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九卷

  第五九卷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一九八页,「乙九、彼果断分」。

  

  第五九卷

  

  本论的作者无著菩萨,把大乘的因果分成十科,这十科当中,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分成三个重点:第一个是甚深见,第二个是广大行,第三个是究竟果。这个「甚深见」是讲前面的二科──「所知依」跟「所知相」,它的重点是在说明大乘的缘起,从大乘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缘起,说明「万法唯识」的道理,说宇宙的万法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,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。这样的缘起论,简单的说就是「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」。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说:就是说你刚开始起了一个恶念,或者是贪欲、或者是瞋恚,这个恶念在心中一次一次的造作,就会累积很多的种子,这个种子成熟以后,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让我们来受用,这叫做「心生则种种法生」。反过来从还灭的角度,当我们忏悔、对治,哦,这个恶念慢慢慢慢消失了,这个时候三恶道的果报也慢慢消失了。所以说从缘起的角度,你应该要清楚外在的世界,是我们内心的世界所变现出来的,这是一个菩萨道的修学者,必须要这样子来观察生命。从这样一个万法唯识的道理,菩萨生起了二种的功德力:第一个是誓愿力,第二个是观照力。这誓愿力就是说,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,你刚开始要发愿,要发清净愿,你应该要设定一个生命的目标。我们都知道,每一个行为都会有一个结果,但是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,不一定是你要的,所以我们必须要设定目标。我们以一个人的一生来说,四十岁!四十岁之前当然受过去的影响,但是四十岁以后,你就深受今生的影响。我们可以这样子讲,在四十岁之前,你对生命不满意──你对正报的身心世界不满意、你对外在的环境不满意,那表示你前生根本没有设定目标,你就是跟着感觉走。如果你四十岁以后,你对你的生命还是不满意,那表示你今生也没有设定目标,虽然你修习了很多善法,但是你不知道你要什么!所以「万法唯识」的意思就是说,生命是可以由你的内心来创造的,过去不等于未来;但是你没有设定目标的时候,你就会深受过去等流习性的影响,一个人没有设定目标,你就很难从过去当中跳脱出来,你就是活在过去。所以菩萨道是先发愿,然后这个功德才出现;不是说这个功德出现了,我们才发愿,不是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了解到生命是由内心所创造出来的,所以我们未来希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生命?我希望到净土去,在那个地方悟无生忍,然后回入娑婆成就佛道,这些你都必须要做好你生命的规划。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,第一个你要真正的发起清净的愿力;第二个,你应该要生起观照力。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我们身口意有过失,要随时用观照力来调整自己。在本论当中的观照,主要有二个:第一个是遍计本空,第二个是依他如幻。这个遍计本空是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是毕竟空,一切法的本性没有真实的我相跟法相可得,我们讲我空、法空的真如。虽然本性是空,但是因果丝毫不爽,我们的每一个行为的造作,都会招感一种果报,所以古人说:「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。所以我们从空观当中,来消灭心中的执着,从因缘观的假观当中,来启发我们自己的愿力,积功累德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。所以说我们在菩萨的「甚深见」当中,我们成就了菩萨的二大根本──誓愿力跟观照力,这二个就是所谓的菩萨种姓。从甚深见开始以后付出行动,「广大行」,从第三科到第八科总共六科,都是在讲六波罗蜜的妙行,菩萨从六度当中,积集福德跟智慧二种的资粮。前面的甚深见跟广大行,这个是属于大乘的因地;这以下的二科──第九跟第十科,就正式讲到大乘的果地功德。好,我们看《讲义》:

  

  乙九、彼果断分(分二:丙一结前问后;丙二标释正答) 丙一、结前问后

  

  这个地方,先「结前问后」,再「标释正答」。我们先看「问」的地方:

  

 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,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?

  

  我们前面讲到菩萨的「增上慧」学,菩萨的慧学,从遍计本空角度,主要依止无分别智观察二空的真如理,这样的一个智慧是特别的「殊胜」,非声闻人所能比的,所以叫做「增上慧殊胜」,这个地方讲过了。「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?」大乘的果地功德,本论当中讲到二种功德:一种是断德,一种是智德。这个地方先讲到大乘「断」德的「殊胜」,我们应该怎么了知呢?提出这个问。这以下整个内容,就是回答「彼果断」的相貌:

  

  丙二、标释正答(分二:丁一略标体相;丁二广显转依) 丁一、略标体相(分三:戊一牒前出体;戊二成立其相;

  

  戊三重释一一) 戊一、牒前出体

  

  「正答」当中分二科:第一个是「略标体相」,第二个是「广显转依」。先作一个简「略」的说明,「略标体相」当中又分成三段:「一、牒前出体;二、成立其相;三、重释一一。」我们先说明「断」德的「体」性:

  

  断,谓菩萨无住涅槃。

  

