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回家的时候,是一切法不可得,那是回归到清净的本性上去了。但是你睡醒了,眼睛一张「开」,哦!又看到种种人事的境界,又开始去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;这个时候「后得智亦尔」,又是属于我们的因缘观。就是从打开眼睛跟闭上眼睛,来譬喻真如观跟因缘观。
辛二、虚空色像喻
应知如虚空,是无分别智, 于中现色像,后得智亦尔。
比如我们讲「虚空」,「虚空」有二个特性:第一个它是清净无染,第二个是广大无边。所以我们经常说:虚空「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」,这个清净跟广大,是比喻「无分别智」。我们这个分别心、生灭心,都是一个有相的、单向的执取;但是你回归到「无分别智」的时候,你内心是回到大海,广大的所缘境,所以它能够调伏执着,因为它的所缘境是广大的。「于中现色像,后得智亦尔。」你在虚空当中「现」出种种房子、树木的色相,这个就是「后得智」了,这菩萨那一念的菩提心当中,开始思惟怎么去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完成今生的使命,这个是「后得智」。
庚十五、无功用作事
这个地方是有人提问:因缘观能够产生增上的功德,但是这个真如观、无分别智,它完全不能分别,菩萨修习无分别智,对菩萨根本不能增上,那修无分别智干什么呢?有人提出这样质疑。无著菩萨就回说:无分别智的妙用无穷。
如末尼天乐,无思成自事, 种种佛事成,常离思亦尔。
讲出二个譬喻,说天上有二种的宝物:第一个是摩尼宝珠,这个「末尼」就是如意的意思,你能够向摩尼宝珠乞求,所求如意;第二个是「天」上的「乐」器。这个摩尼宝珠跟天上的乐器,「无思成自事」:它们都没有明了性,摩尼宝珠本身不能分别,天上的乐器也没有人弹奏,它本身也没有分别,但是它们能够「成」办自己的「事」业。摩尼宝珠能够让你所求如意,天上的乐器能够演奏种种美妙的音乐,它们二个都是没有分别,而能够生起这么多的妙用。前面是比喻,这以下合法。「种种佛事成,常离思亦尔。」我们要知道一件事:三世诸佛能够成就广大的事业,到十方世界,月印千江,百界做佛,同样一个法身现出无量无边的应化身,那一定是要有无分别智,才有办法做到的。「常离思亦尔」,那是远离我们凡夫这种个体生命的执取。所以《楞严经》上说:我们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?凡夫的生命,我们追求一个波浪,但是却放弃了整个大海。就是说,我们太重视今生的生命,把今生的生命看得太重要了,把今生的得失看得太重要,产生种种的执着。你太重视今生的生命,你就失掉了无量的生命。佛陀他是怎么样呢?佛陀放弃了个体生命,结果得到了无量生命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思惟。你现在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,你追求今生的安乐,个体生命看得很重要,但是你死亡的时候,所有的希望全部破灭。这个个体生命、这个波浪,这个大海打到石头的时候现出一个波浪,这个波浪也不会太久,它掉到海里的时候,又消失掉了,你临终的时候,就会非常的恐怖不安。第二个选择,你放弃今生的个体生命,追求无量大海的生命,就像佛陀一样,「种种佛事成,常离思亦尔」。这样子的话,你就要远离对今生的执取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,一个修无分别智的人,才能够真正产生广大的佛事,你的心胸才能够开阔。这个是说明佛陀无功用的妙用,当然这个无功用主要是要无分别智、真如三昧的加持。
庚十六、甚深(分二:辛一境智甚深;辛二法性甚深) 辛一、境智甚深
这讲到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。这个地方的「甚深」有二段:第一个「境智甚深」,第二个「法性甚深」。一个是能缘的「智」慧「甚深」,一个是所缘的「法性」真如是「甚深」。
非于此非余,非智而是智, 与境无有异,智成无分别。
这一段我们分成二小段,先看无分别智的所缘境。无分别智的所缘境是什么呢?「非于此非余」,「非于此」这个「此」指的是依他起性。无分别智的所缘境不是「依他起性」,因为「依他起」是有相的境界,凡夫都是在「依他起」产生执取,就产生了障碍。所以无分别智,它不是攀缘「依他起」;但是它也「非余」,它也没有离开「依他起」,因为你修习空观,也就是在人事的因缘当中,观察它无自性,而安住在空性。古德讲一句话:「见相离相」。见相跟离相这二句话,你要把它合在一起讲;如果你认为见相跟离相是矛盾的,那你就没办法修无分别智;那是你同时见相,同时又离相,诶,这个就是「非于此非余」。「非智而是智」,这个地方是讲能观的智,它不是一般的智,因为这个智慧都是要分别──观察、抉择、分别,它不是智,但是它又是一种智慧,也是一种抉择,它是一种不起于相的智慧。「与境无有异,智成无分别。」这种智慧的甚深,它跟所缘境是没有能所差别的,如如智契证如如理的时候,是能所双亡,没有差异的,所以我们安立它叫「无分别」,因为它「能分别」跟「所分别」都是「如」的相貌。这个地方是赞叹无分别智的殊胜,它能够见相而离相,能够能所双亡,趣向一如。当然这个地方所谈的,都是说能观的智慧是甚深的,这个地方讲无分别智所观的真如法性也是甚深的。
