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下,「转」成「无量智住」。这个「无量智」古德的解释,就是四无量心──慈、悲、喜、舍,以慈、悲、喜、舍当做我们感受的安「住」。
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产生一种领纳的功能,这当中的感受有二种:一种是外在的感受,一种是内在的感受。外在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心向外追求,这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我们产生很多很多快乐的感受,这个感受是外来的,这种外在的感受是躁动不安的,是带有过失的,带动烦恼的。这个时候佛陀说:身为一个修行菩萨道的人,这个感受要改变一下,你不要追求外在的感受,你要追求你去佛堂拜佛、静坐、或者诵经,你也会产生一种快乐的感受;但是这个感受,是从你的内心生起的,这个叫做内在的感受,这个是寂静的,没有过失的,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。也就是说,在感受上的一个提升,你要转外在的感受,而追求内在这种法喜的感受。比如说:我们在思惟这个法义,这个法有很多的意趣、很多的味道──法味。你去读小乘经论的法,跟大乘的法,味道是不一样。比如说你读小乘的经典,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寂灭为乐」,你那个明了的心,就住在这个法义上,深入的去品尝这个法味,慢慢慢慢的,你外在的感受就消失了,就出现一片的寂静;但是内在的感受也没有生起,就是进入到一切法不受,小乘经典就是带动我们这个感受,趋向于一切法不受。但是你要读大乘经典的感受就不一样,说是「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,佛子行道已,来世得作佛」,你在思惟大乘意趣的时候,你不断在这样的法义思惟,你外在的感受也会消失掉,但是内心会生起一个法喜的感受。所以大乘佛法它的受也是存在,但是它是转,「转」变外在的「欲行」感受,而成就内心这种法喜的感受,这是感受转变的过程,就是「安住」。
癸四、由自在
四、由自在,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,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。
这个「自在」的功德就是「转摄受业自在」,这个「摄受业」就是我们世间上所从事的种种职业──士、农、工、商,由这种职业来得到财富、得到种种的资具,使令我们生命能够自由自在的生存。但是这个「业」要「转」变,转变成在世间上成就「无障碍」的五种「神通」的「智」慧,这是一个行,色、受、想、行,行就是一种造业,这个身口意的造业的力量,要转变转变,转成「神通智」。
癸五、由言说
五、由言说,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,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。
这个是转想蕴。什么叫做想呢?就是「见闻觉知言说戏论」,我们众生的想法,都是前六识这种「见闻觉知」种种经验的累积,从这种经验的累积当中,就安立很多的「言说」相,当然这个言说相都是虚妄不实的,跟真实相是不随顺的,所以叫「戏论」;这种妄想要「转」变,转变成能够成就「有情」欢「喜」的种种「辩」才,到没有佛法的地方,能够施设种种的教法,开导众生,这是一个想法的转变。在整个作用当中,这个五蕴的转变,这个想法的转变是很重要的。大乘佛法是不赞成什么都不想,不是很赞成,因为你「无住而生心」,你有所放下有所追求,这种追求的动力,是来自于你的愿望,大乘佛法一定要有愿望,没有愿望,你大乘佛法走不下去的。你说我什么都没有愿望,你一定要有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愿望资持,你才能够走大乘佛法的。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:大乘佛法是先发愿才修行,以愿导行;不是说莫名其妙的走到这个地方,然后刚好发个愿,不是这个意思,不是说你走到哪里发愿发到哪里,不是的。大乘佛法是你把整个成佛之道先布局完了之后,才开始走的,先发愿才修行。好,我问你一个问题:你这个愿力是从哪里而来的呢?愿力是从你的想法而来。比如说我们讲得跟失,你认为生命这个「得」是很重要,拥有很多东西,是安乐的根本,你有这样「得」的观念,你发的愿就不同,你的行为也会有不同。如果你经过很多圣贤的教诲,你知道一个菩萨要安住在「失」,不能安住在得,你以失为安住点,你发的愿又有所不同。所以这个地方很多观念,你都要去参透。我们讲得跟失好了,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占便宜跟吃亏二件事情,有人会占便宜,有人会吃亏。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是怎么样,我们一般是喜欢占便宜,我做了很多,我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这个功劳我没有享受到,我吃亏了,我安住在「失」;有些人没做什么事情,他得到很多的荣耀,他得到「得」。我不知道诸位的想法,如果你可以选择的话,你愿意站在什么位置?但是从因缘上来说:你住在得,对生命是亏损的、亏损的。就是说你没有这个因缘,但是你得到这个因缘,那是你前生的因缘,你在亏损你前生的资粮;你今天站在失,诶,我吃亏了,其实你是在累积能量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当然我们现在都很重视眼前,就是说,我希望我们在思惟因缘的时候,想想过去、想想未来,就是你这个生命的点,不要老是看在眼前的因缘,否则你的菩萨道是没有办法走下去的。就是说我现在安住在失,你应该感到欢喜,因为你在累积能量,一个人安住在失的人,他是有未来的;一个安住在得的人,他只有现在,他没有未来。我不知道诸位是什么想法,如果你可以选择的话,你希望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?就是说,想法影响到你生命的追求意乐愿望,愿望影响到你的行动。所以菩萨为什么要广学种种的圣贤之书?就是要培养一种正确的想法。所以这个地方,这个想法的转变是很重要,你不能老是活在见闻觉知、老是活在过去的感觉,跟着感觉走、跟着妄想走,那这个生命的突破就困难了。
