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

  第五八卷
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一九三页,我们看第一个偈颂:

  

  庚一、由识相相唯

  

  复有多颂,成立如是无分别智: 鬼傍生人天,各随其所应, 等事心异故,许义非真实。

  

  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。首先讲到六道里面有四种众生:第一个是饿「鬼」道;第二个是畜「生」道,这个地方的畜生包括水中的鱼跟虾;第三个是「人」类;第四个是「天」人。这四种众生,「各随其所应」,「随」顺他内心的因缘,就现出各自的果报。也就是说,「等事心异故」,在相同的一件事情上,因为内心业力的不同,就看到差别的影相。比如说我们讲「一水四见」:这个水,我们人道看到是一个湿润的水,天人看到是庄严的琉璃地,饿鬼道看到是猛火,畜生道看到是房子跟道路,所以「等事心异故」。如果说一切法是有真实相的,那应该每一个人看到的相貌都一样;但是事实上,因为诸法没有真实相,所以每一个人就随顺他的业力,就出现不同的相貌。所以从这个地方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,「许义非真实」,我们可以证明这一切法的「义」相是不「真实」的。我们讲「清净本然」,《楞严经》说:佛陀讲完这个清净的本性以后,有一个弟子就问佛陀说:既然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,为什么会有山河大地呢?佛陀说:因为「循业发现」。就是你心动了,谁叫我们要动念头!就是说清净本然是约着摄用归体来说;但是我们平常的心不是安住在真如,真如不守自性,我们喜欢动念头。这一动,它就有很多的方向,你往好的地方动念头、你往不好的地方动念头,就会影响到你未来的命运。

  

  第五八卷

  

  你看目揵连尊者,他是一个大阿罗汉,他入禅定以后,观察他母亲在饿鬼道,他感到非常的痛心,就赶快拿着钵到有信心的居士家托钵,得到美好的饮食以后,就赶快用神通力拿到母亲的跟前。阿罗汉他明明托到的是丰盛的饮食,但是他母亲因为过去有悭贪的业力,看到饮食都是猛火,吃到肚子里面是火在燃烧,痛苦不堪。所以目揵连知道这个神通解决不了问题,向佛陀祈请,佛陀说:你要先消她的业障。你不从根本上消业障,你只是改变她的果报,怎么可能呢!所以讲「等事心异故,许义非真实」这个道理。

  

  我自己的修行经验,我感觉:当我们平常生活当中,如果你觉得这段时间人事的障碍很多,你这个时候不要去改变别人,你去修忏,你修忏修了顶多三七二十一天、再多三个月,就会有改变。就是说,我们讲循业发现,这个道理你要永远相信。就是说外境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出来,外境是内心变现出来的,你有这个心,就会有这个果报。所以你看《了凡四训》说:真正明白道理的人,他跟你讲几句话,他就知道你以后是怎么样。为什么呢?你嘴巴的话,是你内心安立的。你为什么会讲这个话?因为你有这种心情。你有这样的心情、有这样的心念,就看出你这个人的格局是怎么样,你不用去算命,从你讲话的口气,就知道你以后是什么样的命运──相由心生。你看同样是水,饿鬼道如果不改变他的心念,他看到的水就是火。重点不是你把这个火拿掉,重点是你心念的改变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唯识无义,其实整个生命是因为你动念头才有的。当然我们不能够说不动念头,重点是你要往哪个方向去动念头?你希望创造来生一个什么样的生命?你就尽量往那个方向动念头,那个果报就会出现。那你经常往不好的方向去动念头,那以后的果报肯定你不会满意,你来生的果报你一定不满意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一切法的相貌,是我们的心念所创造的,它本身是没有真实相,所以修无分别智是合乎道理的。

  

  庚二、由缘无可得

  

  于过去事等,梦像二影中, 虽所缘非实,而境相成就。

  

  有人就提出一个问难说:既然一切法是没有真实相,怎么能够当所缘境呢?说我们的分别心要有真实境界的刺激,才会有分别心;那一切法的境界是不真实的,一个虚妄的境界怎么能够刺激我们的分别心呢?提出这个问题。这个地方回答说:没有真实性的所缘境,也可以生起分别心。我们提出一个印证:说「于过去事等」,说你「过去」的「事」情,你三年前曾经拜一部《楞严经》,一字一拜,慢慢的拜,很虔诚的拜下去、起来,那这样的事情过去了,觅之不可得了,但是你一回想起来的时候,那个影像还是可以现前。影像为什么会现前?这个事情不存在了,还是可以用心的名言把它捏造出来。「等」,就是未来的事情,说你来生到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的果报没有出现,但是你也可以:哦,极乐世界有七宝池、八功德水、宝树、楼阁、鸟语花香,你也可以在心中,把极乐世界的影像现出来。所以说「梦像二影中」:像做「梦」也不真实,但是你在梦中也是真实的有这样的感受;还有这个「像」,这个定中的影像也不真实。所以说从过去世、未来世、梦中、定中的影像,我们知道:「虽」然「所缘」的境像是不真「实」存在,但是内心所缘的相貌还是可以「成就」的,这个就是我们心中的想象力不可思议,心中的名言不可思议。

