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嚴的時候,你在「一切趣」,這個「趣」就是果報,你能夠在整個六道的果報當中,「示現一切有情之身」,你能夠普門示現,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,這個是講身相的自在。第二個,說法自在,「于最勝生及叁乘中,種種調伏、方便善巧」。你能夠知道一切法緣起無自性,這個時候,假設你遇到的衆生,是一個沒有出離心的人天種姓,他沒有出離的善根,你就教他修學五戒十善,來成就這種增上生;假設對方具足出世的善根,你就開導他「叁乘」的法門──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的法門,以「種種」的「方便善巧」,來「調伏」他的內心,使令他能夠「安立」在佛法的五乘功德當中,這個就是菩薩廣大自利利他的「功德」。我們經常說「佛爲法王,于法自在」,當然我們可以看得出來,佛陀的內心是依止廣大轉。這個地方,同樣是在轉變內心,但是有狹劣的轉變跟廣大的轉變的差別。
戊二、頌(分四: 己一明染淨分;己二釋此轉依; 己叁能證智; 己四顯所證果) 己一、明染淨分
前面(1186頁戊一)是「長行」;這以下是偈「頌」,這當中有四個偈頌,我們先看第一個「明染淨分」:
此中有多頌: 諸凡夫覆真,一向顯虛妄, 諸菩薩舍妄,一向顯真實。
這個地方有四個偈頌。第一個偈頌講到凡夫跟聖人的差別:「諸凡夫覆真,一向顯虛妄。」「凡夫」的心情是「覆」蓋「真」如,凡夫的心是被煩惱所轉的,所以心隨「妄」轉。我們說這個人,一天當中就是跟著感覺走,他很少跟著道理走。跟著感覺走,這個人是怎麼樣呢?心中到處都是「妄」想,跟某一個人事接觸,這個人事過去以後,心有千千結,這個結不是別人給他的,是自己捏造出來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心跟著妄想而轉,這個是凡夫的相貌。「諸菩薩舍妄,一向顯真實。」「菩薩」能夠在「妄」想當中,找到一個轉變的方法,他能夠把妄想轉成「真實」,把波浪轉成水,不離開妄想,就著妄想把它轉過來,轉成「真實」,他有這種方法、有這種方便力。其實凡夫跟聖人就差在這個地方,一個是被煩惱所轉,一個是用道理來轉煩惱。這個地方是說明,凡夫的內心跟聖人的內心,其實差別也沒有太多,就這個地方不一樣。
己二、釋此轉依
應知顯不顯,真義非真義, 轉依即解脫,隨欲自在行。
什麼叫「轉依」呢?爲什麼菩薩能夠舍掉妄想呢?「應知顯不顯」,這個「顯」就是顯「真」實「義」,「不顯」就是不顯「非真」實「義」。我們講破妄顯真,我不知道諸位的感覺是要先破妄、還是先顯真?其實你心中沒有顯真,你不可能破妄。你說你完全不明白道理,你能夠把妄想轉過來,這個我是不相信的,所以一定是要先顯真實。這個地方是解「釋」什麼叫「轉依」,就是你要明白你內心的真相──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,經常把這個道理放在你的心中,煩惱起來的時候,你就把這個道理拿出來,來轉你的妄想。所以「應知」你「顯」「真」實「義」以後,才能夠「不顯」「非真」實「義」,這個地方是講出一個次第,就是轉依的方法,你要先顯真實義。一個人打妄想的時候,你不思惟道理,你轉不過來,你沒辦法轉,你是被它轉走;所以你要轉的時候,一定要先顯真實義。那這轉依有什麼好處呢?「轉依即解脫,隨欲自在行。」你這樣子,當下就是成就「解脫」,來生也沒有這個果報的障礙,沒有這種叁界果報的系縳,「隨欲自在行」,當下的解脫跟當來的自在。這個地方講轉依的功德,前面是講轉依的方法。
己叁、出能證智
這個轉依的智慧是什麼智慧?
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, 爾時由此證,生死即涅槃。
我們講轉依的時候要依止真理,真理有小乘的真理跟大乘的真理,這個地方,是講要怎麼樣依止大乘的真理呢?「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。」我們在轉依的時候,要觀察「生死」的果報跟「涅槃」的果報,生「起平等智」慧。生死當然是生滅變化的,涅槃是不生不滅,我們生「起平等」觀,這個「平等」觀主要的就是法空觀,生死、涅槃都是無自性的。「爾時由此證,生死即涅槃。」這個地方我們剛剛講過,你在轉依的時候,你心的立足點很重要,你要是依止生滅心來轉依,那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樣,你要向外追求的時候,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樣;你要向內去觀察。
這個平等觀,我講我個人一些小小的體驗。我曾經做過七天的斷食,每一天當中又加拜一千拜。當然欲界的衆生是需要飲食,否則會感到饑餓,那我這七天當中是怎麼度過的呢?當然主要的是心念的控製。就是說,你要思惟這個饑餓的感受跟飽的感受,其實都是因緣所生法,你有吃東西的時候,它現出一個飽的感受;你沒有吃東西,它現出一個餓的感受。但是我們衆生的習慣、我們說遍計執也好,我們衆生的遍計執,我們喜歡飽的感受,不喜歡餓的感受,其實餓也有餓微妙的觸受,但是我們喜歡飽的感受。這個時候,我們一定要站在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站在這個自性清淨心不動。你要斷食的時候,你餓的時候,你要是對飽的感受産生貪著心,你斷食就斷不下去,你會發瘋的。所以你這個心念的控製是很重要,就是說,其實餓的感受跟飽的感受是平等的,都是一種感受的生滅法而已。這個時候你覺得:诶,今天過得很快,一下子就過去了。你要是對飽的感受──吃東西很飽的這個感受不錯,你一執著,你會覺得今天過得非常慢。所以這個地方,就是說菩薩對生死涅槃的道理亦複如是,生死也是一念心所變現的,擾動相;涅槃也是一念心所變的,寂靜相:你要是不迷的時候,「生死」就是「涅槃」,這叫無住涅槃。這個就是菩薩在轉依的時候,是依止一念的清淨心──我空、法空的清淨心來轉依的。這個地方是講到菩薩廣大轉依的一個平等不二的法門。菩薩依止這樣轉依有什麼好處呢?
