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今以後就歸依叁寶。就是說,一個人持戒久了以後,他的內心調柔清淨,調柔清淨的時後,他很自然所示現的身業口業,就得到一種莊嚴自在。當然這個地方的持戒,不是四衆戒而已,是那個微細戒都持得很如法的,他的身口意就很自然現出一種高貴的氣質,得到這種「業自在」。「生自在」,這個「生」指的是在叁界受生,能夠隨願往生而得自在,他想要到哪裏去,他就可以到哪裏去:他要到初禅、他要到這個欲界的天,到哪一天都可以的,因爲他持戒的關系。我們一般人說「這個人很富貴」,其實富跟貴是不一樣。這個人他喜歡布施,要是這個人不喜歡持戒,這個人他很有福報,資具很豐富,吃得很好、住得也好、穿得也很好,但是你看他就是沒有貴氣,看起來很俗氣。如果你因地的時候,喜歡持戒又不喜歡布施,你這個人會有貴氣,但是你的資具不一定會很充足。如果你因地的時候,喜歡布施、又喜歡持戒,你會有福報、又特別有莊嚴的貴氣,他這個自在是因果的招感。這個佛菩薩在多生多劫的生命相續當中,因爲持戒的關系,得到身口意叁業的自在,以及這個叁業受生的自在。「勝解自在,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。」這個「勝解」的意思,就是說他的內心能夠轉變一切所緣的境界,比如你看到這個地方有一堆火,熱惱的火;但是菩薩說這個火是一個清涼水,它就轉成清涼水。爲什麼呢?因爲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他經常修習「忍波羅蜜」,你用任何的惡因緣去刺激他,他的內心會産生一種安忍不動的力量,于諸境緣安忍不動。他每一次受到刺激,就累積一種忍辱的力量,這種忍辱的力量不可思議;等到這個忍辱的力量功德成就以後,他就可以用那個忍波羅蜜的力量,得到「勝解自在」。你說來到一個不好的環境,他說這個環境是怎麼樣的,這個環境就隨順他心裏所想的,就産生變化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累積一種忍波羅蜜的力量在心中。我們經常說:心跟境接觸的時候,這是一個所緣境,這是一個明了的心,這二個接觸的時
候,關鍵點是看誰先動。風動?幡動?結果不是,是仁者心動。你心一動,你這個心就被環境牽引了;你心不動,環境就跟著你走。就是說心跟境到底是誰的力量比較大?就是看誰先動,就知道哪個力量大。「願自在,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。」這個「願」就是心中的願望,前面的「勝解」是說這件事情已經出現了,我去改變它;這個「願」就是這件事情還沒有出現,我希望我來生能夠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,他心中有願望。這個人他如果多生多劫是修「精進」的,他在修習功德的時候,凡事是有始有終,堅持到底,決不放棄的人,他做什麼事──我只要發願,我要拜叁千佛,叁千佛我一定把它拜完。這當中有什麼挫折障礙,他完全無所畏懼的,他凡事都是堅持到底,決不放棄。他養成這樣的一種力量,這個人他心中不能隨便發願,他一發願,這件事就會出現,因爲他得到「願自在」,「精進波羅蜜多」就會招感「願自在」。「神力自在,五通所攝,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。」這個神通力,這個地方指的是「五」種神「通」,除了漏盡通以外的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他心通,這個是由四禅的禅定「波羅蜜多」所成就的神通。「智自在、法自在,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。」這個「般若」的法門,你經常聽聞佛法如理思惟,會産生二種自在:第一個「智」慧,這個地方的智慧指的是你能夠善知衆生根機的差別,你一跟他接觸,你就知道這個人的根機是人天種姓、是二乘種姓、是大乘種姓。連阿羅漢都沒有這種力量,因爲阿羅漢他不想廣學法門。第二個「法自在」,這個「法自在」是我們能夠安立種種的法門來攝受衆生,前面是看根機,這個是施設法門。就是說,你這個人經常喜歡廣學大乘佛法,聽聞角度,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娑婆世界這個八相成道的這個丈六比丘相,偏重在講贊歎這應化身的十種自在。 大乘法教如理思惟,你在未來的果報當中,你的智慧會比一般人來得廣大,你在觀察衆生的根機、你在施設種種的教法,會比一般人高明多了,這個就是「由般若波羅蜜多」所成就的。這十種自在,在法身當中,他所贊歎的是偏重在應化身,就是從釋迦牟尼佛角度,他是偏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娑婆世界這個八相成道的這個丈六比丘相,偏重在講贊歎這應化身的十種自在。
癸叁、無二爲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 子一、列
叁、無二爲相。
子二、釋(分二:醜一無有無相;醜二無有爲無爲相; 醜叁無異性一性相) 醜一、無有無相
謂有無無二爲相,由一切法無所有故,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。
