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他依第六识修空观,他观察第六意识是无常,所以是苦,苦所以是无我,既然是无我是空,所以就把第六识的生灭心,给消灭掉了,灭色取空。所以小乘的空观,刚开始是依止生灭心修空观,所以他成就空观以后,在空性的智慧当中,是没有明了性的,因为明了性被他消失掉,他那个生灭心,经不起无常、无我的抉择,这个生灭心就破坏掉了。所以小乘的空观,只有破坏没有建设。大乘的空观,刚开始的时候,是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」,他是称性起修,他是依不生灭心来修空观。他的立足点,站在不生灭的本性当中,对治生灭心,把生灭心消失了,然后整个清净的本性现前,他有所破坏、有所建设,所以大乘讲「断惑」又「证真」,它把妄的破坏掉,把真实性现出来。小乘把妄破坏掉,真实性没显,这个是断灭。简单的说,小乘的空性里面,是没有明了性、没有生命体的;大乘的空观是有生命体、有心性,他这个心性随时能够从空出假的。小乘的空里面,就是什么都没有,什么都没有,对菩萨来说不是好事情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:大乘在「通达真如」以后,能够广修善法、广度众生,是因为他刚开始所修的是「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」。

  

  壬三、由无住差别

  

  三、由无住差别,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。

  

  这个是菩萨的愿望不同。小乘依出离心修空观,所以它到最后成就出离的功德;而菩萨是依「无住」的愿望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的中道智慧修空观,所以他成就了「无住」的「涅槃」,就是他开始的愿望也有所不同。前面三个都是讲到因地不同,这个地方第四个、第五个讲果地不同:

  

  壬四、由毕竟差别

  

  四、由毕竟差别,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。

  

  小乘依生灭心来修,所以他的生命到最后是断绝;菩萨依不生灭心,称性而修无分别智,把虚妄相破坏了、真实性显出来,所以他的生命是不断绝,叫做「破妄显真」。小乘的学者只破妄,很可惜他没显真。

  

  壬五、由无上差别

  

  五、由无上差别,谓于此上,无有余乘胜过此故。

  

  菩萨乘之「上」,没有其他的佛法超「过」菩萨乘。这个是赞叹无分别智,是所有佛陀所宣说的智慧当中,是最圆满的智慧。这以下,我们讲一个偈「颂」,作一个总结:

  

  庚二、颂

  

  此中有颂: 诸大悲为体,由五相胜智, 世出世满中,说此最高远。

  

  所以一切的大菩萨,他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,是以菩提心为自「体」的,不像小乘是以出离心为自体。由菩提心为自体,成就「五」种的殊「胜」,前面说的五种殊胜,能够成就「世」间的安乐果报、也成就「出世」间的解脱,这样子是最殊「胜」的「智」慧。我们可以作一个总结,就是说,空观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业报身,成就法身。这个业报身是老、病、死的,非常痛苦,法身是安乐。但是法身有二种:一种叫素法身,一种叫妙法身。古德常讲一句话说:「福德是安乐之本,智慧是解脱之门。」所以菩萨所追求的功德有二种:一个是安乐,一个是解脱。所以声闻人的法身,叫做解脱身,他没有安乐,他只有解脱,自受用;菩萨的法身,叫做安乐解脱身:这个地方就看出结果的不同。好,我们看最后一段的「释妨难」:

  

  戊六、释妨难(分二:己一自在无施难;己二释由五因缘) 己一、自在无施难

  

  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自在无施难」,我们看问难的相貌:

  

 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、增上质多、增上般若,功德圆满,于诸财位得大自在。 何故现见有诸有情,匮乏财位?

  

  「菩萨成就」「增上尸罗」,菩萨有增上戒;菩萨有「增上质多」,有增上心学;有「增上般若」的增上慧学:所以菩萨是「功德圆满」,菩萨那一念清净的法身,得大安乐、大解脱。所以菩萨对于「财」富地「位」,应该是能够随心「自在」的,他不但能够自受用,他随时能够

  

  跟众生分享。为什么我们「现」前看到很多「有情」众生,在生命当中,还是缺「乏财」富、还是缺乏地「位」?菩萨为什么不帮助他们、满足他们的心愿呢?菩萨你刚开始发愿,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?众生那么需要财富、地位,你为什么不赏赐给他们?你有能力做到的,为什么不赏赐?提出这个问难。我们看这个回答:

  

  己二、释由五因缘(分二:庚一长行;庚二颂) 庚一、长行(分二:辛一别显;辛二总结) 辛一、别显

  

  见彼有情,于诸财位,有重业障故; 见彼有情,若施财位,障生善法故; 见彼有情,若乏财位,厌离现前故; 见彼有情,若施财位,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; 见彼有情,若施财位,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。

  

  辛二、总结

  

  是故现见有诸有情,匮乏财位。

  

