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叁卷

  第六叁卷

  

  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一一頁,「庚五、攝持」。

  

  第六叁卷

  

  我們這一大科講到佛陀法身的功德,這當中有「十門分別」,這個地方是第五科。佛陀的清淨法身,簡單的講,他的相貌就是「大功德法之所莊嚴,故名法身」。也就是說,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,攝持了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,這種狀態我們叫做法身。佛陀內心的功德莊嚴,到底跟我們人天的衆生、二乘的功德,有什麼差別呢?我們從前面的學習,知道有二種的差別:第一個就是自在跟不自在的差別。我們凡夫跟二乘在修習波羅蜜善法的時候,心中都是有所得,也可以說是有所住的,我們修習善法都是有特定的對象,所以我們成就的功德是不能自在。比如說你現在的福報,要在某一個地方才能夠出現,你離開了這個地方、離開了某些人,你的福報就不能現前。就是我們的功德在因地的時候是有所住,所以這個果報就不自在了。佛陀在因地的時候,他內心修習善法,是以我空、法空的真如來安住的,也可以說以無住來安住自己,所以他成就功德的時候,是能夠隨時以任何的情況,作任何的變現。「佛爲法王,于法自在」,這個是我們在了解佛陀功德的第一個,認識他是自在的。第二個,他是廣大的。佛陀在因地修習善法的時候,他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,他心中依止一個無窮盡的願力,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」,他這個無窮盡願力的攝持,他在成就果地的時候,他的功德就

  

  特別的廣大,是無止盡的,受用無盡的。所以我們從前面四科的學習,我們可以知道:佛陀法身的功德莊嚴,他是自在的、廣大的,這二點是不共于我們人天跟二乘人的。好,接下來我們看第五段的「攝持」:

  

  庚五、攝持(分叁:辛一征;辛二釋;辛叁結) 辛一、征

  

  應知法身,由幾佛法之所攝持?

  

  這個地方接下來問:佛陀的清淨「法身」,到底有多少「佛法」功德「之所攝持?」這「攝持」就是成就。就是說佛陀的功德莊嚴這麼多,他在因地是怎麼成就的呢?我們前面講的功德,是偏重在果地的受用;這一段主要講到他因地的修行過程。

  

  辛二、釋(分二:壬一標數;壬二列釋) 壬一、標數

  

  這個地方有「標數」跟「列釋」:

  

  略由六種:

  

  壬二、列釋(分六:癸一由清淨;癸二由異熟;癸叁由安住; 癸四由自在;癸五由言說;癸六由拔濟) 癸一、由清淨

  

  一、由清淨,謂轉阿賴耶識,得法身故。

  

  佛陀的法身功德,是由六種的修行過程所成就的,這

  

  以下就各自解釋。「一、由清淨」,這第一個就是說,我們希望能夠成就佛的功德,你要先成就一個「清淨」的功德。什麼叫清淨呢?「謂轉阿賴耶識,得法身故。」在我們內心當中要先「轉」變「阿賴耶識」,成爲二空的真如法性。這個阿賴耶識我們前面也說過了,阿賴耶識它是一個藏識,它含藏無量無邊善惡的種子,生起種種的現行,這個藏識也可以說是一種我愛執藏現行識,我愛執藏。講到我愛執藏,就不能單獨談第八識,也就是說它跟第七意識的恒審思量是有關系的。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。阿賴耶識是一個依他起性,它是一個因緣果報的顯現;但是在因緣果報的時候,第七意識就在我們産生的因果當中,捏造一個主宰的自我出來,這種情況在《唯識叁十頌》上說是「隨所生所系」。比如說什麼叫自我意識?當你前生的生命體是一只螞蟻的時候,你現出螞蟻的色身、螞蟻的內心思想,這種情況叫依他起,它本來只是一個業力的顯現;但是第七意識就在那個時候,捏造一個以這樣的環境而成爲一個自我。好,你在這個當中,一直在保護這只螞蟻的自我,等到這只螞蟻死掉以後,所謂螞蟻的自我消失了;你今生變成一個人,這個時候,就出現一個人的色身、人的想法,你就用你現在的環境,又捏造一個人的自我出現了,這叫做「隨所生所系」。禅宗有一個「順治皇帝贊僧詩」他說:「未曾生我誰是我?生我之後我是誰?」這個地方等于提出二個問題:第一個講到前生,第二個講到今生。前生誰是我呢?前生的我跟前生的生命體是有關系的,我們說過,遍計執是要依止依他起才能生起。未曾生我誰是我?那你前生是一只螞蟻,你以螞蟻爲自我;但是螞蟻生命結束的時候,那個依止螞蟻的自我也消失了。

  

