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○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動,這個事情就一定會改善,不爲物轉,即能轉物。這個果報出現的時候,我們修行人不要重視果報,要重視因地,果報出現的時候你安住,心于佛合,心于道合,即能轉業,你對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。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,就是誰轉誰的問題──你被他所轉,他影響你;你不動,你就能夠轉變他。所以這個地方的道理就是這個意思,所以講「應知顯不顯,真義非真義」,你能夠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理,事情的因緣:我們本來是順生死流的,這個時候,你突然間安住在空性的時候,你的內心開始逆轉,內心一逆轉,外在環境也開始逆轉,你的生死果報就開始改變,就是本來是十二因緣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這個時候十二因緣開始逆轉,無明滅則行滅,開始逆轉。外在的世界是你內心的世界所變現的,你怎麼個想法,你就會招感什麼樣果報。所以佛法告訴我們:無住涅槃就是你在心地上如何來轉依的問題。你要把這個方法弄會了,你是很受益的、很受益的,佛法的方法,就是它操作的一個原則,你抓到了以後,對你來說是很受益的。

  

  乙十、彼果智分(分二:丙一結前問後;丙二標釋正答) 丙一、結前問後

  

  前面是講到「斷德」,這以下講「智德」,這當中也是二段:「一、結前問後;二、標釋正答。」先提出一個問:

  

 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。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?

  

  前面講到「斷」德,大乘的涅槃,這種無住涅槃是特別的「殊勝」,非小乘的偏空涅槃所能比;這以下講到大

  

  乘的「智」德,它「殊勝」的相貌,應該如何了知呢?這個斷德是偏重在斷除雜染,所顯現的一種寂靜安樂的無爲功德;這個智德是偏重在修善來說的,我們修習種種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,顯現這種有爲的功德來說的:一個偏重斷惡,一個偏重修善,這有所不同。好我們看回「答」:

  

  丙二、標釋正答(分二:丁一略標;丁二廣釋) 丁一、略標(分二:戊一牒前出體;戊二釋成其相) 戊一、牒前出體

  

  回答也是先「略標」再「廣釋」。「略標」當中也先說明它的「體」性,再說明它的「相」貌。先看「體」性:

  

  謂由叁種佛身,應知彼果智殊勝: 一、由自性身;二、由受用身;叁、由變化身。

  

  前面的彼果斷講到無住涅槃,這個「彼果智」講到叁種佛身。「叁種佛身」:第一個是「自性身」,「自性身」我們叫做清淨法身,這個清淨法身事實上它是理性,是一個無爲的理性,他不能受用的;第二個「受用身」,第叁個「變化身」,這二個都是有爲的功德,可以受用的,從大乘的角度可以自受用,也可以跟衆生分享,也可以他受用。這個地方是標出「彼果智」的體性──「叁種佛身,自性身、受用身、變化身」。這以下,就次第的把叁身的相貌作解釋,我們先看「自性身」:

  

  戊二、釋成其相(分叁:己一自性身;己二受用身;

  

  己叁變化身) 己一、自性身

  

  此中自性身者,謂諸如來法身,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。

  

  這個「自性身」就是「如來」的清淨「法身」。什麼叫「法身」呢?就是「一切法」,這個地方的「法」,不是指生死的法,是指清淨的功德法,無量無邊的叁昧、無量無邊的陀羅尼,一種大功德法,他具足這個「自在轉」的妙用,「所依止故」。簡單的說,「法身」是大功德法「所依止」的,這種「法」是「自在」的法「所依止」的。這個法身常住的觀念,對大乘的修行是很重要。小乘人他沒有所謂大乘常住叁寶的觀念,你看我們放蒙山也好,做完法會,念「南無大乘常住叁寶」。什麼叫做常住佛寶呢?你說佛陀沒有住世了,佛陀的應化身滅度了,佛陀的法身是遍滿。所以在大乘當中,有很多的法門是不共聲聞人:第一個念佛,感應道交。聲聞人沒有說遇到困難的時候,念佛、念觀世音菩薩的,他認爲這是無稽之談,這些人都入涅槃了,他不出來;念佛不同,本尊相應法不同。第二個受戒不同,大乘佛法能夠在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開緣在佛前自誓受戒。爲什麼?佛陀沒有滅度。你至誠懇切,會招感佛陀的證盟受戒。第叁個忏悔,大乘佛法在因緣不具足的時候,可以開緣在佛前忏悔。爲什麼?因爲佛陀法身常住。所以這個法身常住的運用,在整個滅惡生善當中是很有用的,這個就是大功德法之所莊嚴,是名法身。好象說,有一個月亮,你准備水的時候,月亮顯現了,一個影子;但是你把水收起來,我們看不到月亮的影子,但月亮還是在的。這個月亮是誰呢?就是法身。他沒有顯現,但是佛陀那個明了的心性,你不斷的憶佛念佛,他是如來悉知悉見的,你一憶念他,他的光明就照攝你,這是大乘佛法一個很特殊的傳承。當然,這樣的一個法門修持,是來自于我們認爲佛陀有法身,這是第一個觀念。法身是佛的第一個智德。看第二個「受用身」:

  

  己二、受用身

  

  受用身者,謂依法身,種種諸佛衆會所顯清淨佛土,大乘法樂爲所受故。

  

