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報又有貴氣。那這個差別是怎麼來的呢?跟你在成就佛道的過程有關系。你有什麼樣的過程,你就會招感什麼樣的眷屬,就會成就什麼樣佛的名號。所以這個地方講「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」,你在因地的時候,有無量無邊這種相續的生命,乃至于成就等覺菩薩,這麼長大的一個過程是有差別的,所以就造成一個佛的差別。這個地方講到非一非異,無著菩薩又用偈頌把它開出來,我們看這個地方,先看第一個偈頌:
寅二、頌(分二:卯一釋無異一性;卯二廣非一多相) 卯一、釋無異一性
「釋無異一性」,先把這個一跟異的相,這種圓融相說明一下:
此中有二頌: 我執不有故,于中無別依, 隨前能證別,故施設有異。
「我執」就是凡夫,他在因地的時候修很多善法,但是他的善法是以自私的心態來修,他不是爲了利益有情的心情來修;他這種自私的心態修善法,就累積生命叁界流轉的果報,就造成了凡夫的生命體是差異的。但是法身以上的菩薩,他的「我執」已經慢慢消滅了,所以他們已經在生命當中,彼此間找到一個共同的依止點了,就是所有的佛菩薩,比如說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,這些菩薩,他們所依的體性,已經不是依止自我,而是依止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這個地方是沒有差別的;但是畢竟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是不一樣。怎麼說呢?「隨前能證別,故施設有異。」因爲能夠成就文殊菩薩、成就普賢菩薩,也不是一天造成的,他以「前」在因地所修行的過程,他「能」夠成就的這個波羅蜜的善法是有差「別」的,他的發願是有差別的,所以他成就這個結果的時候,他名號的「施設」,乃至于他所攝受的眷屬,自然是「有」差「異」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理體上所安住的是沒差別,但是從空出假,這個佛菩薩在攝受衆生的時候,他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。我們看第二段的「廣」說「非一」跟「非多」:
卯二、廣非一多相
種姓異非虛,圓滿無初故, 無垢依無別,故非一非多。
我們先說明諸佛菩薩的差別相,諸佛菩薩的差別有四種差別。第一個「種姓異」:你說每一個人在成佛的過程當中,他剛開始見佛聞法,他所産生的善根是不一樣的。有些人他是先修人天善法,再轉成大乘;有些人是先修二乘法,再回小向大的;有些人是正直舍方便,但修無上道,他是直接通往大乘:所以這個叁乘、乃至五乘的種姓是差異的,這是第一個,剛開始的這個見佛聞法,他所聞的這個道理、根機是差別的。「非虛」,前面「種姓異」是偏重在智慧,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福德資糧。他在因地的加行,這種波羅蜜的加行,也是有差別。有些人他剛始偏重持戒、有些人他偏重布施、有些人偏重忍辱、有些人偏重止觀,各式各樣的差異,這個資糧力是不一樣。「圓滿」,等到慢慢這個功德圓滿以後,成佛了,都施設叁乘的教法,但在施設叁乘教法的時候,也有偏重的差別。「無初」,這個「無初」就是說,在這麼多尊的佛當中,是沒有第一尊佛的。我們講佛佛是前前引生後後,你爲什麼能成佛呢?你因爲見佛聞法嘛。你說:我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。你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的色身,但是他滅度以後,他留下的教法,你看到他的法身也是一樣。每一尊佛都要依止前面的佛而成佛,沒有一個人能夠無師自通的,除了辟支佛以外,你沒有佛出世,你頂多頂多成就辟支佛。所以每尊佛都要有前尊佛來作引導,所以這樣子講是沒有第一尊佛的,這個是一個圓圈,你找不到起點。這個地方是講到佛的這些差別,沒有第一尊佛的意思,就是破除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說明世間上只有一尊佛的錯誤見解。如果世間上只有一尊佛,就是釋迦牟尼佛,那就應該有第一尊佛;但是大乘佛法是認爲沒有第一尊佛,那表示有無量佛的意思。這個地方,無量的佛他所依止,「無垢依無別,故非一非多」。這麼多佛的因地、果地的差別,但是他們所證得的我空、法空的真如是沒有差別的,所以說「非一」也「非多」,是這個意思。
這個(癸叁)「無二爲相」,我們作一個總結。蕅益大師在《阿彌陀經要解》,他解釋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」,這個「阿彌陀佛成佛」的「成佛」,蕅益大師有很詳細的開示。成什麼佛呢?一般來說,成佛有二種,蕅祖說有二種:第一個成法身佛,第二個成應身佛。成法身佛是比較容易,你初地的時候你就成法身佛,你在初地當中,你就有能力能到一百個世界,來示現八相成道,你有這個能力;但是你不一定有這樣的因緣條件。你要示現成應化身的佛,你必須在成就法身以後,第一個發願,在清淨法身這樣一個理體裏面開始發願,你說:「诶,這個世間上空氣品質很差,我對空氣是要求很高的,我以後的國土不能有空氣汙染。」「诶,這個水我們經常要用到,喝開水、洗澡都是要靠水,我以後的水要具足八種功德。」你可以對你未來的正報、依報有種種的規劃,但是你必須要知道一個觀念:你規劃得愈詳細,你要成就這一期應身佛的困難度就愈高。但是沒關系,我要蓋一個大殿,我隨便蓋一蓋,叁年蓋起來,也可以;你說我要花一百年蓋一個大殿,也可以。總之,你在應身佛的時候,你是在法身的時候發願,然後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的波羅蜜,來滿足你這個願,然後你這個願成熟了,你才有資格示現八相成道,你才能夠示現佛身。在你這願沒有滿之前,你就算你有能力示現佛身,你不能現佛身,你只能夠現菩薩身。就是說,「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」,這個佛因緣成熟了,诶,你做他的弟子,護持他,因爲你的因緣還沒成熟嘛,還沒到你表現的機會嘛。等到你的因緣成熟了,你跟你有緣的弟子也成熟了,那別人就開始來護持你了,你就知道應化身是怎麼成就的。你不要說:「诶,那個人有能力,他是法身菩薩,他能夠在一百個世界。」理論上是這樣講,但是你要等因緣條件具足。在經論上說:你如果條件不具足,你今天證到初地了,你很高興,證得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你現出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佛身,結果沒有人跟你出家(诃──),你說這件事,是不是覺得很尴尬呢?所以不可以。成就法身不必等待因緣,成就應化身你一定要等待因緣,因爲你要跟衆生互動,你怎麼能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!是不是。所以你這個應化身是千差萬別的,這就是爲什麼古德說:「十方叁世佛,阿彌陀第一」,這是有道理的。因爲阿彌陀佛在這一期的壽命當中,所成就的依正莊嚴,的確是困難度很高的。我們見佛的主要因素是見佛聞法,你可以告訴我,哪一個有佛住世的世界,是五塵說法的嗎?就我所知道是沒有,有的地方色塵說法、我們娑婆世界聲音說法、有些地方是靠味塵說法,很少有一個世界是色聲香味觸五塵都說法,很少,這個道場很少的。所以阿彌陀佛他成就這一期的功德是很難的,困難度很高的。那這個國土出現了,你得要把握,你沒把握的時候,這個阿彌陀佛的因緣消失了,那你要等到下一個人、下一個法身菩薩、或者哪一尊佛再發願,再成就這個國土,那就不容易了。所以應化身是差別的,但是應化身他所依的這個空性的體是沒有差別的。這個道理大家要清楚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