  好,你父母生出你以後,你就就著你這個生命體,又捏造一個自我,以人爲自我;你這個人死掉了,你來生又得一個果報體,你又以那個果報體爲自我。所以這個果報體的自我是變化的、是變化的。所以我們現在是愛著自我,我們愛著一個變化的東西,就是說當你死亡的時候,你今生的因緣結束了,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完全結束了,你來生又是一個新的自我。所以我們常說一句話,情勢比人強,其實我們的自我意識,是受著你現有的因緣而産生的,而這樣的一種妄想是要消滅的。因爲我們這樣的一個自我意識,就障礙我們趨向二空平等的法性,使令我們一直在叁界裏面流轉的根源,就是我們一直保護愛著一個虛妄的東西。這個地方,就是我們要經常要修習我空觀、法空觀,來消滅阿賴耶識的我愛執藏,慢慢慢慢的趨向于二空平等的法身,這個是轉依的一個關鍵點。我們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,你說要生死無懼,無所畏懼,你跟我空觀、法空觀是有關系的。你一天到晚愛著自我意識,因爲你這個自我意識臨終的時候會消失掉,因爲你今生的自我,是因爲你今生的色身、今生的受想行識而引生的,所以其實你色身要消失的時候,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會消失,所以你會害怕。如果你平常是住在自我,你就會感覺到一種很強烈的危機感。所以我們經常思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我們的心安住在無我、無我所的清淨本性,你臨終的時候能夠無所畏懼,因爲自我消失了,我平常就沒有依止自我而住的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生命的轉變,第一個你要舍棄自我,依止真如,這個是我們成就法身要做的第一個工作。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生命本體上的轉變,後面五個是講作用,作用的轉變。

  

  癸二、由異熟

  

  二、由異熟,謂轉色根,得異熟智故。

  

  前面是轉識,五蘊裏面的識;這個地方「轉色」,色法的色。這個色法是「異熟」,「異熟」就是因果的意思,就是說「轉色根,得異熟智故」。我們過去由于業力的熏習,就出現了這個眼耳鼻舌身六根的色身,成就一個所謂的果報體;這個果報體要把它轉成一個「異熟智」,這個果報體要以智慧來引導。就是佛陀的法身,他是以智慧來顯出種種莊嚴的色身,他這個色身不是由業力來引導,是由智慧來引導。我們常說一句話「普門示現」,應以何身得度,就現何身來爲他說法,使令他解脫。這個就是一個色身的轉變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一個菩薩的轉變,他的轉變是全面性的轉變,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轉變。這個轉變的過程,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,我們必須要知道,就是所有生命的轉變,從大乘的角度要二個條件:第一個是空觀的智慧,第二個是要發起清淨的願力。觀一切法空,這個時候在空當中,發起上求下化的願力,這樣生命才能轉變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講生命有得有失,你一定要在生命當中安住在這個失,失舍,你的生命才能轉變。你看佛陀因地的時候,在《金光明經》講到一個公案說:佛陀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他曾經做一個薩埵王子。在這個經典上說:佛陀做薩埵王子的時候,那是種種的善業之所成就,身體健康、色身莊嚴,而且擁有很大的權勢;但是有一天他到森林的時候,看到一只母老虎帶著一群小老虎,饑餓,沒有東西吃,這一群老虎即將死亡。這個時候,薩埵王子思惟:如果我今天不能舍身喂這只母老虎,這一群小老虎全部死掉。這個時候,佛陀內心安住在失而不是安住在得,這時候應該要舍,用這個色身來喂這只老虎,然後發願:我今生用色身來供養你們,我來生用佛法來教導你們。結果他放棄了今生的色身,他生到忉利天得到更尊貴、更莊嚴的色身。這個地方給我們很大的啓示:就是說我們喜歡擁有,不喜歡失舍,其實這個觀念是錯的。一個人你經常安住在得,你的生命體就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,你要突破是不可能。你一定要舍掉眼前的因緣,你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東西,你要舍掉現在,你才能夠得到未來,你老是停留在現在,你就失掉了未來,這個地方是一個重要的觀念。我們講轉依,轉依就是一個生命的轉變、或者說是生命的增上。菩薩道的生命增上只有一個情況,就是失舍,舍掉你現在的色身,你才能夠得到更好的色身。比如說你現在身體的色身,诶,你不是很滿意,很多病痛;但是我提醒大家:你一天到晚執著你的色身,你色身要改變很困難。那不完全只是業力,那個業力再加上我愛執的執著,那這個色身的相續力量就不得了了。如果你希望你的色身早點改變,我告訴你二個方法:第一個放下你的色身,第二個重新發願,你的色身馬上改變,很快很快改變;然後積集資糧,用這個資糧力,還有空正見、清淨願力的攝受,你的色身很快改變。我們的生命體是因緣所生法,你掌握了轉變的因緣,這個生命的轉變就會出現。所以這個地方講,我們在作用當中要轉色根,依止空正見跟大悲的願力,「轉」有漏的「色根」,而成爲無漏「智」慧的色根。

  

  癸叁、由安住

  

  叁、由安住,謂轉欲行等住,得無量智住故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轉受,感受的受。這個受是一種安住的功德,就是說「轉欲行等住」,這個「欲」就是心中的貪欲,這個「行」就是一種現行,貪欲的現行活動,我們凡夫是以「欲」望爲「住」,你的心就住在欲望當中,隨著欲望轉。這怎麼辦呢?你要「轉」變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叁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