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示一切相清淨是幹什麼?我們說明一下。前面我們講諸相隨好,當然所謂的好、所謂的相好莊嚴,其實每一個衆生的認定是不同的;所以這個地方,你的相好莊嚴,你要慢慢的進步到示一切相清淨。這個示一切相清淨,在菩薩道叫做同事攝,你跟他要能夠同事攝。比如說佛陀講《阿彌陀經》,人道衆生見到他,是現出丈六的莊嚴比丘相;鬼道的衆生看到他,是現出鬼王的相貌;蟒蛇看到他,是現出蛇王莊嚴的相貌。佛陀身心世界種種的變現,所依靠的就是示一切相清淨,就是說你的莊嚴相要能夠自動調整,是有變化的,這個叫做示一切相清淨。
子九、十力
方便歸依淨,及大乘出離, 于此诳衆生,摧魔者歸禮。
這個地方的「十力」,是約著佛陀有破邪顯正的這十種力量。我們講度化衆生,有時候他也不是一張白紙,他這張白紙已經被畫得亂七八糟,你怎麼從他的畫紙當中,因勢利導,把這個畫錯的圖導正過來?度化衆生,這個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是最好度化,他已經相信外道、相信二乘的時候,你要他發菩提心就很困難了;但是困難歸困難,佛陀有「十力」可以導正他。這個地方,「于此诳衆生,摧魔者歸禮」,魔王跟外道以四個法門來欺诳衆生,佛陀以十力來破除,這個十力有四種。第一個「方便」力:這個「方便」就是生起一切法的因緣。天魔外道,他們施設種種錯誤的因緣,來引導衆生,說你持牛戒、持狗戒可以生天;你供養這尊佛,也可以生天:這個都是錯誤的方便。佛陀開導正確的方便,說明正因緣的「方便」,就是以正方便來破除邪方便,這叫「方便」力。第二個「歸依」:天魔外道,他要衆生歸依天神,你只要歸依天神就好了,你造了什麼罪業都無所謂的,這其他的事情,天神會幫你趨吉避凶,這種叫做邪惡的歸依。佛陀要我們歸依心中的善業、歸依心中的正法。有一次在美國,有一個美國的年輕人問法王說:法王啊!你相信上帝的存在嗎?法王說:我相信我心中的業力。他很善巧的回答這個問題,就是講歸依。我們應該要歸依心中的正法、歸依心中的業力,不要向外去歸依。「淨」:這種清淨的力量,就是說世間人在整個五欲當中的果報,得到了很多的障礙,開始修習禅定,追求出離。那魔王就說:這個禅定的叁昧樂就是涅槃、就是究竟的清淨解脫。佛陀開導衆生說:這個禅定還是有爲之法,你應該在禅定當中修習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才能夠成就解脫。所以佛陀用清淨力,來提升衆生的禅定。「大乘出離」:衆生成就出離心以後,魔王、外道、惡知識就會去誤導衆生說:你啊,根本不是修習大乘佛法的材料,你何必這麼辛苦修習六波羅蜜呢?這是沒有意義的。這個時候,佛陀以大乘菩提心的出離法,來導正衆生的這種顛倒,成就「大乘出離」。「于此诳衆生,摧魔者歸禮」:魔王、外道以四種法來诳妄衆生,佛陀的法身以十種的方便力加以摧伏,這樣值得我們「歸禮」。這個「十力」,主要是約著破邪顯正來說的,就是衆生內心已經有邪見了,佛陀轉變他的邪見。
子十、四無畏
能說智及斷,出離能障礙, 自他利非余,外道伏歸禮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佛陀的內心,有堅定的信心,無所畏懼。我們看佛陀對四件事情,充滿了自信。「能說智」:
佛陀可以在大衆當中宣說「我得一切智」,而心中無所怖畏,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。「能說斷」:佛陀可以在大衆宣布:我已經斷盡一切的煩惱,沒有剩余了,也能夠無所怖畏。這二個是成就自利的功德,能說智、能說斷。第叁個「能說出離」,這個是約利他。佛陀可以在大衆當中宣說一切離苦得樂的法門:布施能夠離開了貧窮的痛苦、持戒遠離卑賤果報的痛苦,開演種種出離痛苦的法門。第四個「能說能障礙」:這個是宣說障道法門。這個障道法門有時候我們會忽略,就是說,你雖然修行一個正道法門,但是這個功德一直沒有出現,就是這個衆生有障礙。好象說你生病吃藥,但是你沒有禁口,吃了一些跟藥相抵觸的東西,這個藥效就表現不出來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:比如說我今天很努力的拜佛持戒,但是好象這個解脫的出離心,一直沒辦法生起,那就是有貪愛,貪愛的煩惱是障道,障礙出離。你說我整天發大乘的心,但是我這個菩提心一直不能成就,那是有瞋恚,瞋恚是障礙大悲。所以佛陀能夠善說這個障道法門。「自他利非余,外道伏歸禮」:成就這個自利利他的功德,不是其余外道所能夠製伏的,這一個清淨法身的四無所畏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我們弘揚佛法的時候,除了身相莊嚴、善巧方便、破邪顯正,你內心的一個真實功德是很重要的,因爲你要有功德,你才有自信。比如說:你說「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令諸衆生畢竟大樂。」你對這個法,如果你心中還有疑惑,你講出這句話的時候,有所畏懼;如果你深信不疑,這句話是真理,你真實的歸依這個法,你講出這句話的時候是無所畏懼的。所以佛陀他的內心,他在整個自利利他的時候,他有真實的功德,所以他具足真實的信心,無所畏懼。
