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一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○叁頁,「丁二、廣釋」。
我們在讀誦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,乃至于《華嚴經》的時候,我們會感覺到諸佛菩薩的身心世界,的確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我們身爲一個初發心的菩薩,剛開始就是對佛菩薩的功德莊嚴,生起希求好樂的心,我們才從內心發起廣大的菩提願,我們才願意走在這個充滿坎坷而複雜的菩薩道。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,隨著我們對佛菩薩功德的了解,就更加強我們的信願,所以對佛菩薩功德的了解,對我們凡位菩薩來說是非常重要,因爲它是存在我們心中的一種希望,也就是支持我們在菩薩道當中,一次一次的挫折當中,又不斷進步的一種動力。到底佛菩薩的功德莊嚴有哪些呢?本論當中提到有二個重要的功德:第一個就是涅槃,第二個是法身。這個涅槃的意思是說,當我們生命中遇到了痛苦的障礙,而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以後,我們的身心出現一種寂靜安樂狀態,這種狀態叫做涅槃。這樣講的話,廣義來說是通于凡夫跟二乘人的。你說凡夫他今天肚子饑餓,他被痛苦所障礙,他把飯吃飽了,他的身心也會出現暫時的寂靜安樂;但是凡夫的寂靜安樂,是在有爲法的因緣條件之下,才能夠出現。二乘人當他的心進入到一種偏空的真理時,他也會出現寂靜安樂;但是二乘人的寂靜安樂,是在無爲的空性具足的情況之下,才能夠出現。所以凡夫跟二乘人的寂靜安樂,都要有條件;就廣泛的開示什麼叫做法身的功德。 只有佛菩薩內心所成就的寂靜安樂,是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條件,所謂的無住涅槃。對于無住涅槃,古德曾經以一個偈頌來加以贊歎: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。」說這個人他的生命體,是在百花的因緣當中這樣度過去,但是他是片葉不沾身。就是說他的內心沾不沾,跟外境是沒有關系,他自己可以作主的;佛菩薩的寂靜安樂亦複如是,他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佛菩薩的寂靜安樂,是不受生死跟空性的幹擾,他任何時候都能夠出現寂靜安樂,這是他第一個殊勝的功德。當然第一個主要的因緣是偏重斷惡,偏重斷惡所成就的一種安樂的果報。第二種叫法身,法身的內涵簡單的說,就是「大功德法之所莊嚴,故名法身。」就是佛陀那一念寂靜安樂的心,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無量無邊的自在所莊嚴的。這個法身的功德,我們前面也簡略的說過了,這個地方無著菩薩就廣泛的開示什麼叫做法身的功德。
第六一卷
丁二、廣釋(分二:戊一十門分別;戊二釋諸妨難) 戊一、十門分別(分二:己一嗢柁南頌;己二長行) 己一、嗢柁南頌
這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十門分別;二、釋諸妨難。」我們先看第一個,用十科來贊歎佛菩薩的法身功德。首先講出一個偈頌:
此中說一嗢柁南頌: 相證得自在,依止及攝持, 差別德甚深,念業明諸佛。
這個地方有十段,第一個「相」,講到法身的相貌;第二個「證得」,法身應該怎麼證得;第叁個「自在」,法身有幾種自在的力量;第四個「依止」,第五個「攝持」;第六「差別」;第七「功德」;第八「甚深」;第九「念」;第十「業」。總共有十段,來說明諸佛法身的功德。這個偈頌是一個總說,這以下「長行」就各別解釋這十種的差別。首先我們看這個法身的「相」貌:
己二、長行(分十:庚一相; 庚二證得;庚叁自在;庚四依止 ;庚五攝持;庚六差別;庚七功德;庚八甚深 ;庚九念; 庚十業) 庚一、相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 辛一、征
諸佛法身,以何爲相?
