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严的时候,你在「一切趣」,这个「趣」就是果报,你能够在整个六道的果报当中,「示现一切有情之身」,你能够普门示现,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,这个是讲身相的自在。第二个,说法自在,「于最胜生及三乘中,种种调伏、方便善巧」。你能够知道一切法缘起无自性,这个时候,假设你遇到的众生,是一个没有出离心的人天种姓,他没有出离的善根,你就教他修学五戒十善,来成就这种增上生;假设对方具足出世的善根,你就开导他「三乘」的法门──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波罗蜜的法门,以「种种」的「方便善巧」,来「调伏」他的内心,使令他能够「安立」在佛法的五乘功德当中,这个就是菩萨广大自利利他的「功德」。我们经常说「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」,当然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佛陀的内心是依止广大转。这个地方,同样是在转变内心,但是有狭劣的转变跟广大的转变的差别。
戊二、颂(分四: 己一明染净分;己二释此转依; 己三能证智; 己四显所证果) 己一、明染净分
前面(1186页戊一)是「长行」;这以下是偈「颂」,这当中有四个偈颂,我们先看第一个「明染净分」:
此中有多颂: 诸凡夫覆真,一向显虚妄, 诸菩萨舍妄,一向显真实。
这个地方有四个偈颂。第一个偈颂讲到凡夫跟圣人的差别:「诸凡夫覆真,一向显虚妄。」「凡夫」的心情是「覆」盖「真」如,凡夫的心是被烦恼所转的,所以心随「妄」转。我们说这个人,一天当中就是跟着感觉走,他很少跟着道理走。跟着感觉走,这个人是怎么样呢?心中到处都是「妄」想,跟某一个人事接触,这个人事过去以后,心有千千结,这个结不是别人给他的,是自己捏造出来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心跟着妄想而转,这个是凡夫的相貌。「诸菩萨舍妄,一向显真实。」「菩萨」能够在「妄」想当中,找到一个转变的方法,他能够把妄想转成「真实」,把波浪转成水,不离开妄想,就着妄想把它转过来,转成「真实」,他有这种方法、有这种方便力。其实凡夫跟圣人就差在这个地方,一个是被烦恼所转,一个是用道理来转烦恼。这个地方是说明,凡夫的内心跟圣人的内心,其实差别也没有太多,就这个地方不一样。
己二、释此转依
应知显不显,真义非真义, 转依即解脱,随欲自在行。
什么叫「转依」呢?为什么菩萨能够舍掉妄想呢?「应知显不显」,这个「显」就是显「真」实「义」,「不显」就是不显「非真」实「义」。我们讲破妄显真,我不知道诸位的感觉是要先破妄、还是先显真?其实你心中没有显真,你不可能破妄。你说你完全不明白道理,你能够把妄想转过来,这个我是不相信的,所以一定是要先显真实。这个地方是解「释」什么叫「转依」,就是你要明白你内心的真相──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经常把这个道理放在你的心中,烦恼起来的时候,你就把这个道理拿出来,来转你的妄想。所以「应知」你「显」「真」实「义」以后,才能够「不显」「非真」实「义」,这个地方是讲出一个次第,就是转依的方法,你要先显真实义。一个人打妄想的时候,你不思惟道理,你转不过来,你没办法转,你是被它转走;所以你要转的时候,一定要先显真实义。那这转依有什么好处呢?「转依即解脱,随欲自在行。」你这样子,当下就是成就「解脱」,来生也没有这个果报的障碍,没有这种三界果报的系縳,「随欲自在行」,当下的解脱跟当来的自在。这个地方讲转依的功德,前面是讲转依的方法。
己三、出能证智
这个转依的智慧是什么智慧?
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, 尔时由此证,生死即涅槃。
我们讲转依的时候要依止真理,真理有小乘的真理跟大乘的真理,这个地方,是讲要怎么样依止大乘的真理呢?「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。」我们在转依的时候,要观察「生死」的果报跟「涅槃」的果报,生「起平等智」慧。生死当然是生灭变化的,涅槃是不生不灭,我们生「起平等」观,这个「平等」观主要的就是法空观,生死、涅槃都是无自性的。「尔时由此证,生死即涅槃。」这个地方我们刚刚讲过,你在转依的时候,你心的立足点很重要,你要是依止生灭心来转依,那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样,你要向外追求的时候,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样;你要向内去观察。
这个平等观,我讲我个人一些小小的体验。我曾经做过七天的断食,每一天当中又加拜一千拜。当然欲界的众生是需要饮食,否则会感到饥饿,那我这七天当中是怎么度过的呢?当然主要的是心念的控制。就是说,你要思惟这个饥饿的感受跟饱的感受,其实都是因缘所生法,你有吃东西的时候,它现出一个饱的感受;你没有吃东西,它现出一个饿的感受。但是我们众生的习惯、我们说遍计执也好,我们众生的遍计执,我们喜欢饱的感受,不喜欢饿的感受,其实饿也有饿微妙的触受,但是我们喜欢饱的感受。这个时候,我们一定要站在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站在这个自性清净心不动。你要断食的时候,你饿的时候,你要是对饱的感受产生贪着心,你断食就断不下去,你会发疯的。所以你这个心念的控制是很重要,就是说,其实饿的感受跟饱的感受是平等的,都是一种感受的生灭法而已。这个时候你觉得:诶,今天过得很快,一下子就过去了。你要是对饱的感受──吃东西很饱的这个感受不错,你一执着,你会觉得今天过得非常慢。所以这个地方,就是说菩萨对生死涅槃的道理亦复如是,生死也是一念心所变现的,扰动相;涅槃也是一念心所变的,寂静相:你要是不迷的时候,「生死」就是「涅槃」,这叫无住涅槃。这个就是菩萨在转依的时候,是依止一念的清净心──我空、法空的清净心来转依的。这个地方是讲到菩萨广大转依的一个平等不二的法门。菩萨依止这样转依有什么好处呢?
