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知变化身,如受用身说。
佛的法身,在《楞严经》讲一个譬喻说:这个月亮是没有差别,体是没有差别;但是月亮映在不同的千江有水千江月,这个应化身在生起作用的时候,那就不同了。一谈到度化众生,你说你们二个是同学、你们二个都同时在义德寺出家,同时发菩提心、同时立定追求无上佛道,你们二个每天都拜一千拜,也都是念一千声佛号,也同时求生净土;但是成佛以后度化众生的眷属也不一样的,没有二尊佛成佛以后所度的化众生是完全一样的,不可能,过程不同。所以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整个成佛以后,你身相果报体的庄严、国土的庄严,还有你的名号、你的眷属,这是有差异的。
庚七、功德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 辛一、征
应知法身几德相应?
清净的「法身」有「几」种功「德」跟他「相应」呢?我们前面讲到的功德,是局部性的;这个地方的功德,是全面性的探讨什么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这个大功德法到底是有哪些?这个地方是一个全盘性的说明,我们看解释的地方:
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广建立;壬二六义摄)
壬一、广建立(分二:癸一长行标举;癸二以颂赞礼) 癸一、长行标举
谓最清净四无量、解脱、胜处、遍处、无诤、愿智、四无碍解、六神通、三十二大士相、八十随好、四一切相清净、十力、四无畏、三不护、三念住、拔除习气、无忘失法、大悲、十八不共佛法、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。
这以下列出了十六种功德,这十六种功德,这个「谓最清净」是通于以下的十六种功德。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,这以下用偈「颂」来「赞礼」,以偈颂来各别解释。我们先看「四无量」心:
癸二、以颂赞礼(分十六:子一四无量;子二解脱胜处遍处 ;子三无诤;子四愿智;子五四无碍解; 子六六神通;子七诸相随好;子八四清净; 子九十力;子十四无畏;子十一不护念住; 子十二拔除习气;子十三无忘失法; 子十四大悲; 子十五十八不共佛法; 子十六一切相妙智) 子一、四无量
此中有多颂: 怜愍诸有情,起和合远离, 常不舍利乐,四意乐归礼。
佛陀的法身最为重要、最有代表性的,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,他随时跟众生感应道交。「怜愍诸有情」,这个地方先作出一个总说。整个慈悲喜舍心情的生起,都是佛陀「怜愍有情」众生的感受,我们讲感同身受。在整个大乘菩萨道当中的大悲心,就是你对众生的感受,要有一种同理之心。当然你说,他痛苦我也会感到痛苦,这样的意思就是你跟他要有互动的关系,比如我们讲母子的关系、或者过去生你是我的恩人等等。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最可怕的想法,就是「我跟你没有关系,你跟我也没有关系」,这个在大乘佛法里面是最可怕的想法。就是说你有什么感受跟我没有关系,我有什么感受跟你也没有关系,这样子你这个大乘菩萨道就很难走下去了,因为大乘法身的慈悲喜舍「怜愍诸有情」。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做到什么事情,但是那种感同身受的心情要培养起来,这个地方是整个慈悲喜舍最根本的一个思想。我们是基于「怜悯有情」众生的感受,来生「起和合」的心,这个「和合」就是慈心,众生没有这种种安乐的资具,佛陀愿意把他的功德跟他来分享,我的功德跟你「和合」,功德跟你和合一下,我们就能够受用佛的功德叫做慈,慈者与乐。第二个「远离」,这个「远离」就是悲,拔苦,对于这个身心世界有痛苦的众生,佛陀以他的大功德为众生拔除,就是「远离」。第三个「常不舍」,这个是喜,佛陀对于已经得到安乐的众生,希望他能够相续下去不要舍离。第四个「利乐」,这个最重要了,佛陀希望以佛法开导众生,使令众生能够生起种种利益安乐的事业,佛陀希望我们能够真实的修习善法、断除恶法,成就利益安乐的事业。「四意乐归礼」,具足这四种慈悲喜舍「意乐」的法身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,这个是讲到佛陀慈悲喜舍的第一个功德。佛陀的大功德,我们这样子读下去,其实大部分都是为了利他而设计的,你往后看你就知道,为了利他。我们看第二段:
子二、解脱胜处遍处
这个地方讲到八「解脱」、八「胜处」跟十「遍处」。
解脱一切障,牟尼胜世间, 智周遍所知,心解脱归礼。
首先我们看八解脱,「解脱一切障」。这个八解脱,就是我们讲的九次第定,这个九次第定,就是在四禅八定当中,扣掉三禅,这个三禅的离喜妙乐地太快乐了,所以二乘人没有办法解脱,所以在四禅八定当中要扣掉三禅,再加上这个灭尽定。三果圣人就是在这样的八种禅定当中,修习四念处,以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来解脱对禅定法乐的贪着,这叫做八解脱,远离八种禅定的贪爱障碍;这个地方是讲佛的「解脱」,那是「一切障」,不是八解脱而已,解脱一切法的贪爱。「牟尼胜世间」,这个地方是讲到佛陀超越二乘的八胜处。前面的八解脱是讲禅定,这个地方讲神通。二乘人就是在禅定当中,观察地水火风、还有青黄赤白的光,说地有青黄赤白的光明,水也有青黄赤白的光明,观察这个光明,就能够成就广大的神通。「牟尼」寂静的心中,他也能够生起超越一切「世间」的神通,「牟尼胜世间」,这个地方讲超越八胜处的神通。「智周遍所知」,这个是讲十遍处,这讲智慧。这个十遍处,就是地水火风、青黄赤白再加上空,虚空的空,再加一个识,心识的识。二乘人就是在这十个法当中,观察这十个法是遍满虚空的,而成就我空的真如。佛陀的空观,能观察一切所知的我相、法相的境界,而证得空观,所以这个空是「遍」于「所知」的境界,那是更广大了。身为一个清净的法身,成就禅定、神通、智慧,内「心」如此「解脱」自在的一个法身,我至诚的「归礼」。这个地方,前面的四无量心讲到佛陀利他的功德,这个地方讲佛陀自身的解脱功德。
子三、无诤
能灭诸有情,一切惑无余, 害烦恼有染,常哀愍归礼。
这个讲「无诤」三昧,这个「诤」就是烦恼。佛陀的「无诤三昧」是怎么修呢?这当中有二个差别状况:第一个,这个众生对佛陀已经具足了清净的信心,这个时候佛陀就能够直接以佛法来开导他,来「灭」除「有情」众生内心的烦恼,使令它没有剩「余」,就是你对佛陀已经生起归依的心情,这第一个,佛陀直接让你成就「无诤」。第二个,「害烦恼有染,常哀愍归礼」。有些众生对佛陀生起「烦恼」,或者瞋心、或者爱着,佛陀也以「哀愍」心,使令他把心中的烦恼消灭,而成就「无诤」。像央掘摩罗,央掘摩罗是拿刀子要杀佛陀,佛陀能够在这样的一种将要被杀的情况下来开导他,使令他放下外在的刀子,使令他放下内心的瞋心,而成就圣道。佛陀的无诤三昧,就是这样子。小乘的无诤,他只是被动的──我的身口意不让你起烦恼;大乘的这个无诤三昧,是要以方便力,让你心中的烦恼消灭,这个地方有所不同。好,我们休息十分钟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三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