癸六、由拔济
六、由拔济,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,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。
前面的转五蕴,比较偏重在自受用;这个地方讲大悲,他受用。菩萨要成就「拔济」的功德,什么叫「拔济」呢?就是我们在「拔济一切灾横过失」的时候,我们以前都是根据慈悲,有时候带一点冲动,「拔济」众生「灾横过失」的时候,是缺乏智慧的。现在怎么办呢?要成就「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」的「智」慧,这个是后得智。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智慧,你说放生,放生也要有智慧,什么事情都有相应的智慧,这个都要去学习的。这个就是我们在行大悲的时候,要以智慧来引导,叫做「拔济一切有情灾横过失智」。
辛三、结
应知法身,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。
我们讲清净的大功德「法身」,就是菩萨在「六」个内涵当中的转变而成就的。我们现在的身叫业报身,有很多的烦恼、业力、果报的障碍;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清净「法身」,这个转变的过程,简单的说,就是你要放下眼前的因缘,修习空观;第二个,你要发起清净的愿力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:这个是生命转变的一个方法。
庚六、差别(分二:辛一释佛法身;辛二例余二身) 辛一、释佛法身(分二:壬一双关征起;壬二望义别答) 壬一、双关征起
诸佛法身,当言有异?当言无异?
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:三世「诸佛」所成就的清净「法身」,到底是「有异」,到底是差别呢?还是没有差别?你说阿弥陀佛的法身跟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有没有差别?提出这个问题,我们看这个回「答」:
壬二、望义别答
依止意乐业无别故,当言无异; 无量依身现等觉故,当言有异。
有所相同,有所差别。我们先看三世诸佛相同的地方,相同的地方有三个:第一个「依止」,三世诸佛的功德,都共同依止二空平等法性,这个是没有差别的;「意乐」,诸佛的大悲心也没有差别,三世诸佛想要度化众生的心情,你不能说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比释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大,不能这样讲,意乐是没有差别的;「业」,他那种造业的功能、那种潜在的功能,这个能力,三世诸佛的能力,也是没有差别的,这叫佛佛道同:「依止、意乐、业」是没有差别。你这样讲的话,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完全一样了?也不能这样讲,因缘有差别,我们看「无量依身现等觉故」,三世诸佛在因地行菩萨道,他所依止的色身、他所发的愿,在整个成佛之道,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的过程是有差别,成佛的过程,会影响到我们成佛以后度化众生的一个差别。我们讲「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」,方便是不同。譬如说我师公忏公师父,忏公师父他度化众生,他喜欢度大专生;我师父照公上人,他喜欢办儿童读经班(哈哈),他度小学生。你说他们二个成佛以后有没有一样?他们二个人的名号会不同、国土也不同、所摄受的眷属也会不同,是不是这个意思!就是说,你成就一个佛的时候,你是有很多的过程,这个过程,在你成佛以后,哪些人会做你的弟子,这个地方会有不同,所以我们说是有所不同。我们这样子讲,就是说你自己这一部分,内心的功德是相同的;但是你跟众生之间的互动,那就有所不同。这个地方讲到法身。
辛二、例余二身(分二:壬一受用身;壬二变化身) 壬一、受用身(分二:癸一例同;癸二别简) 癸一、例同
前面本来是问法身,但回答的时候三身都回答,我们看「受用身」:
如说佛法身,受用身亦尔。 意乐及业无差别故,当言无异。
癸二、别简
不由依止无差别故,无量依止差别转故。
这个就像「佛」的「法身」一样,「受用身」功德的道理也是这样,你看他的依止「意乐」跟「业」,也是「无差别」的,虽然所「依止」的真如是没有「差别」,但是「无量依止差别转故」,能「依止」的整个修行的过程,是有很多差别。过程是有差别的,结果是没有差别。
壬二、变化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三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