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三卷

  第六三卷

  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一一页,「庚五、摄持」。

  

  第六三卷

  

  我们这一大科讲到佛陀法身的功德,这当中有「十门分别」,这个地方是第五科。佛陀的清净法身,简单的讲,他的相貌就是「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故名法身」。也就是说,佛陀那一念明了的心性,摄持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,这种状态我们叫做法身。佛陀内心的功德庄严,到底跟我们人天的众生、二乘的功德,有什么差别呢?我们从前面的学习,知道有二种的差别:第一个就是自在跟不自在的差别。我们凡夫跟二乘在修习波罗蜜善法的时候,心中都是有所得,也可以说是有所住的,我们修习善法都是有特定的对象,所以我们成就的功德是不能自在。比如说你现在的福报,要在某一个地方才能够出现,你离开了这个地方、离开了某些人,你的福报就不能现前。就是我们的功德在因地的时候是有所住,所以这个果报就不自在了。佛陀在因地的时候,他内心修习善法,是以我空、法空的真如来安住的,也可以说以无住来安住自己,所以他成就功德的时候,是能够随时以任何的情况,作任何的变现。「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」,这个是我们在了解佛陀功德的第一个,认识他是自在的。第二个,他是广大的。佛陀在因地修习善法的时候,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,他心中依止一个无穷尽的愿力,「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」,他这个无穷尽愿力的摄持,他在成就果地的时候,他的功德就

  

  特别的广大,是无止尽的,受用无尽的。所以我们从前面四科的学习,我们可以知道:佛陀法身的功德庄严,他是自在的、广大的,这二点是不共于我们人天跟二乘人的。好,接下来我们看第五段的「摄持」:

  

  庚五、摄持(分三:辛一征;辛二释;辛三结) 辛一、征

  

  应知法身,由几佛法之所摄持?

  

  这个地方接下来问:佛陀的清净「法身」,到底有多少「佛法」功德「之所摄持?」这「摄持」就是成就。就是说佛陀的功德庄严这么多,他在因地是怎么成就的呢?我们前面讲的功德,是偏重在果地的受用;这一段主要讲到他因地的修行过程。

  

  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标数;壬二列释) 壬一、标数

  

  这个地方有「标数」跟「列释」:

  

  略由六种:

  

  壬二、列释(分六:癸一由清净;癸二由异熟;癸三由安住; 癸四由自在;癸五由言说;癸六由拔济) 癸一、由清净

  

  一、由清净,谓转阿赖耶识,得法身故。

  

  佛陀的法身功德,是由六种的修行过程所成就的,这

  

  以下就各自解释。「一、由清净」,这第一个就是说,我们希望能够成就佛的功德,你要先成就一个「清净」的功德。什么叫清净呢?「谓转阿赖耶识,得法身故。」在我们内心当中要先「转」变「阿赖耶识」,成为二空的真如法性。这个阿赖耶识我们前面也说过了,阿赖耶识它是一个藏识,它含藏无量无边善恶的种子,生起种种的现行,这个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我爱执藏现行识,我爱执藏。讲到我爱执藏,就不能单独谈第八识,也就是说它跟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有关系的。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。阿赖耶识是一个依他起性,它是一个因缘果报的显现;但是在因缘果报的时候,第七意识就在我们产生的因果当中,捏造一个主宰的自我出来,这种情况在《唯识三十颂》上说是「随所生所系」。比如说什么叫自我意识?当你前生的生命体是一只蚂蚁的时候,你现出蚂蚁的色身、蚂蚁的内心思想,这种情况叫依他起,它本来只是一个业力的显现;但是第七意识就在那个时候,捏造一个以这样的环境而成为一个自我。好,你在这个当中,一直在保护这只蚂蚁的自我,等到这只蚂蚁死掉以后,所谓蚂蚁的自我消失了;你今生变成一个人,这个时候,就出现一个人的色身、人的想法,你就用你现在的环境,又捏造一个人的自我出现了,这叫做「随所生所系」。禅宗有一个「顺治皇帝赞僧诗」他说:「未曾生我谁是我?生我之后我是谁?」这个地方等于提出二个问题:第一个讲到前生,第二个讲到今生。前生谁是我呢?前生的我跟前生的生命体是有关系的,我们说过,遍计执是要依止依他起才能生起。未曾生我谁是我?那你前生是一只蚂蚁,你以蚂蚁为自我;但是蚂蚁生命结束的时候,那个依止蚂蚁的自我也消失了。

  