己四、顯所證果
由是于生死,非舍非不舍, 亦即于涅槃,非得非不得。
所以菩薩能夠在「生死」的果報當中,表面上他沒有棄舍生死,「非舍」,但事實上他不受生死的幹擾;他對「于涅槃」,表面上沒有安住在涅槃,但實際上他內心跟「涅槃」的寂靜已經完全相應:這個是菩薩的不可思議,叫做無住處涅槃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這種意境就是依止這個平等的不二法門,産生轉依的效果。
到這個地方,我們把這個菩薩的涅槃──菩薩的第一個功德講完了。整個涅槃的過程在轉依,我們可以這樣講,就是一個心、一個境的問題,我們今天在處理這個修行
就是心跟境,到底是我們要心隨境轉,還是境隨心轉的問題。你是用心來轉境?還是用境來轉心?
我前一段時間,過年的時候有一位居士來找我,這個居士辦了一個助念團,他爲很多很多的人助念,我很贊歎他,我說:你做這件事情,對你臨命終的往生有幫助,因果絲毫不爽。他說:他現在遇到了障礙。我說:你說出來聽聽看。他說:有學醫學的人跟他講,你不要一天到晚去跟死人助念,這些臨命終的人,他的磁場都不是很好,你常跟他們接觸,對你的身體不好。他問我說:這該怎麼辦呢?我很想要修這個功德,但是我要去修這個功德的時候,對身體不好,該怎麼辦呢?我說:我先問你一個問題,你先回答我,我們這一念心發了菩提心來爲他助念,你現在有一念想要利他的心,現在有一個境出現了,這個外境就是一個臨終人的心境,你認爲是心的力量比較強,還是境的力量比較強?就是說,這個境是隨心轉,還是心隨境轉?他回答不出來。我們這樣子講:心的位置在這個地方,境的位置在這個地方,理論上境是要隨心轉,因爲境是隨心所變現的,心是主導者;但是你心中沒有道理的時候,變顛倒了,變成心隨境轉,由外境來主導你。其實我們被外境所牽引,你看我看到一個歡喜的人起快樂,我看到我不歡喜的人起痛苦,其實這個都是顛倒、你不應該的,這個境是你變現的,你要來轉它,不是它來轉你。我跟他講說:如果你相信心會被境所轉,我看你這個念佛助念團,你做不下去了。所以這個菩薩不是慈悲就好,還要有智慧,你相信佛陀開示的真理,境是可以隨心而轉,我依止菩提心,一切的境,我可以用我的心來轉境。你對這個境的時候,不動,不要起太多的妄想。我們今天會招感很多很多的鬼神什麼障礙,都是因爲你打妄想。所以你內心當中對境不動,這個時候你可以轉它。
諸位,我們在《楞嚴經》講一個觀念,《楞嚴經》是講首楞嚴王大定,佛陀開示菩薩在人事因緣當中,如何安住自己來修這個首楞嚴王大定──首楞嚴王叁昧。佛陀講出一個觀念說:「不爲物轉,則能轉物。」我們今天,你心跟境接觸的時候,境會釋放出一種力量來,你的心也會釋放出一種力量,你的心不動,它就跟你轉,境就被你轉;你的心一動,你就被它轉:所以看誰不動。比如說,你們二個同參道友住在同一間寮房,你看他的行爲實在是看不下去,你心一動,你被他轉──仁者心動,他的影像就存在你的心中,你從今以後,拜佛也不自在、念佛也不自在,你的心隨境轉。你下次試試看,你看到他的時候,你觀察他是如夢如幻,你不動,這個時候他就受你影響,他被你同化。反正二個東西在一起,一定要有一個被轉,問題是誰不動!所以《楞嚴經》的觀念就是這樣,「不爲物轉,即能轉物」,你不隨它轉就能轉它。
這個道理的運用是很好運用,我們今天講一個實際的情況,比如說:你今天發生一個事情,一個不幸、遺憾的事情,我們過去的罪業,招感一個痛苦的事情出現了,這是一個境。你在那個地方憂傷,産生很多很多的悔恨,結果這件事情一定更嚴重,因爲心隨境轉;你把這個憂傷的心情用來念佛、持〈往生咒〉、持〈大悲咒〉,我的心對這個境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