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四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一六頁,「子四、願智」。這一段是無著菩薩,他以恭敬贊歎的心情,講出了十六個偈頌,來贊禮佛陀法身的功德,現在我們看第「四」個偈頌:
子四、願智
第六四卷
這個「願智」,他的智慧是一種假觀的智慧,我們常說遍計本空、依他如幻,這個地方的智慧是觀察依他起性的智慧。
無功用無著,無礙常寂定, 于一切問難,能解釋歸禮。
佛陀觀察一切差別因緣的智慧,有五種的功德。第一個「無功用」:佛陀的內心,他不須要假藉作意,就能夠任運的了知,生起種種的差別智慧,他的生起是任運的。第二個「無著」:我們凡夫有時候有特殊的因緣有一點禅定、有一點神通,我們看到過去的事情,你看他有什麼因緣,有時候會産生貪著,反而構成障礙;佛陀他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事情,他心中是無所著的。第叁是「無礙」:佛陀對于整個因緣法,是通達無所障礙的。第四個「常寂定」:佛陀的內心經常的處在寂靜的禅定當中,沒有出定跟入定的差別。第五個「于一切問難能解釋」:對于衆生跟二乘人種種的問題,佛陀都能夠善巧的加以解釋,使令他明白。這個叫做「願智」。在大乘佛法當中,古代禅師講一句話:「根本智易開,後得智難明。」你觀察諸法的總相,觀察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這個從大乘的角度是比較容易的;但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,這個應對進退,這個假觀是不容易的。那你得要廣學聖賢之道,這個願智是要累積很多很多的經驗的。
子五、四無礙解
這個「四無礙解」,是指佛陀教化衆生的善巧方便,前面講到解脫、勝處、遍處,這都是佛陀內心的解脫功德;這個地方,說佛陀以大悲心教化衆生,他必須要假藉「四」種的智慧:所謂的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詞無礙跟樂說無礙,四種無礙的智慧。
于所依能依,所說言及智, 能說無礙慧,常善說歸禮。
這四種智慧,在本論當中分成二段:一個是所說的,一個是能說的。我們先看所說的,所說的是法跟義:「于所依能依,所說」,什麼叫「所說」呢?就是「所依」的法,這個法指的就是法門的施設,比如佛陀講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《華嚴經》,這麼多的文句,都是法門的施設,叫「所依」。佛陀是依止什麼樣的義理來開導呢?這叫「能依」,「能依」就是義趣,大乘佛法的義趣當然都是一真法界、諸法實相,依止一真法界的道理,根據衆生的偏好,施設很多法門,這個「能依」是指義理。這個法跟,義叫「所說」,佛陀所宣說的。能宣說的叫什麼呢?「言及智,能說」,佛陀要假藉言詞,佛陀要通達一切衆生的言詞,而且要具足種種的智慧,這個樂說「無礙」就是一種智「慧」。具足這四種無礙的智慧,「常」爲衆生演「說」佛法,開導衆生的智慧,這種清淨的法身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這個「四無礙解」,在弘揚佛法、開人智慧,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我們常說:「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」,真實相是沒有所謂的法門可言,但是沒有這個方便法門,我們沒有一個能夠悟入真實相。你看我們漢傳佛教,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人羨慕西藏佛教,但是你看西藏佛教的祖師,他們在注解經論的時候,跟我們漢傳佛教是有不同的。你看我們華嚴宗的清涼國師、天臺智者大師智者大師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那個分科判教──五時八教,他把經典分成叁類:第一個華嚴時,講頓教法門;《阿含》《方等》《般若》,講漸教法門;到了《法華》《涅槃》,攝漸歸頓,分成叁種。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,佛陀這整個經論當中,同樣的一個道理,佛陀在诠釋的時候,有時候是全盤講出來、有時候是含蓄的講一部分,到最後再慢慢的講出來,你就知道佛陀一代時教他施設的方便。比如我們講戒律也可以,你看南山律,我們漢傳佛教的戒律傳承南山律宗。古時候的南傳佛教,他講戒律,他沒有講到戒體的觀念;我看藏傳佛教,也沒有講到法、體、行、相的觀念。就是說,我們今天研究了二百五十條戒、叁百四十八條戒,你說這麼多戒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?道一句!防非止惡。所有製戒的目的,就是培養你的內心能夠産生一種自覺的功能、自我覺悟的功能,從錯誤中得到反省,從錯誤中來提升自己,這就是戒體──防非止惡,于諸過
境,能憶、能持、能防。這種觀念只有祖師講得出來,這個施設方便是不容易的,他有這種智慧,把這個法門當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抓出來。所以這個地方的四無礙解是很重要的,你一定要知道施設方便,怎麼樣引導衆生從顛倒當中,慢慢慢慢的轉變,這個都是需要方便的。