辛二、法性甚深
应知一切法,本性无分别, 所分别无故,无分别智无。
所以我们要知道:你修无分别智的时候,你要了解一个道理──一切的缘起法,它的本性是没有分别。这个观念很重要。我们修无分别智,不是说一切法本来是有分别,那我们修无分别智,把它变成无分别,不是这个意思。不是说它本来是有分别的,那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把它观成无分别,不是这样,这样就不合道理了,这样就变成颠倒了。而是说,「一切法」本来就是「无分别」,我们修无分别智,刚好跟它的本来面目完全相随顺,这个地方你要了解,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分别。那为什么会有分别呢?因为「所分别无故」,这是第二段,因为我们自己安立了名言,产生了很多的想象,这一切法就产生分别了;但是这个「分别」,从真实义来看是不存在的,是活在每一个人的妄想当中。比如说,我们今天看到桌上有一盘榴槤。这个榴槤是──「应知一切法,本性无分别」,它没有什么义相存在;但是你看到榴槤以后,你把它想象成:诶,这个榴槤的味道是甜美的,它的性质是滋养的,哦!它的义相就出现一个正面的义相,就会推动你想要去吃它。如果你看到这个榴槤,你想象这个榴槤是臭秽的、性质是刺激的,你马上会离开那个地方。所以你说它是什么性质呢?「所分别无故」,因为它所缘的义相是不存在的,所以就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。但是你不管怎么想,这些在真实义上都是不存在的,所以「无分别智无」,这第三段。什么叫做「无分别智无」呢?古德解释说:既然一切法本性是无分别,而且是恒常的现前,那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能看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呢?如果一切法本性本来就现前,那应该每一个都能够契证真如,为什么我们没办法契证呢?这个地方的答案是说:因为我们「无分别智无」,我们缺乏无分别智的智慧,随顺妄想而转,就把真相给遮盖了。所以「无分别智」的意思,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妄想消灭掉,看到诸法的真相,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。这个地方的观念,这句「无分别智无故」是很重要。
一切法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变化?主要就是因为它没有真实相,所以给大家很多想象的空间。我们人跟人之间的相处,我们经常会讲一句话说:解决问题,我们之间有障碍,要解决一下,沟通一下。其实解决问题,只是对了一半,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。比如说:有些事情是有对错的,这个在因果上是有对跟错的,那应该解决,大家把话讲清楚、说明白,这样子就把问题解决掉了,因为这个在经论上的戒定慧里面,有明确的规定、有教理的印证,这个事情,大家可以把话讲清楚、说明白,解决问题。但是有些问题,是没有标准的答案,通通对,只是个人看法不同而已,这样子,诸位要知道,人跟人之间就不能解决问题,叫做化解问题。诸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事情,人跟人之间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,会比较好;有些事情话不能讲清楚比较好,话没讲清楚,彼此间的差异还能够互相包容,达到一定的平衡跟默契。有些事情把话讲清楚了以后,大家扯破脸,永远形成对立。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因为一切法本性是没有分别,问题是大家都捏造很多很多的想法在心中。而这个想法,如果不牵涉到对错的,其实不要去碰触,让修行者自己慢慢提升、慢慢提升。所以诸位研究戒律,你知道这个「七灭诤法」,其中有一个,佛陀告诉我们:如草覆地。就是这件事情很难处理,佛陀告诉用这个草把它盖起来。我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想:佛陀怎么这么消极呢?事情应该要讲清楚、说明白!我们以前受西方教育,就是说什么事情请你过来,你怎么样,我怎么样,讲清楚。其实这样子,可以处理一部分的问题;有些问题真的是不要处理,通通不要动,不要动的时候,还能保持一定的平衡。大家不断的提升自己,从个体生命慢慢回到整体生命,把心带回家,慢慢慢慢悟到真如理的时候,大家看到生命是如梦如幻的,这个时候,大家会一笑置之。但是程度不够的时候,你去碰触这个,尤其是法执的问题,很容易就引起诤议。所以你要读到这句话:「应知一切法,本性无分别,所分别无故」,其实你在人世间的相处,你就知道很多事情是不能解决的,只能够化解问题,大事化小、小事化无,让时间慢慢的淡化,这个是最好的方法。
己二、释三智别(分三:庚一加行智;庚二根本智;庚三后得智 ) 庚一、加行智
前面是讲到三智差别的相貌,这地方是说明三智个自的品类。我们先看「加行智」:
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