  菩萨有五种因缘,不布施财富地位。第一个,菩萨看到这个「有情」,他对于「财」富地「位」有「重」大的「业障」。这个重大业障有二个解释:第一个他本身福报不够,承当不起,你没有那个福报,菩萨施给你也没有用。你看目揵连尊者,明明拿饭菜给他母亲吃,他母亲因为没有福报,她看到的饭菜是猛火,那有什么用呢?所以你本身没有福报,就算菩萨赐给你,你看到珍宝,你也是等于没看到,因为你本身福报不够。第二个,你内心有种种的遮「障」,你有那个福报,但是你有「障」碍。怎么说呢?你看到别人享受安乐的时候,你生起嫉妒,你破坏、或者去破坏别人的安乐,这个时候,你得到财富地位的时候有遮障,你要先忏悔。就是说,你本身对财富地位:第一个你缺乏福报,第二个你本身有遮障,所以菩萨不布施财物,因为纵使布施,你也得不到。第二个,「见彼有情,若施财位,障生善法故」。说你有这个福报,你也没有遮障,但是菩萨看到你得到财富地位,会「障」碍你修学「善法」──财富使令一个人放逸,你带一点贫穷,你还会努力、很认命的去布施、持戒,积集资粮;你财富现前,你就被眼前的因缘所转,所以富贵求道难,所以菩萨不布施是这样的道理。第三个,「见彼有情,若乏财位,厌离现前故」。菩萨看到众生生命当中,带一点点缺乏、带一点点痛苦,你容易远「离」眼「前」的生死,而发起出世的道心,你会有道心修行,你不会被眼前的小花所迷惑。第四个,「见彼有情,若施财位,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」。说一个人要得到财富、地位,你就产生了憍奢之心,憍慢、奢侈,就广造杀盗淫妄的罪业。第五个,「见彼有情,若施财位,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」。哦,你的地位很高,掌握了权势、掌握了财富,你就会做出对众生很多损恼的因缘。「是故现见有诸有情,匮乏财位。」所以菩萨看到众生没有断恶修善的因缘,就不布施财位。所以有时候我们向佛菩萨祈祷,有时候会灵验、有时候不灵验,就是这样子。菩萨只有让你有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因缘,才会灵验。

  

  大师的《灵峰宗论》讲到一个事情,在明朝有一个真实的故事。他说:有一个在家居士,他做生意、做买卖、做贸易,他跟一个地方官,类似现在的县长,关系非常好,县长处处的挺护他,他就广做非法。广做非法以后,这个县长后来被调职了,换了一个新县长,他的靠山没有了,他害怕有人去检举他过去非法的事情。那怎么办呢?他想说:我应该去创造一个新的形象,让人家以为我改过自新,放我一马。他看到很多在家居士参加共修念佛,他也参加念佛共修,手上拿个念珠,穿上居士服,手上也拨动念珠,装出一个修行人的样子。他这样子假装修行,很多人就知道:哦,这某某人开始修行了。这个家里面有什么障碍、他儿子发高烧,请他持大悲水,持一持喝下去就好了;什么事情请他加持,马上就灵验。这个居士一想:我只是想要逃避被人家检举,假装修行(呵──),结果就有效果;如果我真实修行,那是什么意境?那不得了。好,我就真实修行。就真实的发心到寺庙出家了,这次玩真的。真实修行以后,他过去那些信徒还是来找他:师父啊!我们过去都是请你帮忙,现在还是请你帮忙。这个时候,他在为人家加持以后,没有效果了。(呵──)他就觉得很奇怪:我以前假装修行的时候,这么有感应;现在真实修行,怎么没有感应了呢?后来睡觉的时候,他的护法神就告诉他说:你以前假装修行,内心邪曲,招感是邪恶的护法神,邪恶的护法神会对你做出非法的事情;你现在真实的修行,你正直,招感我们这些正直的护法神,我们正直的护法神,不跟你做这种事情。(呵──)这种感应的事情,让大家产生错觉。感应的事情,当然有些事情是好的,你内心的感应,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感到欢喜、满足,这种感应会增长信心的。如果说你去扭转那些错乱因果,哦,这个人做错事了,他祈求你给他加持,他马上感应了。我告诉你:你害了他。从今以后他对恶业更加不怕,你让他产生一个没有因果的观念,等到一次算总帐的时候,那他会恨你:当初如果他因为种种的痛苦,他会知道警惕。所以感应神通,为什么有它的问题点?为什么佛菩萨不强调?它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乱因果。我做错事情怕啥!我的上师给我加持一下就好了。是不是!那这样子的结果,以后业障现前的时候不得了,因为无惭无愧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说,「故现见有诸有情,匮乏财位」。我们去看,这个层次越低的神越容易感应。你看世间上最容易感应的一定是民间宗教,还不是道教哦,我们台湾叫多神教,你跟鬼神是最容易感应的。你看基督教,就不太容易感应了,那是天人的境界。那到了佛菩萨的时候,更难感应,不是说没有感应,就是说那种感应,你感觉不出来,那是心灵的感应。所以一个人愈容易感应,表示你感应的鬼神 CLASS(水准)是很低的(呵──),那档次很低的才会感应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