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德,它就是什么功德!所以一切法的相貌,是没有真实相的;没有真实相,就是大家有很多想象的空间,就是这样子。我想我们一个修行人,你要善于利用你的想象力,对你会有增上。比如说,有人一天到晚挑你的毛病,他就批评你、障碍你,你想象他是你的怨家,那这个怨家果然就是怨家,而且愈来愈严重;你想象他是你的善知识,我因为他会不断的进步,诶,他果然是你的善知识。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「把怨家当善知识想」,这都是想象力。所以,我们不要老是活在眼前的点,我是觉得一个修行人,要有一些丰富的想象力,当然这个想象不能够随顺你过去的习气,要从经论上的学习产生的想象力,这样子你会增上。一个人的心中,完全不做想象力,好的也不想、坏的也不想,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,那你很难突破自己的生命,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。你想象有极乐世界的存在,想象这句佛号就是弥陀的功德,这个都非常重要,想象每一个人都是菩萨,只有你是凡夫。所以,一个人善用自己的想象力,对你的生命是有很大的突破。

  

  辛三、随无分别智转

  

  无分别智行,诸义皆不现,

  

  前面是从想象力当中,把生命作很多的变化;这个地方是说,不管你怎么想,当「无分别智」现前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时候,「诸义皆不现」,这一切的相貌都消失掉了。所以我们可以证明:

  

  己二、结成无识

  

  当知无有义,由此亦无识。

  

  所以没有「所分别」的义相,也没有「能分别」这个名言的分别心,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心一动才有的,心念的造作才有,你换一个造作,它就会变化,所以生命是可以

  

  改造的。这个地方,它的结论是说,无分别智是成立的。就是无分别智是诸法的真理,妄想是错误的,只有无分别智是真理,是这个道理。

  

  戊四、会释契经(分四:己一标意;己二引经; 己三问释;己四显答) 己一、标意

  

  前面的无分别智,是从唯识的角度,来开展我空、法空的智慧。这个地方,无著菩萨是「会」通其他的大乘「经」典,把大乘经典所说的无分别智,跟本论的无分别智,作一个「会」通。我们先看「标意」:

  

  般若波罗蜜多,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。

  

  先「标」出大「意」。我们研究《大般若经》,讲到摩诃「般若波罗蜜多」,妙智慧到彼岸,佛陀在《般若经》讲到妙智慧,跟本论的「无分别智」,无著菩萨说是「无有差别」的,这二个就是没有差别。好,我们看引证:

  

  己二、引经

  

  如说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, 非处相应,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。

  

  比如说《般若经》讲到说:「菩萨」的心要「安住」在「般若波罗蜜多」,菩萨经常要把心带回家,远离五种「非处」的相貌,这样子才能够使令你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种种的功德「圆满」,才能够变成清净广大。接下来提出一个问题:

  

  己三、问释

  

  云何名为非处相应,修习圆满?

  

  这个地方讲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产生「非处相应」。那什么叫做「非处相应」呢?这个地方回答:

  

  己四、显答(分二:庚一标;庚二列) 庚一、标

  

  谓由远离五种处故。

  

  我们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可以使令我们「远离五种」过失的「处」所。我们看哪五种过失是透过无分别智,可以次第远离的:

  

  庚二、列

  

  一、远离外道我执处故; 二、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; 三、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; 四、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; 五、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,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是说明无分别智的一个修学次第,由浅而深的修学次第。无分别智第一个破的是我执相,是「远离」

  

  凡夫、「外道」的「我执」相貌。这个「我」,佛法讲「我」的意思,就是常一主宰,它是恒常住、不变异,而且有主宰作用。这个「执」呢?是说这个「我」是怎么来的,为什么会有这个「我」的想法呢?是因为对五蕴相的执取,而产生一个自我。《楞严经》说:这个凡夫的我执,是有二种的因缘生起:第一个是迷真起妄,第二个是执妄为真。就是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,后来一念的妄动,迷真,迷失了清净的本性,就生起妄念就造业,就变现了你现在的果报──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五蕴,或女人的五蕴,这是迷真起妄。然后你就这个眼前的小波浪,执着有一个真实的自我,是这样子来的。你先动念头创造业力,变现一个生命体出来,然后你再认为这个生命体有一个自我。我们修无分别智,经常观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就能够把你这一念心,经常在个体生命这样的执取,把它带回到你大海的清净本性去,这个我执就会慢慢消灭掉。第二个,「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」。前面第一个是我执,这个是法执。一个「未见真如」的「菩萨」,指的是胜解行地的菩萨,他在观察空性的时候是带相观空,夹带佛法的名相来观察真如理,这个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个相慢慢舍离掉,这个是法执。第三个,「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」。菩萨不但是「远离」心中的法相,还要远离外在的相,外境的相,包括「生死」的相跟「涅槃」的相,也要「远离」,安住在中道的实相。第四个,「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」。我们有我空观「断」除了「烦恼」,这样子不能够生起满「足」,应该要从空出假,广学一切的善法,来对治所知障。第五个,「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,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」。这个地方是说,你修无分别智要圆满,第五个是很重要,你不能够只是有出离心,完全「不顾有情」的「利益安乐」,而安住在自己受用的「涅槃」,你要依大悲心。

