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二卷

  第六二卷

  請打開《講義》二○七頁。

  

  癸四、常住爲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 子一、列

  

 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法身的相貌,有五種。

  

  四、常住爲相。

  

  法身的相貌,他是「常住」的,他沒有生滅變化,那是恒常存在,沒有消失跟斷滅的情況,叫做「常住」。這當中有叁段解釋:

  

  子二、釋

  

  謂真如清淨相故,本願所引故,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。

  

  爲什麼佛菩薩的法身會常住呢?這當中有叁種理由:第一個,「真如清淨相故」。就是說因爲在因地的時候,所有佛菩薩都是契證了二空真如,都是依止這個二空真如的體性來修習善法,沒有一個佛菩薩是依止私心而成佛的,都是以這種無私的奉獻,安住在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生起一種無私的平等大悲心,修習善法而成就佛道。所以他所依止的這個「真如」,是離一切的相,沒有生滅相,所以他所現出來的功德自然是常住的,因爲他所依的體是「清淨相」。第二個,「本願所引故」,前面是說他所依的理體,這個地方是說他所修的因緣也有差別,他因地所發的願也是無止盡的。我相信沒有一個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發願說:我從現在開始發菩提心,我度了十萬個衆生,我就入涅槃,沒有人這樣發願的。你發了這種願,你不可能成就法身菩薩的,因爲你這個願跟法身不相應,怎麼會趨向法身呢?有止盡的願嘛!就是說,所有的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都是發「虛空有盡我願無窮」的願,不管他做得到做不到,他的願不能有止盡,一定要無止盡的願,才能跟法身相應,你的力量才會趨向法身。既然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的願是沒有止盡的,當然他成就法身以後,他的願力就不斷引導他,他也就沒有止盡,這個「本願」是無窮盡的。第叁個,他「所應作」的事情沒有「竟期」,你說衆生無邊誓願度,衆生也不可能讓你度完,所以度衆生的誓願是永遠做不完的,所以法身也就無止盡。有這叁種理由,說明法身是常住的。

  

  第六二卷

  

  這五種法身常住的相貌,這個太重要了。我們每天會拜佛,有時候會在寂靜的心中,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、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。我不知道諸位的想法怎麼樣,你認爲你拜佛、念佛真的有效果嗎?真的能夠感應道交、滅惡生善嗎?所有的效果都要安立在這個法身常住,這個地方,我們要把這個存在的問題跟不存在問題厘清。這個存在,很多人忽略存在的重要性,我們只記得存在它有什麼樣的特性、有什麼樣的功德,但是我們忽略了所有的功德都必須要存在,這個功德才能顯現。我舉一個例子:在中部有一個道場的大殿,我去看過,非常的莊嚴,它是經過設計的,它的佛像特別的莊嚴,正報特別莊嚴;它的依報也很莊嚴,它的地板都是桧木的,牆壁燈光都設計得非常好。這個大殿的功德,第一個莊嚴,第二個攝心,一進去,感覺到真是能夠産生一種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但是我必須提醒大家,這個大殿它的功德是攝心莊嚴,這種功德必須要怎麼樣?這個大殿必須存在,是不是。結果這個大殿,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被破壞了,那你說這個大殿的功德在不在呢?不在了,因爲,它所有的功德都必須要存在,這個功德才會出現。你說這個老和尚很慈悲、很有智慧、很善巧度化衆生,但是要有一個條件──這個老和尚要存在;這個老和尚不存在,他所有的功德都消失掉。你說這個杯子很好,我剛剛喝了開水,覺得身體很舒服,這個杯子有讓我解渴的功德,但是有一個條件──這個杯子必需存在;這個杯子要是不存在了,這個解渴的功德就失掉了。我們經常會贊歎佛菩薩:啊!佛菩薩有不可思議的解脫的功德、自在的功德,但是這個功德必需有一個條件──它必需存在。你說這個功德消失了,那我們現在學習這個幹什麼呢?學習法身,了解到這麼多法身的功德,結果這個法身不存在?那我們真的是浪費時間,說實在是浪費時間,你就像在研究一個過去的曆史。我們今天這樣講,佛陀跟菩薩、阿羅漢最大的差別,就是這個存在問題,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其實阿羅漢的功德也不可思議,叁明、六通、八解脫,他要度化你,能力是綽綽有余,問題點在哪裏呢?因爲他不存在,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。所以我們在贊歎佛菩薩的時候,經常會說:「于一塵中塵數佛,各處菩薩衆會中,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,盡于未來一切劫,贊佛甚深功德海。」我們贊歎佛菩薩的存在,以及因爲他存在所産生這麼多攝受衆生的功德,我們都一一的贊歎,但是最根本的是「深信諸佛皆充滿」,他必需要存在。我們很少人贊歎法身的存在,我們說法身有很多的功德,但是諸位要知道,他如果不存在,這個功德是沒有意義的。所以我認爲五種相貌,這個「常住爲相」是特別有意義,因爲它的存在性,所有的功德才有價值的。所以這個常住爲相,我們不要忽略了。

