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○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○○页。我们这一科讲到大乘的断德,所谓的无住涅槃。无住涅槃的相貌,简单的说就是转依为相,就是转杂染分而成清净分,这个叫做转依为相。我们在转染成净的过程当中,事实上有二种差别:一种是下劣的,比较不善巧的转变;一种是广大的,比较圆满的转变。声闻人在返妄归真、转染成净的时候,他的智慧是依止我空、法有的思想来转变,所以他的思想是单方面的,一心一意的弃舍生死,他认为生死是痛苦、是真实的,他的杂染也是真实的,所以他只是从生死到涅槃去,他不能再还转回来,不可以的!这个从大乘的角度来看叫下劣转,这个法执是太重了。大乘佛法,它能够依止我空跟法空,观察万法唯识,其实所谓的生死,也是一念心所变现的,你一念迷,生死浩然;你一念的觉悟,这个生死就是涅槃,涅槃也是一念心所变现的。所以大乘佛法的转,它的立足点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来转,这个地方不同;小乘在转变的时候,是心外求法,他没有站在一念心性来转,所以他的转是下劣转。我们不要说转变内心,你说转变罪业也是这个道理,比如我们讲忏悔,忏悔每一个人都用得到,这个是很实际的法门。我们看声闻人的忏悔,声闻法的忏悔,他一定是一个罪一个法门,一个罪忏完再忏一个,一个一个忏、一个一个忏;菩萨他有这样的传承,他能够一个法门通忏三世的罪,一切罪根皆忏悔。小乘只能够一切罪障皆忏悔,他不能忏到罪根,因为他根本没有找到罪根;不过声闻法有些地方可以令正法久住,这个我们不要随便把它废弃掉。但是在忏悔的时候,你要知道这二个心态是不同。智者大师在作判教的时候,他作五时八教,他很清楚的说明:不是所有的法门修行的功德都是一样。他很明白的说出:佛陀施设很多的法门,其实每一个法门,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,所以有所谓「乘」的不同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你必须要明白道理,你才知道怎么个转法。你要是只是明白我空法有,那你只能够下劣转;你明白我空、法空,其实一切法是一念心所变现的,你站在心的角度来转变,那你就不会采用偏激的手段──转用不转体,就是转生死为涅槃,这个叫做转依,这叫做广大转。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小乘的转依,跟大乘的转依作一个比较。当然在转的时候,他心中所依止的道理、所生起的观照是不同的,它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了。我们看第二段的「校量失德」,「校量」转变的过「失」跟功「德」。
第六○卷
己二、校量失德(分二:庚一同他过失;庚二成自功德) 庚一、同他过失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同他过失」,第二个「成自功德」。假设身为一个菩萨,你在修行转依的时候,你一路用小乘的思想来转依,这件事情是有过失的,我们看「征」问:
若诸菩萨住下劣转,有何过失?
身为一个「菩萨」,你设定了目标是要成佛,你不是追求一个偏空涅槃,你的目标是要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,你的目标是这样,但是你采取的方法却是「住下劣转」,这样子你的目标是无住涅槃,结果你在过程、在转变的时候,你的心态是一向背生死、一向舍生死,这样子「有」什么「过失」呢?当然,如果你的目标是趋向偏空涅槃,你根据下劣转是没有过失的,因为你的目标跟你的方法是相随顺;但是你追求的是佛果的万德庄严,但是你在过程的时候,却采取「下劣转」,这样子就有三种过失了。我们看第一个:
辛二、释
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,违越一切菩萨法故,与下劣乘同解脱故,是为过失。
第一个,你一向背生死、一向舍生死,依止这样的心态来修忏、修止观、修种种的法门,这个的心态,完全没有把众生的「利益」跟「安乐」考虑下去,你完全不顾惜这些过去曾经做过我们母亲的「有情」,他现世的「安乐」、来生的「利益」。就是你的成佛之道,你所想的都是你自己,你没有把众生的因缘,在你成佛之道当中规划进来。我们菩萨的修行有二种观法:一个是内观,观自己的心;第二个是外观,观众生。你一心一意的只考虑到自己内心的清净,完全「不顾」众生得度不得度,这样就忘失大悲心,忘失了大悲心也就忘失菩提心,这是第一个「过失」。第二个,「违越一切菩萨法故」。前面是讲到内心的意乐有过失,这个地方讲你的行动也会有过失。「菩萨」所修的「法」门,应该包括自利、利他,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那你根本就是断恶、修善,而没有度众生,这样子你这个法门也是有所欠缺。第三个,前面二个是讲因地的过失,这以下讲果报也有过失,「与下劣乘同解脱故」,结果你用小乘的「下劣」转,得到的是小乘的偏空涅槃,不是无住涅槃,这样就着你广大成佛的目标来说,这个就是「过失」了。我想,无著菩萨这一段论文的宗旨在第一段,「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」。
