎無分別智的殊勝,它能夠見相而離相,能夠能所雙亡,趣向一如。當然這個地方所談的,都是說能觀的智慧是甚深的,這個地方講無分別智所觀的真如法性也是甚深的。

  

  辛二、法性甚深

  

  應知一切法,本性無分別, 所分別無故,無分別智無。

  

  所以我們要知道:你修無分別智的時候,你要了解一個道理──一切的緣起法,它的本性是沒有分別。這個觀念很重要。我們修無分別智,不是說一切法本來是有分別,那我們修無分別智,把它變成無分別,不是這個意思。不是說它本來是有分別的,那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把它觀成無分別,不是這樣,這樣就不合道理了,這樣就變成顛倒了。而是說,「一切法」本來就是「無分別」,我們修無分別智,剛好跟它的本來面目完全相隨順,這個地方你要了解,一切法本來就沒有分別。那爲什麼會有分別呢?因爲「所分別無故」,這是第二段,因爲我們自己安立了名言,産生了很多的想象,這一切法就産生分別了;但是這個「分別」,從真實義來看是不存在的,是活在每一個人的妄想當中。比如說,我們今天看到桌上有一盤榴槤。這個榴槤是──「應知一切法,本性無分別」,它沒有什麼義相存在;但是你看到榴槤以後,你把它想象成:诶,這個榴槤的味道是甜美的,它的性質是滋養的,哦!它的義相就出現一個正面的義相,就會推動你想要去吃它。如果你看到這個榴槤,你想象這個榴槤是臭穢的、性質是刺激的,你馬上會離開那個地方。所以你說它是什麼性質呢?「所分別無故」,因爲它所緣的義相是不存在的,所以就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。但是你不管怎麼想,這些在真實義上都是不存在的,所以「無分別智無」,這第叁段。什麼叫做「無分別智無」呢?古德解釋說:既然一切法本性是無分別,而且是恒常的現前,那我們凡夫爲什麼不能看到這個清淨的本性呢?如果一切法本性本來就現前,那應該每一個都能夠契證真如,爲什麼我們沒辦法契證呢?這個地方的答案是說:因爲我們「無分別智無」,我們缺乏無分別智的智慧,隨順妄想而轉,就把真相給遮蓋了。所以「無分別智」的意思,就是把我們心中的妄想消滅掉,看到諸法的真相,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。這個地方的觀念,這句「無分別智無故」是很重要。

  

  一切法爲什麼會産生這麼多的變化?主要就是因爲它沒有真實相,所以給大家很多想象的空間。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相處,我們經常會講一句話說:解決問題,我們之間有障礙,要解決一下,溝通一下。其實解決問題,只是對了一半,有些問題是不能解決。比如說:有些事情是有對錯的,這個在因果上是有對跟錯的,那應該解決,大家把話講清楚、說明白,這樣子就把問題解決掉了,因爲這個在經論上的戒定慧裏面,有明確的規定、有教理的印證,這個事情,大家可以把話講清楚、說明白,解決問題。但是有些問題,是沒有標准的答案,通通對,只是個人看法不同而已,這樣子,諸位要知道,人跟人之間就不能解決問題,叫做化解問題。諸位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事情,人跟人之間有些事情把話講清楚了,會比較好;有些事情話不能講清楚比較好,話沒講清楚,彼此間的差異還能夠互相包容,達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。有些事情把話講清楚了以後,大家扯破臉,永遠形成對立。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因爲一切法本性是沒有分別,問題是大家都捏造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中。而這個想法,如果不牽涉到對錯的,其實不要去碰觸,讓修行者自己慢慢提升、慢慢提升。所以諸位研究戒律,你知道這個「七滅诤法」,其中有一個,佛陀告訴我們:如草覆地。就是這件事情很難處理,佛陀告訴用這個草把它蓋起來。我剛開始出家的時候想:佛陀怎麼這麼消極呢?事情應該要講清楚、說明白!我們以前受西方教育,就是說什麼事情請你過來,你怎麼樣,我怎麼樣,講清楚。其實這樣子,可以處理一部分的問題;有些問題真的是不要處理,通通不要動,不要動的時候,還能保持一定的平衡。大家不斷的提升自己,從個體生命慢慢回到整體生命,把心帶回家,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時候,大家看到生命是如夢如幻的,這個時候,大家會一笑置之。但是程度不夠的時候,你去碰觸這個,尤其是法執的問題,很容易就引起诤議。所以你要讀到這句話:「應知一切法,本性無分別,所分別無故」,其實你在人世間的相處,你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決的,只能夠化解問題,大事化小、小事化無,讓時間慢慢的淡化,這個是最好的方法。

  

  己二、釋叁智別(分叁:庚一加行智;庚二根本智;庚叁後得智 ) 庚一、加行智

  

  前面是講到叁智差別的相貌,這地方是說明叁智個自的品類。我們先看「加行智」:

  

  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五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