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嘛。好,我们看总结:
庚二、颂
此中有颂: 见业障现前,积集损恼故, 现有诸有情,不感菩萨施。
这个地方讲到五种因缘,不招感菩萨的感应来布施。第一个「业」,你有重大的业障;第二个你有遮「障」,
会障碍你修习善法;第三个「现前」,会障碍你对现前的果报产生爱着,而影响你的出离心;第四个你会「积集」种种的恶因;第五个你会「损恼」有情: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有情,还是在贫困当中,是这个道理的,菩萨不布施的。
好,我们这堂课就讲到这里,我们回答二个问题:
问:恭请法师慈悲开示,法师在您的录音带里面有一段的开示说:在天台的教观讲到一个譬喻,说这个火烧木成炭,是声闻人断烦恼;缘觉人是烧木成灰。请法师再说明此中的道理。
《智论》p138c:舍利弗
答:这个木头指的是烦恼,火指的是智慧。这个地方是比喻声闻人跟缘觉人的智慧是不同的。这个火,以前我们刚出家的时候都是烧火,这个火不够大,你就把木头烧成木炭,当然它已经不是木头本质,但是那个炭还在;如果火很大,就把它烧成灰;如果火再大一点,连灰都没有。就是说,这个断烦恼是靠智慧,但是这个智慧有浅深的不同。这个炭的意思,就是说它已经不是烦恼的本质,它叫习气。你看须菩提尊者,须菩提尊者是阿罗汉没有烦恼,但是你看到他的时候,你会害怕,他的身相映在鸽子身上,鸽子会害怕,因为他有瞋心的习气;但是那个习气不能叫做业力,它没有造业的力量、没有招感果报的力量;但是它隐隐约约存在,你感觉出它的存在,但是它已经没有招感果报的力量。就像这个杯子,这个杯子你放入酒以后,你把杯子洗干净、擦干净,它还是有酒味,但是它不会醉人。这个地方是说明智慧有浅深的差别。所以智者大师说:一个人你不明白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饶你忏悔业障,你的业障永远忏不干净,就带一点污垢在里面。就是你只是修事相的忏法,「往昔所造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瞋痴,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」,你的忏悔的所观境都是在这个「业」,还没有回归到心性,就是在业上打转,唯有业,把业消灭掉,靠着你的诃责、发愿、忏悔,把它消灭掉。这个业的根源都在的,你随时会再发动第二次的罪业。所以你忏悔,一定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,然后这个时候再忏悔,这个时候就彻底了。
问:恭请法师慈悲开示,在我们僧团当中,经常会碰到很多的是非,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,应该怎么面对?
答: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,因为众生有妄想,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。古人经常说「是非止于智者」,这句话我们从二方面来说。如果你是修因缘观,有人讲是非了,你就看到因缘:诶,我不能讲是非。这个人把垃圾丢给我,我再讲是非,我自己造业。不管他对、他错,我讲是非,是从我心上生出来的,我何必去造这个共业呢?他为了要避免罪业的缘故,他不讲,这个是非到他的心中停住了、不动了,当然这还不彻底。那这是讲修因缘观,不错,从因缘观他能够把是非遮止、停住,到他的心中以后,不要动了。如果你修真如观的人,你一个经常修「何期自性,本自
清净」的人,这个是非到他的心中,是非自动消失掉,这种戏论在真如三昧里面是不可能存在。你要测试一个人的修行有没有上路,你看他讲话就知道:他心中讲的话如果都是人我是非,表示他这个攀缘心还是在动,还没有在道上安住,他还没有找到一个真实的安住处。所以一个经常修真如三昧的人,第一个,你不会去管人家这些因缘所生的这些如梦如幻的法。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,诸位要知道:众生是活在妄想当中,所以你不能当真的。他今天讲出一句话,这句话是不真实的,他明天随时会改变的。所以你修真如三昧的人,你心中是很清楚的。所以大家要知道:真如三昧观一切法空,不是说他什么事不清楚,他很清楚,在他的心中,谁对、谁错是很明了清楚的;但是他不动名言,这个地方很厉害。他心里面很清楚,嘴巴不讲话,不动名言。不动名言,你哪有什么是非呢?所以说我们今天要知道:你一天到晚讲是非,那你这个攀缘心一天到晚在动,那你临终的时候怎么办呢?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你的心不断的动,就会带动你的业力,阿赖耶识那个大海的业力,就会不断的刺激业力,就会招感生死,这是很可怕的!所以我们先不要讲,因为是非毕竟是枝末,就是你这一念攀缘心怎么安住?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去面对的问题。如果你今天不处理你的攀缘心,只是修善,布施、持戒,那我看你临命终的时候,也是很麻烦。所以我们今天,我觉得「截断是非」,这是在家人的功夫,这个是简单的事情;现在我们讲「截断妄想」,这是比较重要,因为是非是从妄想来的。你怎么在心中找到一个安住处,让你的心停下来?就像古人说:你走了这么多路,你应该找一个歇脚处了。这个地方,我们应该找一个歇脚处,把心带回家了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