  好,你父母生出你以后,你就就着你这个生命体,又捏造一个自我,以人为自我;你这个人死掉了,你来生又得一个果报体,你又以那个果报体为自我。所以这个果报体的自我是变化的、是变化的。所以我们现在是爱着自我,我们爱着一个变化的东西,就是说当你死亡的时候,你今生的因缘结束了,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完全结束了,你来生又是一个新的自我。所以我们常说一句话,情势比人强,其实我们的自我意识,是受着你现有的因缘而产生的,而这样的一种妄想是要消灭的。因为我们这样的一个自我意识,就障碍我们趋向二空平等的法性,使令我们一直在三界里面流转的根源,就是我们一直保护爱着一个虚妄的东西。这个地方,就是我们要经常要修习我空观、法空观,来消灭阿赖耶识的我爱执藏,慢慢慢慢的趋向于二空平等的法身,这个是转依的一个关键点。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,你说要生死无惧,无所畏惧,你跟我空观、法空观是有关系的。你一天到晚爱着自我意识,因为你这个自我意识临终的时候会消失掉,因为你今生的自我,是因为你今生的色身、今生的受想行识而引生的,所以其实你色身要消失的时候,你今生所捏造的自我也会消失,所以你会害怕。如果你平常是住在自我,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很强烈的危机感。所以我们经常思惟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我们的心安住在无我、无我所的清净本性,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,因为自我消失了,我平常就没有依止自我而住的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生命的转变,第一个你要舍弃自我,依止真如,这个是我们成就法身要做的第一个工作。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生命本体上的转变,后面五个是讲作用,作用的转变。

  

  癸二、由异熟

  

  二、由异熟,谓转色根,得异熟智故。

  

  前面是转识,五蕴里面的识;这个地方「转色」,色法的色。这个色法是「异熟」,「异熟」就是因果的意思,就是说「转色根,得异熟智故」。我们过去由于业力的熏习,就出现了这个眼耳鼻舌身六根的色身,成就一个所谓的果报体;这个果报体要把它转成一个「异熟智」,这个果报体要以智慧来引导。就是佛陀的法身,他是以智慧来显出种种庄严的色身,他这个色身不是由业力来引导,是由智慧来引导。我们常说一句话「普门示现」,应以何身得度,就现何身来为他说法,使令他解脱。这个就是一个色身的转变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一个菩萨的转变,他的转变是全面性的转变,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转变。这个转变的过程,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,我们必须要知道,就是所有生命的转变,从大乘的角度要二个条件:第一个是空观的智慧,第二个是要发起清净的愿力。观一切法空,这个时候在空当中,发起上求下化的愿力,这样生命才能转变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讲生命有得有失,你一定要在生命当中安住在这个失,失舍,你的生命才能转变。你看佛陀因地的时候,在《金光明经》讲到一个公案说:佛陀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他曾经做一个萨埵王子。在这个经典上说:佛陀做萨埵王子的时候,那是种种的善业之所成就,身体健康、色身庄严,而且拥有很大的权势;但是有一天他到森林的时候,看到一只母老虎带着一群小老虎,饥饿,没有东西吃,这一群老虎即将死亡。这个时候,萨埵王子思惟:如果我今天不能舍身喂这只母老虎,这一群小老虎全部死掉。这个时候,佛陀内心安住在失而不是安住在得,这时候应该要舍,用这个色身来喂这只老虎,然后发愿:我今生用色身来供养你们,我来生用佛法来教导你们。结果他放弃了今生的色身,他生到忉利天得到更尊贵、更庄严的色身。这个地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:就是说我们喜欢拥有,不喜欢失舍,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。一个人你经常安住在得,你的生命体就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,你要突破是不可能。你一定要舍掉眼前的因缘,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东西,你要舍掉现在,你才能够得到未来,你老是停留在现在,你就失掉了未来,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观念。我们讲转依,转依就是一个生命的转变、或者说是生命的增上。菩萨道的生命增上只有一个情况,就是失舍,舍掉你现在的色身,你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色身。比如说你现在身体的色身,诶,你不是很满意,很多病痛;但是我提醒大家:你一天到晚执着你的色身,你色身要改变很困难。那不完全只是业力,那个业力再加上我爱执的执着,那这个色身的相续力量就不得了了。如果你希望你的色身早点改变,我告诉你二个方法:第一个放下你的色身,第二个重新发愿,你的色身马上改变,很快很快改变;然后积集资粮,用这个资粮力,还有空正见、清净愿力的摄受,你的色身很快改变。我们的生命体是因缘所生法,你掌握了转变的因缘,这个生命的转变就会出现。所以这个地方讲,我们在作用当中要转色根,依止空正见跟大悲的愿力,「转」有漏的「色根」,而成为无漏「智」慧的色根。

  

  癸三、由安住

  

  三、由安住,谓转欲行等住,得无量智住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是转受,感受的受。这个受是一种安住的功德,就是说「转欲行等住」,这个「欲」就是心中的贪欲,这个「行」就是一种现行,贪欲的现行活动,我们凡夫是以「欲」望为「住」,你的心就住在欲望当中,随着欲望转。这怎么办呢?你要「转」变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