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○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动,这个事情就一定会改善,不为物转,即能转物。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,我们修行人不要重视果报,要重视因地,果报出现的时候你安住,心于佛合,心于道合,即能转业,你对这个道理要深信不疑。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,就是谁转谁的问题──你被他所转,他影响你;你不动,你就能够转变他。所以这个地方的道理就是这个意思,所以讲「应知显不显,真义非真义」,你能够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事情的因缘:我们本来是顺生死流的,这个时候,你突然间安住在空性的时候,你的内心开始逆转,内心一逆转,外在环境也开始逆转,你的生死果报就开始改变,就是本来是十二因缘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,这个时候十二因缘开始逆转,无明灭则行灭,开始逆转。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,你怎么个想法,你就会招感什么样果报。所以佛法告诉我们:无住涅槃就是你在心地上如何来转依的问题。你要把这个方法弄会了,你是很受益的、很受益的,佛法的方法,就是它操作的一个原则,你抓到了以后,对你来说是很受益的。

  

  乙十、彼果智分(分二:丙一结前问后;丙二标释正答) 丙一、结前问后

  

  前面是讲到「断德」,这以下讲「智德」,这当中也是二段:「一、结前问后;二、标释正答。」先提出一个问:

  

 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。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?

  

  前面讲到「断」德,大乘的涅槃,这种无住涅槃是特别的「殊胜」,非小乘的偏空涅槃所能比;这以下讲到大

  

  乘的「智」德,它「殊胜」的相貌,应该如何了知呢?这个断德是偏重在断除杂染,所显现的一种寂静安乐的无为功德;这个智德是偏重在修善来说的,我们修习种种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,显现这种有为的功德来说的:一个偏重断恶,一个偏重修善,这有所不同。好我们看回「答」:

  

  丙二、标释正答(分二:丁一略标;丁二广释) 丁一、略标(分二:戊一牒前出体;戊二释成其相) 戊一、牒前出体

  

  回答也是先「略标」再「广释」。「略标」当中也先说明它的「体」性,再说明它的「相」貌。先看「体」性:

  

  谓由三种佛身,应知彼果智殊胜: 一、由自性身;二、由受用身;三、由变化身。

  

  前面的彼果断讲到无住涅槃,这个「彼果智」讲到三种佛身。「三种佛身」:第一个是「自性身」,「自性身」我们叫做清净法身,这个清净法身事实上它是理性,是一个无为的理性,他不能受用的;第二个「受用身」,第三个「变化身」,这二个都是有为的功德,可以受用的,从大乘的角度可以自受用,也可以跟众生分享,也可以他受用。这个地方是标出「彼果智」的体性──「三种佛身,自性身、受用身、变化身」。这以下,就次第的把三身的相貌作解释,我们先看「自性身」:

  

  戊二、释成其相(分三:己一自性身;己二受用身;

  

  己三变化身) 己一、自性身

  

  此中自性身者,谓诸如来法身,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。

  

  这个「自性身」就是「如来」的清净「法身」。什么叫「法身」呢?就是「一切法」,这个地方的「法」,不是指生死的法,是指清净的功德法,无量无边的三昧、无量无边的陀罗尼,一种大功德法,他具足这个「自在转」的妙用,「所依止故」。简单的说,「法身」是大功德法「所依止」的,这种「法」是「自在」的法「所依止」的。这个法身常住的观念,对大乘的修行是很重要。小乘人他没有所谓大乘常住三宝的观念,你看我们放蒙山也好,做完法会,念「南无大乘常住三宝」。什么叫做常住佛宝呢?你说佛陀没有住世了,佛陀的应化身灭度了,佛陀的法身是遍满。所以在大乘当中,有很多的法门是不共声闻人:第一个念佛,感应道交。声闻人没有说遇到困难的时候,念佛、念观世音菩萨的,他认为这是无稽之谈,这些人都入涅槃了,他不出来;念佛不同,本尊相应法不同。第二个受戒不同,大乘佛法能够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开缘在佛前自誓受戒。为什么?佛陀没有灭度。你至诚恳切,会招感佛陀的证盟受戒。第三个忏悔,大乘佛法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,可以开缘在佛前忏悔。为什么?因为佛陀法身常住。所以这个法身常住的运用,在整个灭恶生善当中是很有用的,这个就是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是名法身。好象说,有一个月亮,你准备水的时候,月亮显现了,一个影子;但是你把水收起来,我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,但月亮还是在的。这个月亮是谁呢?就是法身。他没有显现,但是佛陀那个明了的心性,你不断的忆佛念佛,他是如来悉知悉见的,你一忆念他,他的光明就照摄你,这是大乘佛法一个很特殊的传承。当然,这样的一个法门修持,是来自于我们认为佛陀有法身,这是第一个观念。法身是佛的第一个智德。看第二个「受用身」:

  

  己二、受用身

  

  受用身者,谓依法身,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,大乘法乐为所受故。

  