子十一、不護念住
這個「不護」指的是叁不護,「念住」指的是叁念住。(「處衆能伏說,迷離」這個「迷」字打錯了,應該是「遠」離。)
處衆能伏說,遠離二雜染, 無護無忘失,攝禦衆歸禮。
這是講到佛陀調禦衆生的方法。佛陀是怎麼樣來統理大衆呢?統理大衆一切無礙,這當中有二個方法:第一個,佛陀成就叁不護,就是「處衆能伏說」,佛陀處在大衆當中,能夠降伏衆生種種的譏嫌,這個「說」就是譏嫌。爲什麼呢?因爲佛陀成就叁不護的功德,也就是說佛陀的身口意自然跟清淨的聖道相應,不必刻意的掩飾。我們有時候身業、口業要稍微掩飾一下,否則會有譏嫌。這個如理如法的身口意叁業,這是第一個叁不護。第二個,「遠離二雜染」,佛陀在大衆宣說佛法的時候,有人生起贊歎的心,佛陀不生愛著;有人生起毀謗之心,佛陀不生瞋恚;有人不贊歎、也不毀謗,佛陀不生舍離:佛陀能夠遠離這個愛、瞋二種的雜染,成就叁不「護」,成就「無忘失」的功德,以此來調禦衆生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前面是偏重在說法,這個地方是講統理大衆。這個當然也是告訴我們一個方法,當然每一個人在菩薩道的規劃各式各樣,有些人他立志做個法師、有些人立志做個方丈(哈哈)。如果你立志要做一個方丈和尚,從這個地方來看,有二種功德要成就:第一個,你的身口意要如法,你的身業、口業、意業要如理如法,你這個身教勝于言教;第二個,你的心要平等,你不能夠有太嚴重的愛憎取舍,不可以,你太嚴重的愛憎取舍,你很難做大家的導師,平等心是成就大衆導師的一個根本條件。這個地方講到你如何來統理大衆,一個是平等的心,一個是如法的善業。
子十二、拔除習氣
遍一切行住,無非圓智事, 一切時遍知,實義者歸禮。
這個地方講一些等流「習氣」,這個「習氣」就是一個習慣性的動作,他不一定是有煩惱。我們一個人,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活在習氣當中──你早上起床,你往哪邊走,去拿牙膏、拿毛巾都是固定的,當然這個還不算是什麼習氣;就是有些東西的習氣,是會失威儀的,但是你自己不知道,而且它根本不是跟煩惱相應的,這叫「習氣」,這種習氣連阿羅漢都不能斷;但是佛陀在生命當中那個法身,已經沒有這種習氣了。「遍一切行住」,佛陀普「遍」在「一切」的「行住」坐臥四威儀當中,他的威儀完全是「圓」滿的「智」慧所引導的,佛陀從來沒有跟著感覺走的,沒有。「一切時遍知」,內心正念正知,這種通達諸法「實」相的佛陀,所表現出這種如理如法的身口意叁業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,佛陀沒有失威儀的情況。
子十叁、無忘失法
諸有情利樂,所作不過時,
所作常無虛,無忘失歸禮。
這個「忘失」的意思,就是佛陀度化衆生,他知道時節因緣,絕對不會錯過機會的。「諸有情利樂,所作不過時。」在「有情利」益安「樂」的事情當中,佛陀的法身絕對「不」會錯「過」適當的「時」機。這個度化衆生的時機,一生當中,其實機會不多,出現的機會不多,這個機會你一失掉了,那就比較麻煩,要等到下一次再出現就困難;但是只要你得度的因緣一出現的時候,佛陀隨時會出現。爲什麼呢?「所作常無虛」,所以佛陀只要一采取行動,他這個利益衆生安樂的事情,絕對不會徒勞無功的,一個如實會掌握時機的一個法身的功德,我至誠的「歸禮」。
這個度化衆生跟教化衆生是不一樣,度化衆生要等待時節因緣,教化衆生不一定要等待時節因緣。教化者,潛移默化。我們講:我沒有想要改變你,但是我要影響你,這個潛移默化叫教化。但是度化的話,要等待時機。你看《雜阿含經》上說:佛陀有一次領著弟子們,到了曠野當中,有一個大富長者賺了很多錢,他在曠野當中蓋一棟很漂亮的房子,佛陀過去跟他打招呼說:唉呀,你在幹什麼?他說我現在建造一棟很漂亮的房子,我冬天的時候,我住在這個房子的前面,享受陽光的溫暖;到夏天的時候,我住在房子的後面,享受這個蔭涼。佛陀贊歎他說:你有這樣的一個果報,你過去是從善良的因緣而來,但是我希望你能夠往善的因緣而去。就講這句話而已,也沒有講太多話,就走了。走了以後,這個大富長者晚上的時候,他住進房子的第一天,晚上就死掉了;但是佛陀也沒有開示出世菩提心的法門。爲什麼呢?得度因緣沒有成熟,先結一個善緣。所以禅師在開示的時候說:對方如果善根具足,你應該廣開甘露法門;如果善根不具足,合掌令歡喜。這個很重要。所以我們現在在度化衆生的時候,你掌握時節因緣是很重要的,就是說我們經常說「我要去度化衆生」,度化的結果呢?二個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四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