  

  癸五、不可思議爲相(分二:子一列;子二釋) 子一、列

  

  五、不可思議爲相。

  

  子二、釋

  

  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,無有世間喻能喻故,非諸尋思所行處故。

  

  這個法身的功德,理論上來說是「不」能心「思」口「議」的,你再怎麼想也想不到,你再怎麼譬喻也不能夠真實去譬喻它。爲什麼這樣講呢?因爲「真如清淨自內證故」,這種「清淨」法身的理體,是只有「自」己唯「證」方知的。我們經常說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你喝開水,這個水的溫度,只有你自己知道,你用種種的言詞來譬喻他、形容他,那都是一個方便。「無有世間喻能喻故」,我們很難找到一個「世間」的功德法,來比「喻」這個法身。你說這個法身像虛空,那只是形容他的一部分而已,不能夠完全取代法身。「非諸尋思所行處故」,不是凡夫「尋思」這種思惟分別所能夠去理解的,所以講「不可思議爲相」。

  

  這個真如,我們經常說真如有二種:一種是叫做「離言真如」,這個是不能講的,那是親證的內涵;另外一種叫「依言真如」,它必須要依止言說來形容真如的體性。什麼是「真如」?「覓即知君不可見」,但是「不離當處常湛然」,你自己去參,這個就是真如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。你看《法華經》剛開始〈序品〉的時候,佛陀在諸大阿羅漢弟子面前,贊歎佛陀的功德,佛陀很少在阿羅漢面前贊歎佛的功德,這個時候阿羅漢就很吃驚,今天佛陀很特別,佛陀不爲我們講聲聞法,而贊歎佛的功德?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就代表大衆起來發問:佛陀!今天心情特別快樂,贊歎佛陀有不可思議的真實功德,可不可爲我們宣說呢?佛陀說:這種功德是不能宣說的。舍利弗尊者請了叁次,佛陀都拒絕說:這個是不可思議,不能宣說。裏面很多的弟子,就覺得這樣沒有意思了,就離開了。舍利弗尊者說:那這樣子不能宣說,是不是可以講一些方便呢?诶,方便可以。佛陀就開始講出〈方便品〉,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,可以。所以我們講真如是不能宣說,但是你說方便那就可以宣說了,「不可思議爲相」嘛!「不可思議爲相」意思是說:佛陀所施設的這些教法,都是趨向真如的方便,它本身都不是真如。這個指頭是標月指,你透過指頭看到月亮,這個指頭不是月亮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教法互相毀謗,中觀的人批評天臺,天臺宗的人看不起唯識。其實我們這樣講:所有的教法都是戲論,沒有一個教法能夠代表真如,沒有一個教法;那說方便門,如果從方便的角度,所有的教法都不可思議;但是你要執著這個教法的時候,所有的教法都是戲論,因爲真如是不可思議的,你落入言說相就是對立相。但是這個人這樣子講他能夠受益,那個人這樣講能夠受益,結果方便有多門,進入到二空真如的時候,歸元無二路,這個成佛之道的確是真妙,每一個人的過程不同,結果卻一樣,這個只有佛陀做得出來。這個只有大智慧的佛陀,能夠施設這麼多的教法,來引導這麼多顛倒的衆生,結果到最後,大家碰面的時候,結果是一樣。這個就是所謂的「不可思議爲相」,真如是離開言說戲論的。

  

  庚二、證得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 辛一、征

  

  前面是講相貌,這個地方是講法身的第二相「證得」,怎麼能夠證入法身呢?

  

  複次,雲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?

  

  我們知道法身有很多功德,但是剛開始要怎麼進入「法身」?這個門,這個法身一定要有一個門,你要認清這個路頭,把這個門找到,你才進得去。我們看解「釋」,有叁段:

  

  辛二、釋(分叁:壬一顯所由;壬二顯所依;壬叁顯所證) 壬一、顯所由

  

  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,五相善修。

  

  證得法身之門的一個關鍵點──你的所緣境是很重要的,你必須要「緣總相」的「大乘法境」。比如你說你一天到晚布施,不能證得法身,這布施是個別相,你一天到晚緣布施的功德,布施産生福報、産生資具;你一天到晚所想的都是持戒,也不能證得法身:你必須要緣布施跟持戒它們二個有什麼共同點?你去緣差別的功德、緣諸法的別相,是沒辦法證得法身的。布施有布施的相貌、持戒有持戒的相貌,這二個相貌有什麼共同點?你要找到它們二個都是緣起性空的,它的體性都是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你布施的時候再體會──那只是一個因緣的造作,沒有一個自我意識,也沒有所施舍的衆生,那只是因緣的一種善法的造作。你能夠在每一個法當中,思惟一切法我空、法空的總相,第一個你證得了「無分別智」,無分別智就是契證二空真如理,然後下一剎那引生了「後得智」,它的過程就是前面說的「五相修學」,這「五相」前面說過了,就是集總修、無相修、無功用修、熾盛修、無喜足修。總之你要成就法身,你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的時候,你要經常觀察諸法的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