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五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一九頁,「庚八、甚深」。
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,在修學佛法的過程,每一個人是不同的,比如說有些人偏重布施、有些人偏重持戒、有些人偏重念佛拜佛,每一個人修行的偏重,是八萬四千法門各各不同;但是我們心中的目標卻是一致的,那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透過修學佛法,而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。在整個十法界當中,只有佛法界才是真實的離苦得樂,所以從一個菩薩的角度來說,只有佛法界才是我們真實的歸依處。但是到底什麼是佛法界的真實相呢?從本論的角度來說,就是清淨法身,他可以圓滿的攝受佛陀一切的功德。所以當我們在修學菩薩法門的時候,開始從凡夫這種障礙的業報身,要轉成清淨法身的時候,我們對清淨法身的了解就非常重要。因爲你一定是先了解我們所歸依的清淨法身,他的真實相是什麼,你才能夠生起堅定的信願;有了堅定的信願,才能夠生起如法的修學,乃至于能夠圓滿的證入。所以從一個資糧位的菩薩,我們透過經論的學習,我們知道什麼是清淨法身,能夠去確定我們的真實發心,這樣的修學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。本論無著菩薩用十科──十門分別,來說明這個清淨法身的相貌,現在我們看第八科的「甚深」,我們看「征」問的地方:
庚八、甚深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釋)
辛一、征
複次,諸佛法身甚深,最甚深。 此甚深相雲何可見?
第六五卷 「諸佛法身」的功德,他在一切「甚深」當中是「最」爲「甚深」的。我們說阿羅漢跟辟支佛,他們的戒定慧也有很多甚深的功德;但是清淨法身,在這幺多叁乘的甚深功德當中,他卻是最爲甚深而不共的。這種不共的「甚深相」,到底應該怎幺了知呢?這個「最甚深相」我們說明一下。一般我們成就的功德,都是屬于一種對立的角度來成就的。譬如說:當我們安住空,我們就會忘失有;當我們執著有,就會失掉空:有空有的對立、自他的對立、染淨的對立;這樣的甚深相,跟清淨法身就不同了,清淨法身的最甚深,他的重點在于不二法門:空有不二、自他不二、染淨不二,這個就是本論所要說的最甚深的相貌。什幺叫最「甚深相」呢?我們看「辛二」的解「釋」:
辛二、釋(分二:壬一以頌別顯;壬二長行結列) 壬一、以頌別顯(分十二:癸一生住業住甚深;癸二安立數 業甚深;癸叁現等覺甚深;癸四離欲甚深; 癸五斷蘊甚深;癸六成熟甚深;癸七顯現甚 深;癸八示現等覺涅槃甚深;癸九住甚深; 癸十顯示自體甚深;癸十一斷煩惱甚深; 癸十二不可思議甚深) 癸一、生住業住甚深
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段先用偈「頌」來個「別」開「顯」,第二段「長行結列」。我們看偈「頌」的地方,這當中有十二個偈頌,我們先看第一個偈頌,「生住業住甚深」:
此中有多頌: 佛無生爲生,亦無住爲住, 諸事無功用,第四食爲食。
第一個偈頌,講到了四種甚深相──生、住、業、住。我們先看第一個,「佛無生爲生」,這個是講佛陀的生相。「佛」陀是以「無生」的理體,來當做整個生命的根源;我們凡夫的生命體,是以自我來當做根本。也就是說,我們由前生的自我創造了業力,這個時候産生了今生的自我;我們再用今生的自我創造業力,而産生來生的自我:所以我們整個凡夫的生命,是很多很多的自我把他連接起來,雖然前後變化,可是卻是相續不斷,所以我們凡夫的生命現象,是以自我來當根本的。但是佛陀是以二空真如,來當做生命的根本,這件事情是非常甚深不可思議的,這個是第一段。我們看第二個,「亦無住爲住」,這個地方講到住相。當我們受生了以後,我們內心就必需有一個相續安住的處所,佛陀是以無住涅槃來當做住處,佛陀一念的明了心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以中道的實相爲住,這樣子的住處也是甚深的。第叁個我們講業甚深,「諸事無功用」。佛陀在一期的生命當中,他會造很多身口意的叁業,主要的包括神通跟說法二種的業力,佛陀在造神通跟說法的時候,都是任運生起的,就好象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都是一種自然的感通,他心中沒有任何起心動念的作意。就是這個月亮怎幺出現呢?它就這樣出現了,這個水一出現、水一具足,這個月亮的影子就出現了;這個水幹了以後,月亮就消失了: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,這個就是佛陀他造業的相貌,他完全是一種無心的感通,這件