  菩萨在修行的时候,经过誓愿力、观照力、行动力,先发愿,然后用观照不断的调整自己,然后在人事因缘当中修福修慧,菩萨得到的第一个功德,就是大乘的「断」德。菩萨经过这样的修行,有什么殊胜的果报呢?就是「菩萨」的「无住涅槃」。我们先解释什么叫「涅槃」,「涅槃」在旧的翻译当中,罗什大师是翻译成「不生不灭」,就是说他的内心已经远离了这种生灭变化的相貌,显现出一种不生不灭的相貌。所有的痛苦,都是因为我们心的生灭变化引生的,所以这个涅槃不生不灭,就是有安乐的意思。罗什大师以安乐的角度来诠释涅槃,就是它是不生不灭的。新的翻译,玄奘大师翻译成「圆寂」,就是一种圆满寂静的状态。我们把这二个祖师的注解合起来说,就是菩萨透过断除烦恼障跟所知障,而成就一种寂静安乐的功德,这种寂静安乐的功德,就叫做「涅槃」。我们接下来解释「无住」,这个「无住」的「住」,就是贪着、或者讲执取的意思。在古德注解上说:凡夫是住在生死,声闻人住在涅槃,这个都是偏于有相、偏于空相,都是偏在一边的;菩萨以中道的智慧,他能够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而顺入中道,所以叫做「无住涅槃」。这个地方,等于是把大乘的断德,先作一个简略的说明,大乘菩萨的断德,断了烦恼障跟所知障以后,他所得到的第一个果报,就是不住生死、可也不住涅槃的一个寂静安乐的状态。

  

  戊二、成立其相

  

  这个「无住涅槃」是一个什么相貌呢?

  

  以舍杂染、不舍生死二所依止,转依为相。

  

  菩萨无住涅槃,他的第一个相貌是弃「舍」整个三界的「杂染」,这个地方是讲菩萨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他能够不染着世间的果报,叫弃「舍杂染」。第二个,他一方面「不舍生死」的果报。这个地方「不舍生死」,我们说明一下。生死的果报有六道──在天界的时候,因为太过于安乐造成放逸;三恶道的果报太过于痛苦,使令菩萨不能专注;所以这个地方的「不舍生死」,是菩萨不能够弃舍人的果报。菩萨往生的时候,假设来生不到净土去,他一定要发愿:来生要继续得到人身。依止这个清净愿力的引导,把他所修的整个福德智慧的功德,庄严到这个「人身」上,依止这个人身,亲近善知识、听闻正法,追求增上生。所以这个地方的「不舍生死」,就是他不弃舍人的果报,因为他必须要继续的忏除罪障、积集资粮。「二所依止」,这个地方的「二」指的是生死跟涅槃,所以这个「无住涅槃」的法,是具足了生死、也具足了涅槃所依止

  

  的,以「转依」来当作它的相貌。这个「转依」,就是转掉杂染而依止清净,叫做「转依」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这个无住涅槃,其实它的相貌就是转依,转染成净。我们都知道在菩萨道的过程当中,特别是一个初心资粮位的菩萨,很多地方我们所修的戒定慧,是共声闻修学的。你看我们的比丘尼戒、比丘戒,也是共声闻修学的;但诸位要知道,我们的心态、我们的目标,是不共他们的,不一样,这个后面会讲到。菩萨如果在心态上共声闻人,那这个菩萨就有过失了。行为,在行动上、断恶上可以共声闻修学;但是在观照、发愿的时候,这个地方的根本、菩萨道的种姓根本,是不能共声闻的。我们举空观来说,声闻人修空观,他是修无常观的,他观察生命是变化的,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、昨天跟前天又不一样,从变化当中我们知道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,无我即空。声闻人观空,主要是观无常,当然微细的话,是观到剎那无常。这个无常观的空性,我们可以知道:小乘的空观是单方向的,它只能够让你从生死趋向涅槃,它不能从涅槃再回到生死,不可能,因为无常观的思考,它只有一个方向而已──趋向涅槃,所以声闻人住于涅槃,就是他的思考完全是用无常的思考来观察生命。大乘菩萨在观察空观的时候,他是观察缘起性空,就是生命的本质是缘起无自性的,它不决定是好、它也不决定是坏,简单的讲就是自性空,它是无自性的。你用杂染的因缘,这个时候生命就出现痛苦的果报;你依止清净的因缘,这个生命本身就是功德庄严。从大乘甚深见的缘起无自性的知见来观察人生,它产生的观照是二个方向的:它可以让你从生死到涅槃,也可以从涅槃回到生死。如果你刚开始一路修无常观,你的生命只有一个方向,你只能够从生死趋向涅槃,你不可能从涅槃、从无常的体会再回到生死,不可能,因为这个无常观,把生命的价值全盘否定掉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「二所依止,转依为相」,这个地方是菩萨成就无住涅槃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地。我们净土宗,我们每次念完佛,古人告诉我们要回向──「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华为父母,花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