辛二、釋(分二:壬一標數;壬二別釋) 壬一、標數
應知法身,略有五相:
當然我們剛開始要了解的,就是他的一個「相」貌是什麼?「法身」當中有「五」種「相」貌,我們看這個科的地方,先了解一下:
壬二、別釋(分五:癸一轉依爲相;癸二白法所成爲相;癸叁 無二爲相;癸四常住爲相;癸五不可思議爲相) 癸一、轉依爲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 子一、列
這當中有五科:「一、轉依爲相;二、白法所成爲相
;叁、無二爲相;四、常住爲相;五、不可思議爲相。」首先我們看第一個「轉依爲相」:
一、轉依爲相。
子二、釋
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,依他起性故;轉得解脫一切障,于法自在轉,現前清淨分,依他起性故。
這個「轉依」就是說,它有所轉變、有所成就。它所「轉」變的,是消「滅一切」的煩惱障、所知障。這「依他起」我們前面說過了,就是我們的心、心所法,簡單說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識。我們一念心識這一部分,跟我執、法執相應,那種自私的心情、那種對法執著的障礙,這一部分的「雜染分」是消「滅」了,修習我空觀、法空觀消滅了。再接下來是成就種種的波羅蜜,「轉得解脫一切障」,成就這種無障礙「自在轉」的「清淨分」(這個「于法自在」下面有一個逗號,這個逗號把它去掉:「轉得解脫一切障,于法自在轉,現前清淨分。」)這樣的心,就是轉染成淨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前面講到無住涅槃,也是以轉依爲相,其實法身的相貌,主要的第一個也是轉依爲相,這二個有什麼差別呢?古德的意思是說:從廣義來說,涅槃跟法身都是轉煩惱障、轉所知障;但是從他偏重的角度,一般來說是轉煩惱障而得大涅槃,轉所知障而得大菩提,這有偏重。就是說你內心當中爲什麼會不寂靜呢?一個人經常躁動不安,就是有煩惱,煩惱是障礙寂靜的。說你爲什麼沒有種種的功德莊嚴、沒有種種的自在力?那是因爲我們缺乏這個波羅蜜的善法,這個所知障是障礙菩提。所以這個涅槃是偏重在斷惡這一部分所成就的,這個法身是偏重在修善這一部分所成就,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把它一個偏重的特色厘清。雖然是轉依,但是他內心的轉變,第一個是偏重對惡法的轉變,第二個是對善法生起的轉變,這個地方是有差別。
癸二、白法所成爲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 子一、列
前面的「轉依爲相」,是這五個相的一個總說;這以下四段是別釋。這個「白法」就是無漏的善法,這個地方無漏的善法,指的是六波羅蜜的善法。
二、白法所成爲相。
子二、釋(分二:醜一標十自在;醜二配釋一一) 醜一、標十自在
謂六波羅蜜多圓滿,得十自在故。
諸佛菩薩,他一方面想辦法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,一方面在廣大的人事當中積功累德。這個積功累德當然不會白費,成就他的身心世界有「十」種「自在」,他這個「六波羅蜜多」,剛好是配四種自在。
醜二、配釋一一
此中壽自在、心自在、衆具自在,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;業自在、生自在,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;勝解自在,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;願自在,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;神力自在,五通所攝,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;智自在、法自在,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這個地方有十種自在,剛好是配六波羅蜜。我們一個人經常喜歡布施,他的未來的果報有叁種自在。第一個「壽」命「自在」:佛陀的應化身來到世間,他住世的壽命,能夠長短自己決定,他這個「壽」命能夠「自在」。第二個「心自在」:前面的壽自在是法施,經常用佛法布施,就會招感壽命自在;這個地方是無畏施,這個地方的「心自在」,就是佛陀的那一念心,不受一切世間法之所染汙。我們常說:「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你經常用這種安慰、鼓勵的言詞來開導衆生,使令衆生離開怖畏;這樣你在整個修行當中,就容易得到心自在,外在的這些幹擾,你就不容易受幹擾。你說:诶,有些人很容易受幹擾。這個經常安慰別人的這個人,他不容易受幹擾,「心自在」。「衆具自在」:這個是財施,這個「衆具」指的是生活的資具,他不會匮乏,這個地方就是你因地的時候,喜歡用財物布施。譬如說:佛陀有一個阿羅漢的弟子阿那律尊者,在所有的阿羅漢當中,他的特色就是成就衆具自在。他以前在家的時候是個王子,跟這些王宮大臣玩遊戲的時候,他今天輸了很多的餅幹,他跟他的母親要餅幹說:這個餅幹不可能沒有的,應該是隨時充滿的。結果他母親說:你不相信,我把這個空盒子打給你看吧。她一打開的時候,這個空的餅幹盒又充滿了餅幹。,他的母親說:我這盒餅幹都被你輸光了,餅幹已經沒有了。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後來出家,他跟那些師兄弟去托缽,當然有時候遇到富貴人家、有時候遇到貧窮人家供養比較差;但是任何一種粗劣的飲食,一進到阿那律尊者的缽裏面,就轉成甘露味,他的缽裏面不允許有這種粗劣飲食出現。有時候吃不完,他把這個缽裏面的東西拿出來,分給其他的師兄弟,這個飲食一離開他的缽,又變成粗劣的飲食。所以這個「衆具自在」,就是說他的生活資具是沒有缺乏的,當然這個是跟他的財富布「施」有關系,這個地方講布施。這個地方講持「戒」,一個喜歡持戒的人,在他未來的生命相續當中,他容易得到二種的自在:一者「業自在」,二者「生自在」。這個「業自在」,指的是他的身口意隨心所欲,自然能夠成就莊嚴。我們講身口意的莊嚴,一般人意業容易莊嚴,我內心當中保持清淨;但是他講出的話,別人不見得喜歡聽,他的動作別人也不見得看得歡喜,所以口業、身業的莊嚴是不容易的。你看忏公師父,我曾經遇到一個在家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、做老板,做老板的人都帶點憍慢,他說:他第一次到蓮因寺的時候,他也不知道誰是忏公師父,他遠遠看一個老和尚過來,他就被他那種威嚴的身業所攝受,然後就很自然的拜下去,從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