  

  庚三、由无倒成失

  

  这个地方是用反证,就是说如果没有无分别智,凡夫的智慧就是不颠倒、就是真实的智慧了,那就不须要修无分别智,那众生的妄想都是真实的。那这样子跟事实,就有相违的过失。

  

  若义义性成,无无分别智, 此若无佛果,证得不应理。

  

  假设无分别智是佛陀捏造出来的,本来一切法就是真实的,那他看到了真实的相貌,那这样讲,「若义义性成」,那凡夫所分别的每一个义相,每打一个妄想都有一个「义」相,这样子的「性」都是存在的;换句话说,就没有「无分别智」的存在,无分别智是颠倒的相貌,是没有必要的。这样子就有过失了,「此若无,佛果证得不应理。」假设没有无分别智,这些十地菩萨的断惑证真、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,就不合乎道理。因为所有果地的功德,都必须要把心带回家,才能够成就解脱;从解脱当中,再带动六波罗蜜,成就万德庄严。如果大家没有经过「解脱」这个关卡,直接修六波罗蜜,所有的波罗蜜通通是有漏,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。诸位要知道,虽然佛的功德是有相的因缘,但是这个有相的因缘要先通过一关,通过一个无相的真如,这个关卡没有通过去,你直接趋向有相,所有的相貌都是杂染,这个地方是有问题。所以无分别智,是把有漏的福报转成无漏功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捩点。所以如果没有无分别智,佛的功德庄严就不能证得,那每一个人都在三界流转,这样子就有跟事实相违背的过失,事实上有很多的佛菩萨存在。所以无分别智是真实存在的,凡夫的「义性」是不成立的。这个是反证,用相反的方式来证明。

  

  庚四、由随转有别(分三:辛一随自在者智转;辛二随观察者 智转;辛三随无分别智转) 辛一、随自在者智转

  

  凡夫心念不同的转动,这个相貌就有很多很多的差别,这个地方有三段。我们先看第一段「随自在者智转」:

  

  得自在菩萨,由胜解力故, 如欲地等成,得定者亦尔。

  

  说一个大地「菩萨」,这个地方古德说,「自在菩萨」应该是要八地以上,八地以上的菩萨得相自在、得土自在,他能够对一切的色法得大自在。所以他在禅定的心中,因为他对唯识无义的道理,有一种坚固的理「解」,他知道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然后再用禅定的加持,就能够「如欲」,「欲」就是希望,他希望地、水、火、风成就,就能够成就──他说这个大地是个黄金,它就变成黄金;大地变成火,就变成火。「得定者亦尔」,得到禅定的凡夫乃至阿罗汉,也能够有这样子的少分功德。就这个地方讲「境随心转」,他的心念能够转变外境,表示外境的相貌是不真实的。所以你去看这个大地,这个大地也是不真实的,是你心念一动,产生这样的业力,才显现出来。

  

  辛二、随观察者智转

  

  前面是讲境随心转,这个地方讲境随心生。

  

  成就简择者,有智得定者, 思惟一切法,如义皆显现。

  

  比如说一个人「成就简择」,内心有观照力的人;「有智得定者」,或者这个智慧又有禅定的加持、或者没有禅定的加持,他能够在寂静的心中,「思惟一切法」的义相,这个「义」相就能够随顺他的心意,就能够「显现」出来。你说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,极乐世界有依报的庄严──种种的宝树、楼阁、宫殿等等;有正报庄严──有佛、阿罗汉、菩萨的围绕。这样子是怎么来的呢?就是境随心生,你能够由心中的名言,显出种种的影像,这样子也说明一切法是没有真实相。这二段话都是在修因缘观,这因缘相貌的观察。

  

  我们讲因缘观,因缘观是增上的功德,增上就是突破的意思,你要从你现在的点要往前迈进,这个时候因缘观是很重要的。现代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学家,都证明人类的内心当中,最大的潜能就是你的想象力。一个人如果能够善用想象力,你的生命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。比如说阿弥陀佛这个圣号,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象力,那这个佛号是不能带你到净土去的,你没有信愿嘛!你看一贯道的人,他为了让内心安定,他也念佛,他没有想象力,他不知道这个佛号的道理,这个佛号念起来,对他只是安定内心。你说我念这句佛号,我认为我这句佛号,能够让我来生做大国王,你念佛的时候,把这个佛号想象成大国王,来生就变成大国王,就是把那个摩尼宝珠变成糖果吃掉。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,你想象这句佛号就是整个弥陀功德的化身,他就是整个功德的代表,你跟佛号接触的时候,就是「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」,弥陀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,自他不二。你生起这样的想象,这个佛号就满你的愿。那你说这个佛号的功德是什么?你说呢?你说它是什么功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