身为一个菩萨,我们要处理二件事情:第一个,处理自己内心的问题;第二个,处理外在众生的问题,你跟众生要怎么样保持互动。处理内心问题这个部分我们先不谈,你在佛堂当中怎么用功,这部分我们先不谈;但是我们走出佛堂,你迟早要面对信徒──男的信徒、女的信徒,很多很多的众生,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他们?这是一个问题。这个地方,你不同的心态,就会影响到你的转依,也就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。那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说的,佛陀对菩萨是怎么开示的?事实上,佛陀在的大乘佛法当中,他对众生的开示,有二个不同的开示。在《遗教经》,佛陀说众生是:「譬如大树,众鸟集之,则有枯折之患。」说你是一棵小树,众生是鸟,一二百只鸟站在你这棵树上,就把你这棵树踩死,踩死了,这个众生又去找另外一棵树了。(诃──)这样子讲,从《遗教经》来说,我们应该跟众生保持距离,因为我这棵树太小,这个鸟太大,一下子就把我踩死了。但是从《华严经》来说:「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才能够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,所以菩提属于众生。」说你希望得到华果,你必须要有树根,你没有树根,你就没有华果,而这个众生就是你成佛的树根,所以你不能舍离众生。所以我们看经典,我们一个菩萨对众生的心态,其实是相当复杂──又害怕,但是又不敢离开他(诃──),这种心态。以这样来看,我们应该说是程度上的问题:一个初心菩萨,应该暂时不要跟众生太接近,因为初心菩萨内心转依的力量太薄弱,你没有转他,反而被他转去了,我保证你去度化众生,你没有影响他,他的烦恼会影响到你,因为你一个人面对这么多人,你怎么有办法转他呢?但是这个地方,我提醒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:如果你有志于成佛,我们尽量在过程当中,不要留下后遗症、不要留下后遗症。在《瑜伽菩萨戒》里面告诉我们菩萨说:初心菩萨为了加行的缘故,可以暂时息诸缘务、远离众生,跟众生保持距离,这是可以的;但是你内心当中的意乐要保持,就是我为了要利益有情的缘故,我才做加行,我现在暂时不能利益众生,但是我现在所有的加行,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修加行。有这种想法,你就不会偏离菩萨道。我们如果不看菩萨戒,有时候你会觉得:虽然我们息诸缘务,但是我们的心态偏差了,而你不知道;结果你得到一个功德,却又产生另外一个过失,就是产生了后遗症。我们可以这样讲:其实一个资粮位的菩萨,你一辈子都不度众生,没有人说你有过失,你没有这种行动,没有人说你有过失;但是你心中一向「不顾一切有情」,那一定有「过失」,你的心态有过失了。所以我们在《瑜伽菩萨戒》常说:菩萨对众生的基本心态,是不能有怨恨心。你说我一个菩萨,我做僧团的执事,发发脾气可以理解,他也不是深位,他是浅位菩萨嘛!但是发脾气以后,你自己要转得过来──过去就算了,一切法因缘生,缘生性空的。把它当作一个过程、把它当作一个经验,给自己一个反省的过程就好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讲:菩萨要生起广大转是很重要,你的心态很重要。我们经常看到《华严经》的菩萨、《法华经》的菩萨,有种种的功德庄严,种种自在的功德。我们看到《维摩诘经》的阿罗汉,辛辛苦苦成就了阿罗汉以后,你看天女散花,花掉到阿罗汉身上,他根本是沾了满身,拨不开来,不得自在;我们看在《维摩诘经》里面的菩萨,他证得不二法门,花掉到他们身上的时候,就自然的掉落。我们在诵经的时候,对大乘的功德非常的羡慕;但是我要提醒大家:你要注意你的因地,你在修行的时候,可以等同声闻人来修学,可以,但是心态肯定不能一样。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,就是你要保持对众生的意乐,你这样子叫做广大转。
庚二、成自功德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前面是讲到过失,你发了菩提心,等同声闻人来修行转依,这是有过失的;那菩萨如果依止「自」身的法门来修转依,有什么「功德」?
若诸菩萨住广大转,有何功德?
辛二、释
生死法中,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,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,于最胜生及三乘中,种种调伏方便善巧,安立所化诸有情故,是为功德。
「菩萨」依止一心,以一心开展出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来修习转依,这当中有二个重大的「功德」。第一个,菩萨本身的自利功德,菩萨本身在「生死」当「中」,能够产生一种「自」心的「转依」,而「得」到「自在」。同样是有烦恼跟罪业,你依止声闻法来转变,跟「依止」大乘法来转变,效果是不一样,而大乘佛法的速度是很快的,你在自受用这一部分,能够得到「自在」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从利他的角度,等到有一天,你往生净土、或者成就深位菩萨,你开始从空出假来广度众生,积集你功德庄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