事情也非常甚深。第四個住甚深,「第四食爲食」。佛陀在一期的生命當中,他所依止的飲食也是甚深的。在經論當中講到飲食有四種:第一個是不清淨的依止住食,就是我們欲界的衆生,要仰仗雜穢的段食來維持我們的色身,這是不清淨的飲食。第二個是淨不淨依止住食,這個是講到色界、無色界的天人,他們以禅定的叁昧樂來維持色身。這種叁昧樂,它相對于欲界的段食已經是清淨,但是心還是有所貪著,所以它也是不清淨,所以淨不淨依止住食。第叁個是一向清淨依止住食,這個地方講二乘的聖人,他能夠以涅槃的寂靜樂來安住自己的色身,是清淨的依止住食。第四個是講佛陀的唯示現依止住食,佛陀他早上也是拿缽去托缽,乃至于示現吃飯,但是佛陀的色身,是完全不需要飲食的,他主要是要讓衆生種福田才托缽的。因爲佛陀的色身在經典上說,他是「無極之身,微妙之體」,他不需要任何的叁昧樂、涅槃樂,乃至于這種雜穢的飲食來維持他的色身,他的飲食,任何因緣都不需要。所以這個事情也不可思議。
第一個甚深,在我們修行當中,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第叁個「諸事無功用」。在整個大乘的法門當中,念佛法門是非常特別的。很多法門,都必須要透過止觀的觀照、作意,才能夠産生一定的效果;但是念佛這種感應道交的法門,它的重點在于一種無心的感通。你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有一個居士跟印光大師說:他從今天開始七天不吃飯,我一定要真實的見佛,我才開始要吃飯。印光大師說:你這種有所得的心來念佛,已經跟佛不相應了,而且你這樣子很可能會著魔的。所以印光大師說:念佛法門的
重點在于至誠懇切,而至誠懇切的重點在于一念不生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,就是說念佛也好、持咒也好,我們只要是修習這種本尊相應的法門,你的內心都是要屬于「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的,完全是一種無心的感通,因爲你所要感應的佛陀,他內心的造業力是「諸事無功用」的,所以你要隨順這樣的心態,這個地方要注意的。
癸二、安立數業甚深
這個地方有叁段的甚深:第一個「安立」,第二個「數」,第叁個「業」。我們看論文:
無異亦無量,無數量一業, 不堅業堅業,諸佛具叁身。
首先我們看安立甚深,這個「無異」,就是說在這幺多的法界諸佛當中,他們所依止的體性──這個二空真如是沒有差別的;沒有差別當中,又産生無量差別,「亦無量」,就是諸佛因爲過去本願的不同,而創造不同的名號,有不同的國土、不同的作用。也就是說,無量諸佛都是依止同一個清淨法身;但是因爲他心中所發的願不同,就變現了不同的變化身出來:叁世諸佛這樣的來成就他的作用,的確是甚深。「無數量一業」,這個是講數量的甚深。叁世諸佛他們的因緣雖然不同,産生了本師釋迦牟尼佛、藥師佛;但是他們所造的業,卻是完全一致的。這個完全一致的意思,就是說諸佛造業他的體性是相通的,沒有這種──這是你造的業、這是我造的業,沒有這種自他的
所造的業;所造的業,就是所造的業。這個地方,在後面的論文會說到「譬如大海」,你說很多的江河流到大海,但是卻同一個法味;諸佛造業亦複如是,在「無數量」的佛當中,每一個人造的業都是互相融通的。第叁個業甚深,「不堅業堅業,諸佛具叁身」。佛陀他的業,有堅固跟不堅固的差別,比如說佛陀的變化身,是不堅固的,他八相成道要示現死亡;但是佛陀法性身跟受用身的生命是無止盡的,所以叫「堅業」。既然能夠在同一尊佛當中,具足了「堅業、不堅業」這樣的一個情況,這也是甚深的。 差別,就是釋迦牟尼佛造的業,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
這個地方,「無數量一業」值得我們注意。「無數量一業」,在《彌陀要解》當中,有人問蕅益大師說:你一直叫人家念阿彌陀佛,這個有違背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。他說:我們歸依佛的時候,是歸依十方諸佛,我們不能夠只是偏心的歸依阿彌陀佛,這樣是不對的。有人就問蕅益大師:我們應該遍念十方諸佛,能夠跟十方諸佛結緣,來成就十方諸佛的加持,這樣才合乎整個菩薩道的本質。蕅益大師說:你這樣講就錯了!你念一佛就代表念十方諸佛,你得到一佛的加持,就代表十方諸佛的加持,是沒有差別的。就是說,你今天遇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爲你做了一件事情;你遇到其他的諸佛,他也是爲你做這件事情,不可能有差別。我們如果遇到菩薩,遇到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王菩薩,可能他對你所施設的加持是有差異的,菩薩是有差異;但是你只要遇到其中一尊佛,他對你所做的事情,就代表了十方諸佛對你所做的事情是沒有差
別的。所以我們對于佛陀的了解,要知道他的相貌是「一爲無量,無量爲一」的,他沒有個體的差異,你見到了阿彌陀佛,就代表見到了十方諸佛,是沒有差別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他的道理就是「無數量一業」,在無數量的諸佛,他們造了種種的業,但是業業之間是相通的,這個地方也是甚深的。
癸叁、現等覺甚深
佛陀在一期的生命當中,他的變化身示現成佛,這整個過程也是甚深。
現等覺非有,一切覺非無,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