  這個「受用身」就等于是報身,就是他是依止「法身」而起的。他有什麼作用呢?在「諸佛」的這種大法「會」當中,「顯」現這種「清淨」的「佛土」,這個地方的佛土指的實報莊嚴土,佛陀現出微塵相海身,安住在實報莊嚴土,爲地上菩薩說法。說法得到什麼利益呢?使令初地以上的菩薩得成就「大乘法樂」。這個「受用身」主要加被的根機,是初地以上的菩薩,他現出的是無量莊嚴、無量相現的微塵相好身。第叁個跟我們比較有切身關系的「變化身」:

  

  己叁、變化身

  

  變化身者,亦依法身,從睹史多天宮現沒,受生受欲,逾城出家,往外道所,修諸苦行,證大菩提,轉大*輪,入大涅槃故。

  

  「變化身」也是從「法身」的理體,這種大功德法所依止的這種清淨法身顯現出來的。他是怎麼顯現呢?有八相成道:第一個,「從」兜率「天沒」。賢劫千佛,他要來人世間之前,都先到兜率天示現,最後消失掉。消失掉以後,第二個「受生」,佛陀爲了要起信于衆生,說這個佛陀是哪裏來的?他也是隨順我們的因緣,有母親的「受生」,不是從石頭跳出來的,爲了要起信衆生。第叁個「受欲」,佛陀也示現結婚生子,佛陀也經過我們衆生「受欲」的過程。第四個「逾城出家」,佛陀在享受五欲快樂的時候,體驗到這個老病死的無常,「饒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」,佛陀就騎著白馬,跳出王宮,出家修行。第五個「往外道所,修諸苦行」,佛陀在成道之前是修苦行的,有六年的苦行,六年的苦行主要是要降伏外道,因爲外道認爲:一個人沒有經曆苦行的修持,他所覺悟的真理一定是不究竟的。所以爲了起信外道,佛陀也示現饑餓的苦行,一麻一麥,後來受了牧牛女的牛乳粥的供養,精神體力恢複了,才開始打坐、思惟緣起。第六個「證大菩提」,證大菩提以後開始「轉大*輪」,轉五乘的法門,最後佛陀因緣結束的時候,「入大涅槃」。所以佛陀的智德──法身、報身,對我們最重要的當然是應化身,因爲佛陀要是不說法,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讀到──現在的《華嚴經》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,這些經論都不存在了。這個地方是一個略說。

  

 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。我們講涅槃跟菩提(後面也會講到)這二個功德,其實都以轉依爲相,轉依。這個轉依是這樣子,轉依的是用道理來轉你的內心,簡單的講就是這樣。我們如果把生命分成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已經經曆過的叫過去,還沒有經曆的叫未來,過去是固定的,但是未來是有無量可能性,是變化的。我覺得我們一個修行人,你經常要問你自己二件事:第一個,你從什麼地方來?第二個,你將往哪裏而去?你經常用這二句話來問你自己。一切法是因緣生的,你說這個人很莊嚴,哦,莊嚴從忍辱中來,他過去有忍辱的功德;這個人很長壽,長壽從慈悲中來;你看這個人他的資具非常的豐富,吃的很好、住的也好、穿的也很好,這個人他過去生有布施,他從布施中來,富貴從布施中來:我們看到你現在,就知道你的過去。所以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,有很多你感到很滿意的地方,安樂的果報,有些地方是你不滿意的地方,你從你自己的得失當中,就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。但是,其實第一句話還不重要,我們看到過去給自己一個反省而已;更重要的是,你將往哪裏而去?佛法是重視未來的。我們看到一個人福報很大──他的富貴、受用很好、權利也很大,在社會上是一個很有權勢的人;這個人心中要不明白佛法道理,這個人他有好的過去,但是他沒有好的未來:他從善處中來,但是他未必往善處而去,未必。我們現在學佛做了一個佛弟子,我現在的果報,我實在非常不滿意,但是沒關系,你輸掉了過去,你不能輸掉未來。一切法是因緣生,你只要把成就功德的因緣具足了,未來的功德就自然出現了。所以我們今天學這個經論,你就是:第一個明白道理,第二個如何來運用。學習佛法,第一個是明白什麼是佛法?第二個是如何運用佛法?誰能夠掌握佛法的緣起論,誰就能夠掌握未來。我認爲一個人掌握過去,沒什麼了不起的,你現在很快樂、福報很大;但是你沒有未來,你的快樂到今生結束了。你看一般人沒有學佛法,我們敢講──很少人有未來的。他甚至于連來生都不相信!他根本就不可能作來生的規劃,一個人沒有願望的引導,臨終的時候是顛倒的,他沒有方向,隨業流轉。所以第一個,我們對來生有一個願望,臨終的時候,一切諸根悉皆敗壞,一切色身都消失了,這個時候我們的願王現前,清淨的願力現前,你願意到淨土去、願意做增上生,都能夠得到滿願。所以這個轉依的意思就是說:你如何用佛法的道理來轉變你的內心?你的內心轉變了,你就知道你將往哪裏而去了。所以我們現在對自己的果報不滿意,那沒關系,那是過去的讓它過去啦,重點是一個人忽略了過去,如果你連未來都忽略了,那你今生是空過了,因爲過去是不能改變的,但是未來是有無窮希望的。所以我希望大家經常靜坐的時候:你從什麼地方來?反省一下,你自己有什麼優點、缺點?這些會留下心中的痕迹,一定你是有這樣的造作。那沒關系!我知道我在轉依的時候,我要偏重在轉變什麼?但是更重要的是──你將往哪裏而去?你的生命規劃,規劃好了沒有?這是一個重點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○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