己四、显所证果
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, 亦即于涅槃,非得非不得。
所以菩萨能够在「生死」的果报当中,表面上他没有弃舍生死,「非舍」,但事实上他不受生死的干扰;他对「于涅槃」,表面上没有安住在涅槃,但实际上他内心跟「涅槃」的寂静已经完全相应:这个是菩萨的不可思议,叫做无住处涅槃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这种意境就是依止这个平等的不二法门,产生转依的效果。
到这个地方,我们把这个菩萨的涅槃──菩萨的第一个功德讲完了。整个涅槃的过程在转依,我们可以这样讲,就是一个心、一个境的问题,我们今天在处理这个修行
就是心跟境,到底是我们要心随境转,还是境随心转的问题。你是用心来转境?还是用境来转心?
我前一段时间,过年的时候有一位居士来找我,这个居士办了一个助念团,他为很多很多的人助念,我很赞叹他,我说:你做这件事情,对你临命终的往生有帮助,因果丝毫不爽。他说:他现在遇到了障碍。我说:你说出来听听看。他说:有学医学的人跟他讲,你不要一天到晚去跟死人助念,这些临命终的人,他的磁场都不是很好,你常跟他们接触,对你的身体不好。他问我说:这该怎么办呢?我很想要修这个功德,但是我要去修这个功德的时候,对身体不好,该怎么办呢?我说:我先问你一个问题,你先回答我,我们这一念心发了菩提心来为他助念,你现在有一念想要利他的心,现在有一个境出现了,这个外境就是一个临终人的心境,你认为是心的力量比较强,还是境的力量比较强?就是说,这个境是随心转,还是心随境转?他回答不出来。我们这样子讲:心的位置在这个地方,境的位置在这个地方,理论上境是要随心转,因为境是随心所变现的,心是主导者;但是你心中没有道理的时候,变颠倒了,变成心随境转,由外境来主导你。其实我们被外境所牵引,你看我看到一个欢喜的人起快乐,我看到我不欢喜的人起痛苦,其实这个都是颠倒、你不应该的,这个境是你变现的,你要来转它,不是它来转你。我跟他讲说:如果你相信心会被境所转,我看你这个念佛助念团,你做不下去了。所以这个菩萨不是慈悲就好,还要有智慧,你相信佛陀开示的真理,境是可以随心而转,我依止菩提心,一切的境,我可以用我的心来转境。你对这个境的时候,不动,不要起太多的妄想。我们今天会招感很多很多的鬼神什么障碍,都是因为你打妄想。所以你内心当中对境不动,这个时候你可以转它。
诸位,我们在《楞严经》讲一个观念,《楞严经》是讲首楞严王大定,佛陀开示菩萨在人事因缘当中,如何安住自己来修这个首楞严王大定──首楞严王三昧。佛陀讲出一个观念说:「不为物转,则能转物。」我们今天,你心跟境接触的时候,境会释放出一种力量来,你的心也会释放出一种力量,你的心不动,它就跟你转,境就被你转;你的心一动,你就被它转:所以看谁不动。比如说,你们二个同参道友住在同一间寮房,你看他的行为实在是看不下去,你心一动,你被他转──仁者心动,他的影像就存在你的心中,你从今以后,拜佛也不自在、念佛也不自在,你的心随境转。你下次试试看,你看到他的时候,你观察他是如梦如幻,你不动,这个时候他就受你影响,他被你同化。反正二个东西在一起,一定要有一个被转,问题是谁不动!所以《楞严经》的观念就是这样,「不为物转,即能转物」,你不随它转就能转它。
这个道理的运用是很好运用,我们今天讲一个实际的情况,比如说:你今天发生一个事情,一个不幸、遗憾的事情,我们过去的罪业,招感一个痛苦的事情出现了,这是一个境。你在那个地方忧伤,产生很多很多的悔恨,结果这件事情一定更严重,因为心随境转;你把这个忧伤的心情用来念佛、持〈往生咒〉、持〈大悲咒〉,我的心对这个境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