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」,这个「不退菩萨为伴侣」,忏公师父觉得不太适合,就把它改成「回入娑婆度有情」。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怎么样,我们可以了解一下:一个人「愿生西方净土中」,我们为了菩提道求生净土,可以理解,我们害怕来生退转;那「愿生西方净土中」,是怎么个受生法呢?「九品莲华为父母」,我们受生不是从母胎受生的,是莲华化生的,清净生的。莲华化生出来以后,马上见佛听闻佛法,悟到无生忍。悟到无生,约浅位来说,起码是初地;约深位来说,是八地无生法忍的菩萨。那你证得八地菩萨以后,你还跟不退菩萨在那个地方为伴侣?(呵──)这人间佛教看到你离开三界,他已经很不高兴了,他说:你们这些人啊,怯懦众生!那你成就了无生法忍,你已经不是凡位的菩萨,你还「不退菩萨为伴侣」,违背了无住涅槃的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所以我觉得忏公师父改成「回入娑婆度有情」是合理的,因为你是深位菩萨了嘛。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回向文,这个文字在心中你不断这样的熏习,你的生命就会产生一种方向,这个方向不一定是你要的方向,所以你对所修的法门要抉择。就是说你的目标是要成佛,但是你要看看你现在所修的法门,跟你的目标是不是相随顺?
我敢从缘起的道理上判断,你在回向的时候,你回向「回入娑婆度有情」,比回向「不退菩萨为伴侣」,你成佛的速度会比较快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随顺于无住涅槃,它的方向是正确的。我们看《法华经》,它说「开权显实,会三归一」,是一佛乘的思想。《法华经》的意思就是说,佛陀虽然施设很多方便,但是佛陀告诉你:初学的菩萨,假藉声闻人的方便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你方向不能有错,你一开始的方向就要正确。《法华经》上说:修行最怕方向改来改去的,你到那个地方,你发觉这个法门不够用了,又开始回小向大,就改过来改过去,你中间浪费太多的时间。所以成佛之道就是说,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大乘经典?读圣贤书就是明白道理,明白道理以后,我们知道我们应该要怎么来规划自己的菩萨道,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。就是说「以舍杂染、不舍生死」,虽然我们刚开始会偏重在离开生死、离开三界果报,但是我们的心态是──总有一天回入娑婆度有情,一定要给自己保留一个余地。我们修行,尽量不要单方向的修行,这个很不好,我离开三界永远不回来,这个不是大乘佛法的思想。所以这个地方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以「转依为相」。
戊三、重释一一
这个「一一」,第一个「一」指的是生死,第二个「一」指的是涅槃,把这个生死的相貌跟涅槃的相貌,跟怎么转依作一个说明,我们看论文:
此中生死,谓依他起性杂染分。涅槃,谓依他起性
清净分。二所依止,谓通二分依他起性。转依,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,转舍杂染分,转得清净分。
这个地方讲到菩萨成就无住涅槃是怎么成就的。刚开始的初心菩萨,都是在「生死」当中,所以第一个就是说,这个「生死」就是「依他起」的「杂染分」。怎么会有生死呢?当然是内心所变现的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有遍计执,这个「杂染分」就是遍计执,就是我执跟法执所造成的一种烦恼相,叫做「杂染分」。这个遍计执的意思,简单的讲,就是一种相似的影像,就是我们的内心跟外在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,我们会产生一个感受,这个感受接下来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,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,心中就有很多错误的联想,而这个联想就是遍计执了,它会对我们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。
在《论语》上说:有一天孔夫子经过斋堂,看到子路用手拿一块菜,就往嘴巴里面塞进去。我们都知道,孔夫子是一个非常重视礼节的一个人,他非常不高兴,就跟旁边的弟子说:子路这个人实在太不懂礼貌了,大家都还没有用餐,怎么能够先去吃这个菜呢?同学们就把这件事情告诉子路,子路就跑去跟孔夫子忏悔说:老师啊!我当时不是把这个菜拿到嘴巴去吃的,我是走过斋堂的时候,看到斋堂的菜上面有一只苍蝇,我把苍蝇拿起来丢掉。圣人他的观照力很强、自我反省的力量很强,他听到以后,就把所有的弟子都召集起来,他说:弟子们!这件事情,我亲眼所见的事情都未必是真实的,我看到子路把苍蝇拿起来,我就联想到他把这个菜吃下去。我亲眼所见的都未必是真实的,何况我不是们亲眼所见的呢?所以现在问题就是说,我们心中产生太多的妄想,这是一个问题。