子六、六神通
爲彼諸有情,故現知言行, 往來及出離,善教者歸禮。
這個衆生的根機也各式各樣:有些人他是法行人,你講道理、施設法門,他就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;有些人是屬于信行人,你講道理是沒有用的,你要顯顯神通,來調伏他的憍慢,特別是外道種姓的衆生,那你得要先顯顯神通的,所以佛陀的法身有時候會顯神通。「爲彼諸有情」,這個地方很重要,佛陀顯神通,絕對不是爲了炫耀自己的能力,佛陀顯神通只有一個目的──「爲彼諸有情」,爲了教化有情的因緣,如果沒有這種因緣,佛陀是不會顯神通的。爲了教化有情的因緣,所以佛陀「故現」,這個「現」指的是神足通,神足通能夠作種種的變現、能夠種種的往來飛行,這叫做「現」。「知言」,這個「知言」叫做天耳通,佛陀能夠聽到很多很多衆生的音聲,而且知道這個音聲的內容在講什麼。這個鬼神有神通,他聽到這個聲音,他也不一定知道這個聲音是什麼意思。所以這個天耳通,佛陀的天耳通叫做「知言」。「行」,這個「行」叫做他心通,佛陀的法身,他那個明了的心性,知道衆生心中種種的活動,他有什麼樣的想法、他有什麼樣的希望,這叫做「行」。「往」,這個「往」就是過去,佛陀有宿命通,能夠知道過去這個衆生,他做過什麼事情,你從什麼地方來?佛陀知道你從什麼地方來。「來」,這個「來」是未來,你將往哪裏而去?佛陀也能夠從你現在的身心世界,作出一些預言。「出離」,這個「出離」是漏盡通,佛陀能夠知道衆生的煩惱,他斷盡了沒有,漏盡通。「善教者歸禮」,具足六種神通,善于教化衆生的法身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
子七、諸相隨好
這個地方是講到佛的法身,在有因緣的時候,會現出叁十二相、八十隨行好。
諸衆生見尊,皆審知善士, 暫見便深信,開導者歸禮。
佛陀要住持正法、續佛慧命,除了施設法門、顯神通以外,要具足相好莊嚴是很重要的,因爲你要讓「衆生」啓發歡喜心,由歡喜心才産生信心,所以「諸衆生見尊」,一切有情「衆生見」到世「尊」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「皆審知善士」,都能夠如實的了知,不管他是佛弟子、不管他是外道,都知道這個人是一個有功德之人、這是一個有資糧的人,任何人看到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都能夠「暫見便深信」,打從內心的歡喜,打從內心的生起清淨的信心,來接受佛陀的「開導」,乃至于信受奉行。具足這種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法身,我也至誠的「歸禮」。
古時候的禅師,開悟以後有二類:有一類的禅師開悟以後,他外表看起來不能夠讓他起歡喜心,祖師就說:你不要出去弘法,在裏面好好修行就好了。有一類的禅師是有資糧力,他福報夠、具足莊嚴,他才去外面弘揚甘露法門。所以這個相好,在度化衆生是很重要的。有人會說:我們應該是依法不依人,弘揚佛法靠的是智慧善巧。但是我必須告訴大家一個真相:依法不依人,那是修行上路的人才有這種觀念;一般的居士是依人不依法,他是看到你歡喜,然後他就順便的聽你說法,是這樣子的,事實上是這樣子的。他看到你不歡喜的話,他後面就不想聽下去了。我想我們都是僧衆,住持正法、續佛慧命,是我們的本分,當然每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規劃有所不同,但是如果你今生的規劃,是有志于弘揚佛法、開人智慧,你覺得這件事很重要,把衆生心中的覺悟開導出來,點起衆生心中的光明,是你一定要做的事情。我建議你:你現在在做資糧的時候,你發願一下:把你今生拜佛、持戒的功德,回向讓你的相好莊嚴。诶,這個很重要,你以後就知道,就是說你攝受衆生,他第一個看到你,是看到你的外表,然後接下來聽你說法。所以你看,佛陀尚且不能免,佛陀講的法,那都是要違背衆生的心情,因爲你講的道理都是要讓他「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改要他改」,他憑什麼相信你呢?他剛開始要對你起歡喜心。所以說弘揚佛法,除了我們講四無礙解、六種神通、慈悲喜舍以外,你應該要發個願,成就讓衆生歡喜的相好。第「八、四」種「清淨」,
示一切相清淨:
子八、四清淨
攝受住持舍,現化及變易, 等持智自在,隨證得歸禮。
這個地方講示一切相清淨,哪四種相呢?第一個,身相清淨,這個身相清淨,講「攝受住持舍」,就是說佛陀的生命,他能夠自在的「攝受」,不管是「住持」、不管是棄「舍」,他隨時可以自己自在的決定。第二個,「現化及變易」,這個地方是講所緣的國土清淨,前面講色身清淨。佛陀的國土也可以作種種的「現化」,這個「現化」是本來沒有而使令它現出來;這個「變易」是說本來已經有了,使令它變化,它是一棵樹,把這棵樹變成房子,叫「變易」:這個是所緣清淨。第叁個「等持」,這個「等持」指的是心,在禅定當中,佛陀的心可以隨心自在的使令這個禅定入住出,得自在,等持清淨。第四個「智自在」清淨,這個「智自在」是講佛陀的內心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門,能夠總攝一切法門得自在。能夠成就示一切相清淨功德的這個法身,我也至誠的「歸禮」。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