  

  我们刚开始在修无分别智时候,第一个要远离的就是「我执」的相貌,就是你不要老是在这样的个体生命打转,它只是你大海遇到石头创造出的一个暂时的波浪而已;再过几年,你这个波浪就消失掉,换成另外一个波浪,就是远离我执、五蕴相貌的执取。有人会说:我行菩萨道,是靠这个五蕴里面的我,来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;我来生也是依止这个我,来受用安乐的果报。你说没有我,那谁去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呢?这个地方是说:你应该依止一念的心识去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依止菩提心。这个菩提心是生灭的,但是你后后比前前超胜。所以我们的个体生命,菩萨的个体生命不依止自我,是依止菩提心,依止愿力。就是说,你的生命之所以存在,它唯一的价值就是你心中的愿望,就是菩提愿望。这个菩提心是你整个生命的价值、整个生命的主导者;我们以前都是以自私的心情来主导自己的生命,保护自我、爱着自我,然后跟人家对立,然后就起烦恼造业,这种个体生命是不对的。你应该从今以后观想:你的个体生命就是一个菩提心,一个剎那剎那生灭的菩提心,以你的愿望,来当作你整个生命的核心价值,这样子把这个自我意识慢慢的远离掉。好,我们看第五段的「简」别「声闻」:

  

  戊五、释简声闻(分二:己一问二差别;己二答由五相) 己一、问二差别

  

  声闻等智,与菩萨智有何差别?

  

  「声闻」人修习我空的「智」慧,跟「菩萨」的无分别「智」,有什么「差别」呢?

  

  己二、答由五相(分二:庚一长行;庚二颂) 庚一、长行(分二:辛一标数;辛二列释) 辛一、标数

  

  这个地方回「答」有「五相」差别,这个地方讲到「长行」跟偈「颂」。先看「长行」:

  

  由五种相,应知差别。

  

  辛二、列释(分五:壬一由无分别差别;壬二由非少分差别; 壬三由无住差别; 壬四由毕竟差别; 壬五由无上差别) 壬一、由无分别差别

  

  一、由无分别差别,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。

  

  这五个差别,前面三个是因地的差别,后面二个是果地的差别。先看因地。「谓于蕴等法无分别故」:声闻人的我空观,他对于五「蕴」的和合体,是没有「分别」的,他知道五蕴的合和体没有自我;但是五蕴的当体,他是有所执取的,这叫法执。当然五蕴的当体,有杂染的五蕴、有清净的五蕴。这个凡夫的五蕴,阿罗汉是没有兴趣,他是非常厌离的;阿罗汉所执取的法执,他对清净的五蕴是有执取的。当然你有所执取,你心中的力量就受到限制,若有所住,即是非住,所以在量上是有差别。菩萨能够看到五蕴的合和体没有自我,五蕴的当体也毕竟空,包括凡夫的五蕴、包括四圣法界的清净五蕴,都是大海里面的一个波浪,只是这个波浪,是干净的波浪、是杂染的波浪,都是波浪。所以菩萨能够观一切法如梦如幻,才能够生起这么大的妙用。这个地方讲他所证得空性的量是不同,一个是证得我空,一个是证得我空跟法空。

  

  壬二、由非少分差别

  

  二、由非少分差别,谓于通达真如,入一切种所知境界,普为度脱一切有情,非少分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很重要,这个地方讲本质有差别。菩萨「通达真如」以后,通达我空、法空的真如以后,他有一种不空的妙用。怎么说呢?「入一切种所知境界」,他能够到整个十法界的因缘当中,修习种种的善法。这个「所知境」,就是他能够修习种种的善法,使令自己上求佛道,自求增上。一方面他能够来到凡夫的世界,「普为度脱一切有情」,广设方便度脱众生,这个不是声闻人这种「少分的修善、「少分」的度众生,所能够比的。这个地方,古人说:声闻人为什么说「少分」呢?声闻人在还没有入涅槃之前,他也会去修善、也会去随缘度化众生;但是他死亡以后入了涅槃,他就不再修善、不再度化众生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我们详细的说,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无分别智,它所依的心是不同的。小乘的空观是依生灭心来修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