我们看到一个人,他眼睛瞄我们一下,我们觉得这个人可能对我有意见,就让自己产生很多的扰动烦恼出现,这个就叫做遍计执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:我们的心跟果报接触的时候,内心当中保持安住不动,不要动,不要起任何错误的联想,这个是一个生死的根源,就是遍计执。「涅槃,谓依他起性清净分。」这个「清净分」主要的是六波罗蜜的功德,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指智慧的功德──我空、法空的智慧。生死跟涅槃「二所依止」,生死跟涅槃这二种法是依止什么东西呢?「依」止这个「依他起性」。「依他起性」古德解释:就是我们的心、心所法,心王跟心所,简单的说就是八识,八识的心王,把它会归起来就是现前一念心识。就是我们这一念心,你迷惑颠倒、起遍计执的时候,这个心就出现生死果报;你这一念心跟我空、法空智慧相应的时候,这个心就转成涅槃:所以这个心是缘起无自性的,这叫做「二所依止」。这个地方解释「二所依止」,这以下我们解释「转依」。「转依,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,转舍杂染分,转得清净分。」我们说涅槃以「转依」为相,那应该怎么转依呢?就是在内心当中,这个「依他起」就是我们这一念心,我们生起一种「对治」的止观,观察遍计执是毕竟空的。我们心跟人事的境界接触的时候,不迷、不取、不动,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开始转变了,「转舍杂染分」而「转得清净分」,从这种生死的相貌,慢慢的转成一种无住涅槃的相貌。这一科第九科,其实讲这么多,就是在讲二个字──「转依」,你把「转依」搞清楚了,第九科你就全部清楚了。「转依」,当然这个「依」就是我们这一念心,心是杂染法跟清净法的依止处。那我们对心要怎么办呢?要「转」。大乘佛法很重视这个「转」字。我不知道大家修行有什么心得,我认为你要把这个「转」字弄清楚了,你就知道怎么修大乘佛法,你不会落入到小乘的着有、也不会落入到大乘的偏空,你就知道中道的路该怎么走,这个「转」字。
日本有一个企业家,他们称他为日本的经营之神──松下幸之助,他的一个经营理念认为说,企业要代代相传,但是它这个代代相传不是传给儿子,它是传给公司当中有能力的人。他说:如果你这个企业的经营者,你的儿子能力很强,那传给你的儿子没话说。如果你儿子没有这个能力,你找一个有能力的人、思想理念相同的人,你要是有女儿把女儿嫁给他;你要是没有女儿,就把他当作你的干儿子,就转一下。他本来不是你的儿子,你认他做干儿子,然后你们之间就从一个外人转成家人。我发觉松下幸之助有大乘思想,这个法是无自性,谁说儿子一定有自性!转识成智。你说这一念心它起烦恼,但是你把心消灭了,你也得不到真正的大乘涅槃。这怎么办呢?把它转一下,转个方向。
大师他在《灵峰宗论》有一段关于忏悔的开示:有一个人他在修忏悔法门,他觉得只是这样子礼拜,可能效果不好。他请问蕅益大师说:我们在修忏的时候,要怎么观照,这个罪业的灭除会比较快?如何达到最大的灭罪效果?蕅益大师开示说:你在忏悔的时候要观察一件事情,观照一下你内心──你当初在起惑造业的是谁?是谁在起惑造业?你现在开始忏悔修善又是谁?你就观察这二个。蕅益大师最后结论说:当你观察「觅心了不可得,则罪福无主,是名真忏悔。」就是说,其实当初你起惑造业的那个本性是毕竟空,你现在修善的心也是毕竟空,二个本性都是清净的,这个时候,你才能够从一种罪业的力量,转到清净的力量。比如说我们今天生起一个恶念,你看有些人他起恶念,一下子就转过来,他转念念佛,佛号马上提起来,恶念就消失掉;有些人恶念生起的时候很坚固,没有办法转的,他一定要去做的。问题在哪里呢?他就是没有达到「觅心了不可得、遍计本空」的思想。所以「转依」的根源,就是说为什么能够把杂染的心转成清净的心呢?因为它的体性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的,所以这个作用可以转过来。这个地方我们必须把这个「转」字先了解一下。
丁二、广显转依(分二:戊一长行;戊二颂) 戊一、长行(分二:己一略释六种;己二校量失德) 己一、略释六种(分二:庚一标数;庚二列释) 庚一、标数
前面是略标,就是无住涅槃以转依为相。什么叫「转依」呢?转杂染分成清净分。这个转,这个地方有六种相貌,我们分成「长行」跟偈「颂」。先看「长行」的地方:
又此转依,略有六种:
庚二、列释(分六:辛一损力益能转;辛二通达转;辛三修习转 ;辛四果圆满转;辛五下劣转;辛六广大转) 辛一、损力益能转
一、损力益能转,谓由胜解力,闻熏习住故; 及由有羞耻,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故。
这个地方的「转」,是整个修行转依当中的第一个次第,这个次第,主要是约着资粮位跟加行位的菩萨来说的。「损力」,这个「损力」就是折损烦恼的势力;这个「益能」就是增长清净的功德:一方面折损烦恼,一方面增长功德,这样子叫做「转」。这样的「转」有二种的过程:第一个,「谓由胜解力,闻熏习住故」。「胜解力」,刚开始我们听闻大乘的法教,明白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、明白唯识无义的道理,所以这个内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。你心念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五九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