  这个「受用身」就等于是报身,就是他是依止「法身」而起的。他有什么作用呢?在「诸佛」的这种大法「会」当中,「显」现这种「清净」的「佛土」,这个地方的佛土指的实报庄严土,佛陀现出微尘相海身,安住在实报庄严土,为地上菩萨说法。说法得到什么利益呢?使令初地以上的菩萨得成就「大乘法乐」。这个「受用身」主要加被的根机,是初地以上的菩萨,他现出的是无量庄严、无量相现的微尘相好身。第三个跟我们比较有切身关系的「变化身」:

  

  己三、变化身

  

  变化身者,亦依法身,从睹史多天宫现没,受生受欲,逾城出家,往外道所,修诸苦行,证大菩提,转大*轮,入大涅槃故。

  

  「变化身」也是从「法身」的理体,这种大功德法所依止的这种清净法身显现出来的。他是怎么显现呢?有八相成道:第一个,「从」兜率「天没」。贤劫千佛,他要来人世间之前,都先到兜率天示现,最后消失掉。消失掉以后,第二个「受生」,佛陀为了要起信于众生,说这个佛陀是哪里来的?他也是随顺我们的因缘,有母亲的「受生」,不是从石头跳出来的,为了要起信众生。第三个「受欲」,佛陀也示现结婚生子,佛陀也经过我们众生「受欲」的过程。第四个「逾城出家」,佛陀在享受五欲快乐的时候,体验到这个老病死的无常,「饶汝千般快乐,无常终是到来」,佛陀就骑着白马,跳出王宫,出家修行。第五个「往外道所,修诸苦行」,佛陀在成道之前是修苦行的,有六年的苦行,六年的苦行主要是要降伏外道,因为外道认为:一个人没有经历苦行的修持,他所觉悟的真理一定是不究竟的。所以为了起信外道,佛陀也示现饥饿的苦行,一麻一麦,后来受了牧牛女的牛乳粥的供养,精神体力恢复了,才开始打坐、思惟缘起。第六个「证大菩提」,证大菩提以后开始「转大*轮」,转五乘的法门,最后佛陀因缘结束的时候,「入大涅槃」。所以佛陀的智德──法身、报身,对我们最重要的当然是应化身,因为佛陀要是不说法,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读到──现在的《华严经》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,这些经论都不存在了。这个地方是一个略说。

  

  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。我们讲涅槃跟菩提(后面也会讲到)这二个功德,其实都以转依为相,转依。这个转依是这样子,转依的是用道理来转你的内心,简单的讲就是这样。我们如果把生命分成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叫过去,还没有经历的叫未来,过去是固定的,但是未来是有无量可能性,是变化的。我觉得我们一个修行人,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二件事:第一个,你从什么地方来?第二个,你将往哪里而去?你经常用这二句话来问你自己。一切法是因缘生的,你说这个人很庄严,哦,庄严从忍辱中来,他过去有忍辱的功德;这个人很长寿,长寿从慈悲中来;你看这个人他的资具非常的丰富,吃的很好、住的也好、穿的也很好,这个人他过去生有布施,他从布施中来,富贵从布施中来:我们看到你现在,就知道你的过去。所以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,有很多你感到很满意的地方,安乐的果报,有些地方是你不满意的地方,你从你自己的得失当中,就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。但是,其实第一句话还不重要,我们看到过去给自己一个反省而已;更重要的是,你将往哪里而去?佛法是重视未来的。我们看到一个人福报很大──他的富贵、受用很好、权利也很大,在社会上是一个很有权势的人;这个人心中要不明白佛法道理,这个人他有好的过去,但是他没有好的未来:他从善处中来,但是他未必往善处而去,未必。我们现在学佛做了一个佛弟子,我现在的果报,我实在非常不满意,但是没关系,你输掉了过去,你不能输掉未来。一切法是因缘生,你只要把成就功德的因缘具足了,未来的功德就自然出现了。所以我们今天学这个经论,你就是:第一个明白道理,第二个如何来运用。学习佛法,第一个是明白什么是佛法?第二个是如何运用佛法?谁能够掌握佛法的缘起论,谁就能够掌握未来。我认为一个人掌握过去,没什么了不起的,你现在很快乐、福报很大;但是你没有未来,你的快乐到今生结束了。你看一般人没有学佛法,我们敢讲──很少人有未来的。他甚至于连来生都不相信!他根本就不可能作来生的规划,一个人没有愿望的引导,临终的时候是颠倒的,他没有方向,随业流转。所以第一个,我们对来生有一个愿望,临终的时候,一切诸根悉皆败坏,一切色身都消失了,这个时候我们的愿王现前,清净的愿力现前,你愿意到净土去、愿意做增上生,都能够得到满愿。所以这个转依的意思就是说:你如何用佛法的道理来转变你的内心?你的内心转变了,你就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。所以我们现在对自己的果报不满意,那没关系,那是过去的让它过去啦,重点是一个人忽略了过去,如果你连未来都忽略了,那你今生是空过了,因为过去是不能改变的,但是未来是有无穷希望的。所以我希望大家经常静坐的时候:你从什么地方来?反省一下,你自己有什么优点、缺点?这些会留下心中的痕迹,一定你是有这样的造作。那没关系!我知道我在转依的时候,我要偏重在转变什么?但是更重要的是──你将往哪里而去?你的生命规划,规划好了没有?这是一个重点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○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