這個是法身的第叁種相貌「無二」。這個有爲法都是對立的,你要嘛就是對、要嘛就是錯,要嘛就是有、要嘛就是空;但是法身的相貌是離開對立的,這當中有叁種的不二。我們看第一個「無有無相」,沒有「有相」、也沒有「無相」的對立,「謂有無無二爲相」。一般來說,「有相」就是你能夠見聞覺知的,比如說這是一張桌子、這是一朵花,你內心能夠見聞覺知、能夠感受到的;這個「無相」是不可以去見聞覺知的,它是一種虛無的東西,一個不存在的東西:這二個是對立的。但是法身呢?它卻能夠把有相跟無相作一個圓融。怎麼說呢?「由一切法無所有故。」從法身的觀察,是沒有凡夫的這些遍計執,我們講「遍計本空」,他沒有在內心當中安立一個自我,然後産生一種私心,愛著自我的心,也沒有一種法執。從遍計執的角度,它的體性是空的,「一切法無所有故,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」,遍計執的「空」,它「所顯」的是一種圓成實性,所顯的圓成實性所謂二空真如的體性,這個體性你不能說沒有的。在唯識學上說:遍計執是不存的;但是依他起是因緣有,是暫時存在;圓成實性是真實有,二空的體性,在唯識的角度不能說沒有。我們這一念心,在處理這一念心的態度上,大小乘是有所不同:小乘對于內心是急于要把它消滅,所以他也沒有所謂的安不安住的問題,你看小乘學者很少說內心要怎麼安住,內心就是把它消滅,幹嘛要安住呢?就是把它消滅掉就好了,灰身泯智了。大乘佛法的心不能消滅,它要轉變,但是你要轉變之前要先安住,因爲你不能消滅它,你就必須要找到一個點來把它安住。你經常會說:菩薩的這一念心,不能夠像凡夫一樣放縱、也不能像二乘人斷滅,那這個心要怎麼安住呢?這個地方就說明,「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」,就是二空真如的體性,你就是住在那個地方。我們一念的心識,住在二空的真如體,你說它是非空非有。這個非空非有,古德講出一個偈頌來形容它: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但是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。你說它有,你去找它又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它沒有一個真實的、對立的我相法相可得;你說它沒有,它可又是了了分明,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,它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。這樣的偈頌就說明了「由一切法無所有故」,但是「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」。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理
解這句話的意思。
醜二無有爲無爲相
有爲、無爲,無二爲相,由業煩惱非所爲故,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。
我們一般的「有爲」,指的是十法界的染淨因果;這個地方的「有爲」,偏重在雜染的這一部分。爲什麼它不是「有爲」呢?因爲它不是「煩惱」跟「業」力「所」成就的。我們的業報身,它就是煩惱跟業力所成就的,它有快樂,但是它這個快樂是夾雜著痛苦。這個法身呢,他是六波羅蜜的功德所成就。「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」,他不是凡夫的有爲煩惱所成,但是他又能夠隨順他的大悲願力,顯「現」種種的差別莊嚴。你看這個極樂世界,有些人說極樂世界就是跟諸天一樣!其實極樂世界是法身的大悲願力所顯現出來,它不是凡夫的煩惱業力所成,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。看「醜叁」的「無異性」跟「一性相」,沒有一跟異的對立相:
醜叁、無異性一性相(分二:寅一長行;寅二頌) 寅一、長行
異性、一性無二爲相,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,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。
這個「異性」,就是體性是各各差別的,比如桌子跟椅子是不一樣,叫「異」。這個「一性」呢,就是體性是
相同的。這二個「相」是對立的,但是這個法身可以把這二個對立的相圓融。怎麼說呢?「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」。「一切」的「佛」陀,他「所依」止的真如是沒有「差別」的,法身是一種功德莊嚴,但是他的依止是以二空爲體。其實涅槃也是以二空爲體,涅槃跟法身都是果報,這二個殊勝的功德果報,都是以二空的真如爲體。所以我們講「一切佛所依」是沒有「差別」,你不能夠說釋迦牟尼佛所依止的真如,跟阿彌陀佛所依止的真如不一樣,不能這樣講,從他內心的道來說,是佛佛道同的。這個地方是講「非異」。「非一」呢,「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」。但是從因果的角度來說是有差異,怎麼說呢?每一尊佛要成就之前,他一定有很多很多因地的修習。這個地方的「相續」,指的是諸佛在因地的時候,他五蘊的生命體、他一期相續的生命體,在成就因地的時候,他所發的願、所修的波羅蜜,乃至于他成就等覺菩薩的時候,他因地的願跟他的功德是不一樣的,所以他所示現的佛身、淨土的相貌、種種差別的眷屬,這樣子來講,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是不一樣的,因地不同。譬如說:咱們這個義德寺,大家都想要成佛、大家都想要趨進二空的真如,這一點是沒有差別的,你不能夠說我要進入的空跟你進入的空不一樣,不能這樣講,方便是不同,所要趨入的目標是一樣;但是過程一定不一樣,你看有些人喜歡布施、有些人偏重持戒,你在因地的時候修學不同,以後你的眷屬肯定不同。你看有些人他的眷屬很有福報,但不一定有貴氣;有些人的眷屬看起來很高貴,但是不一定很有福報;有些人的眷屬又有福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