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知變化身,如受用身說。
佛的法身,在《楞嚴經》講一個譬喻說:這個月亮是沒有差別,體是沒有差別;但是月亮映在不同的千江有水千江月,這個應化身在生起作用的時候,那就不同了。一談到度化衆生,你說你們二個是同學、你們二個都同時在義德寺出家,同時發菩提心、同時立定追求無上佛道,你們二個每天都拜一千拜,也都是念一千聲佛號,也同時求生淨土;但是成佛以後度化衆生的眷屬也不一樣的,沒有二尊佛成佛以後所度的化衆生是完全一樣的,不可能,過程不同。所以你的過程會影響到你整個成佛以後,你身相果報體的莊嚴、國土的莊嚴,還有你的名號、你的眷屬,這是有差異的。
庚七、功德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 辛一、征
應知法身幾德相應?
清淨的「法身」有「幾」種功「德」跟他「相應」呢?我們前面講到的功德,是局部性的;這個地方的功德,是全面性的探討什麼叫大功德法之所莊嚴,這個大功德法到底是有哪些?這個地方是一個全盤性的說明,我們看解釋的地方:
辛二、釋(分二:壬一廣建立;壬二六義攝)
壬一、廣建立(分二:癸一長行標舉;癸二以頌贊禮) 癸一、長行標舉
謂最清淨四無量、解脫、勝處、遍處、無诤、願智、四無礙解、六神通、叁十二大士相、八十隨好、四一切相清淨、十力、四無畏、叁不護、叁念住、拔除習氣、無忘失法、大悲、十八不共佛法、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。
這以下列出了十六種功德,這十六種功德,這個「謂最清淨」是通于以下的十六種功德。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,這以下用偈「頌」來「贊禮」,以偈頌來各別解釋。我們先看「四無量」心:
癸二、以頌贊禮(分十六:子一四無量;子二解脫勝處遍處 ;子叁無诤;子四願智;子五四無礙解; 子六六神通;子七諸相隨好;子八四清淨; 子九十力;子十四無畏;子十一不護念住; 子十二拔除習氣;子十叁無忘失法; 子十四大悲; 子十五十八不共佛法; 子十六一切相妙智) 子一、四無量
此中有多頌: 憐愍諸有情,起和合遠離, 常不舍利樂,四意樂歸禮。
佛陀的法身最爲重要、最有代表性的,就是慈、悲、喜、舍,他隨時跟衆生感應道交。「憐愍諸有情」,這個地方先作出一個總說。整個慈悲喜舍心情的生起,都是佛陀「憐愍有情」衆生的感受,我們講感同身受。在整個大乘菩薩道當中的大悲心,就是你對衆生的感受,要有一種同理之心。當然你說,他痛苦我也會感到痛苦,這樣的意思就是你跟他要有互動的關系,比如我們講母子的關系、或者過去生你是我的恩人等等。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最可怕的想法,就是「我跟你沒有關系,你跟我也沒有關系」,這個在大乘佛法裏面是最可怕的想法。就是說你有什麼感受跟我沒有關系,我有什麼感受跟你也沒有關系,這樣子你這個大乘菩薩道就很難走下去了,因爲大乘法身的慈悲喜舍「憐愍諸有情」。我們不是說一定要做到什麼事情,但是那種感同身受的心情要培養起來,這個地方是整個慈悲喜舍最根本的一個思想。我們是基于「憐憫有情」衆生的感受,來生「起和合」的心,這個「和合」就是慈心,衆生沒有這種種安樂的資具,佛陀願意把他的功德跟他來分享,我的功德跟你「和合」,功德跟你和合一下,我們就能夠受用佛的功德叫做慈,慈者與樂。第二個「遠離」,這個「遠離」就是悲,拔苦,對于這個身心世界有痛苦的衆生,佛陀以他的大功德爲衆生拔除,就是「遠離」。第叁個「常不舍」,這個是喜,佛陀對于已經得到安樂的衆生,希望他能夠相續下去不要舍離。第四個「利樂」,這個最重要了,佛陀希望以佛法開導衆生,使令衆生能夠生起種種利益安樂的事業,佛陀希望我們能夠真實的修習善法、斷除惡法,成就利益安樂的事業。「四意樂歸禮」,具足這四種慈悲喜舍「意樂」的法身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,這個是講到佛陀慈悲喜舍的第一個功德。佛陀的大功德,我們這樣子讀下去,其實大部分都是爲了利他而設計的,你往後看你就知道,爲了利他。我們看第二段:
子二、解脫勝處遍處
這個地方講到八「解脫」、八「勝處」跟十「遍處」。
解脫一切障,牟尼勝世間, 智周遍所知,心解脫歸禮。
首先我們看八解脫,「解脫一切障」。這個八解脫,就是我們講的九次第定,這個九次第定,就是在四禅八定當中,扣掉叁禅,這個叁禅的離喜妙樂地太快樂了,所以二乘人沒有辦法解脫,所以在四禅八定當中要扣掉叁禅,再加上這個滅盡定。叁果聖人就是在這樣的八種禅定當中,修習四念處,以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來解脫對禅定法樂的貪著,這叫做八解脫,遠離八種禅定的貪愛障礙;這個地方是講佛的「解脫」,那是「一切障」,不是八解脫而已,解脫一切法的貪愛。「牟尼勝世間」,這個地方是講到佛陀超越二乘的八勝處。前面的八解脫是講禅定,這個地方講神通。二乘人就是在禅定當中,觀察地水火風、還有青黃赤白的光,說地有青黃赤白的光明,水也有青黃赤白的光明,觀察這個光明,就能夠成就廣大的神通。「牟尼」寂靜的心中,他也能夠生起超越一切「世間」的神通,「牟尼勝世間」,這個地方講超越八勝處的神通。「智周遍所知」,這個是講十遍處,這講智慧。這個十遍處,就是地水火風、青黃赤白再加上空,虛空的空,再加一個識,心識的識。二乘人就是在這十個法當中,觀察這十個法是遍滿虛空的,而成就我空的真如。佛陀的空觀,能觀察一切所知的我相、法相的境界,而證得空觀,所以這個空是「遍」于「所知」的境界,那是更廣大了。身爲一個清淨的法身,成就禅定、神通、智慧,內「心」如此「解脫」自在的一個法身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這個地方,前面的四無量心講到佛陀利他的功德,這個地方講佛陀自身的解脫功德。
子叁、無诤
能滅諸有情,一切惑無余, 害煩惱有染,常哀愍歸禮。
這個講「無诤」叁昧,這個「诤」就是煩惱。佛陀的「無诤叁昧」是怎麼修呢?這當中有二個差別狀況:第一個,這個衆生對佛陀已經具足了清淨的信心,這個時候佛陀就能夠直接以佛法來開導他,來「滅」除「有情」衆生內心的煩惱,使令它沒有剩「余」,就是你對佛陀已經生起歸依的心情,這第一個,佛陀直接讓你成就「無诤」。第二個,「害煩惱有染,常哀愍歸禮」。有些衆生對佛陀生起「煩惱」,或者瞋心、或者愛著,佛陀也以「哀愍」心,使令他把心中的煩惱消滅,而成就「無诤」。像央掘摩羅,央掘摩羅是拿刀子要殺佛陀,佛陀能夠在這樣的一種將要被殺的情況下來開導他,使令他放下外在的刀子,使令他放下內心的瞋心,而成就聖道。佛陀的無诤叁昧,就是這樣子。小乘的無诤,他只是被動的──我的身口意不讓你起煩惱;大乘的這個無诤叁昧,是要以方便力,讓你心中的煩惱消滅,這個地方有所不同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叁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