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五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一一念無量,有非有所顯。

  

  佛陀在一期的生命當中,他二千五百多年前,示現在印度受生,叫「現等覺」;但是我們從相貌來觀察,二千五百年那個佛陀、那個釋迦牟尼佛,他的體性是不存在的。就是說是誰在成佛?沒有成佛的那個人、沒有那個真實的人存在,「現等覺非有」,因爲他的體性是二空真如。雖然體性是畢竟空,「一切覺非無,一一念無量」,在因緣上來說,卻真實的有一個「一切覺」的佛陀,顯現他的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、入涅槃這樣的一個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這個是「非無」的。因此在無量的世界,每一個剎那的心念當中,就有無量諸佛在示現成佛,在每一個心念當中,有無量的佛示現成就八相成道,所以這個因緣是存在的。所以,在佛陀的這一期生命當中,我們同時看到了「

  

  有」跟「非有」,這二種相貌同時的顯現在一尊佛的身上,這件事情也是甚深。所以我們看到佛陀:诶,在印度出生。我們怎幺理解佛陀的受生呢?就好象說水中的月亮,剛剛下了一場雨,在晚上我們在水當中,看到月亮的出現;等到太陽出來了,把這個水曬幹了,月亮又消失了。你說這個月亮是怎幺回事呢?「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」,這個就是佛陀示現成佛的時候,他的來跟去的確是甚深的。

  

  癸四、離欲甚深

  

  非染非離染,由欲得出離, 了知欲無欲,悟入欲法性。

  

  這個是講到佛陀他在成佛的過程當中,他斷除欲望的方法,是善巧甚深的。「非染非離染」,佛陀的內心是「非染」的,佛陀所有的欲望都斷除了,所以從作用來說,佛陀跟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接觸,佛陀沒有貪欲之心;但是「非離染」,佛陀真實欲望的體性,是沒有斷除的。爲什幺呢?「由欲得出離」,也就是說,所有的菩薩都是觀察欲的清淨體性而成就出離的,也就是說他不是斷除欲的體性,是觀察到欲的清淨體性而成就出離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,菩薩在過程的時候,應該了知欲非欲,而悟入欲法性;我們應該了知這個貪欲的作用,它的本性是清淨空寂的,悟入貪欲真實的平等法性。這個地方,等于說出了菩薩斷欲的方法。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這個斷惡是我們要做的第一個功課,就是你沒有修善度衆生之前,你開始要先學習怎幺斷除心中的欲望;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,就是

  

  說你斷除欲望的方法,會影響到你未來的結果,你的過程會影響到你的結果。在斷除欲望的時候,我們應該要先了解到煩惱即菩提的一個概念,就是說煩惱的體性就是菩提的體性,這二個是沒有差別的。如果我們剛開始的概念,是煩惱跟菩提是對立的,你用這種生滅的角度來斷煩惱,你就會采取比較偏激的手段,就把這個煩惱的作用,乃至這個煩惱的體性、這個明了的功能全部消滅了,最後的結果就進入到灰身泯智;這個時候你會發覺你要發菩提心有困難,因爲菩提心的體性也被你破壞,錯損菩提了。所以你在斷煩惱的時候,你要知道轉識成智,我們是轉它顛倒的作用,而成清淨的妙用,這個轉是很重要的,轉煩惱成菩提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「了知欲無欲,悟入欲法性。」這個地方,是說明叁世諸佛在成就斷欲的時候,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。不過這個地方的「欲」是說,你要采取斷惡的方便之前,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,我們講這個所知依,整個生命的根源是來自于現前一念心性,它的體性是清淨的。貪欲是一念心性一時的顛倒而産生的作用,所以我們今天所要對治的是那個顛倒、那個遍計執,不是要斷那個依他起的明了心性。我們在斷惡的時候,這個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,否則你雖然達到了斷惡的效果,但是也可能錯損到你未來法身的菩提,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,「離欲甚深」。

  

  癸五、斷蘊甚深

  

  前面是講到因地的修行他的方法甚深,這個地方是講他的結果,他所成就的果地的功德也甚深。

  

  諸佛過諸蘊,安住諸蘊中, 與彼非一異,不舍而善寂。

  

  這個生命體主要就是五蘊,「諸蘊」就是這個身心世界。「諸佛」的法身,是超越整個五蘊的。我們凡夫,以這個五蘊爲自我,所以受到這個五蘊的限製,比如說:你今天的生命體是現出男人的五蘊,那你修行的方法就不同;你今天變成一個女人,你的修行方法也不同。爲什幺你前生是男人的時候修行跟今生是女人的時候修行,産生這幺大的差異呢?因爲我們的確受到我們果報的影響,你有這個果報體,你就會産生不同的想法、不同的感受。所以凡夫是受這個業力所創造的這個五蘊的果報體,來左右我們生命的作用。但是「佛」陀的清淨法身,他變現出一個五蘊,這個五蘊是不能障礙他的,超越五蘊;但是他又依止大悲心,「安住」在五「蘊」當「中」,依止這個果報體來建立佛法、廣度衆生。諸佛一方面超越五蘊,一方面「安住」五「蘊」,所以說佛陀的法身跟「彼」五蘊的果報是「非一非異」的,這件事情是甚深的。簡單的說,佛陀的法身是「不舍」五蘊而成就「善寂」的涅槃。在小乘的教法當中,要成就涅槃,是不容許有五蘊的作用,這二個是對立的;從大乘的角度,是認爲涅槃跟五蘊這二個可以同時存在,這二個是不障礙的。所以「諸佛」能夠「過諸蘊」,又「安住」五「蘊」中,這個的確也是甚深。當然這個果報的甚深,是來自于他因地斷欲的時候,他了解不二法門;重點不在斷五蘊,重點在斷除內心的顛倒,在破遍計執,不能夠破依他起。

  

  癸六、成熟甚深

  

  諸佛事相雜,猶如大海水, 我已現當作,他利無是思。

  

  前面是講到佛陀因地的修學、果地的相貌,因果甚深;這裏是偏重在自己的修行。這個地方的「成熟甚深」,是講佛陀度化衆生、成熟衆生的善根,他做這件事情是甚深的。「諸佛事相雜,猶如大海水」,叁世「諸佛」在利益衆生的時候,他們彼此間所造的業,是互相融通、互相資助的。比如說:像這個「大海水」,「大海本」來沒有水,是很多的江河流到的大海,混合以後,就産生了同一個水的味道,很多的魚蝦共同的受用這幺多的海水。你說東邊的海水跟西邊的海水,波浪不同,但是法味一樣。所以佛陀在度化衆生的時候,「我已現當作,他利無是思。」佛陀沒有說以一個個體的自我,來說明這件事情我已經做了、這件事情我現在做、這件事情我當來要做,來做利他的事情,佛陀是沒有這樣的思惟的。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我們沒有安住在二空真如,所以我們會産生一個自我的執取,所以說你造的業跟我造的業就不同,這個業各有各的歸屬──你造的業你承當、我造的業我承當的;但是佛陀在造業的時候,他們這個業是相通的,因爲他依止同一個法身,所以他造的業,沒有說這個業是誰負責、誰負責,沒有這回事情,他們是共同的來完成度衆生的事業。

  

  癸七、顯現甚深

  

  衆生罪不現,如月于破器, 遍滿諸世間,由法光如日。

  

  這個地方講佛陀他有時候顯現、有時候不顯現,這當中的理由也是甚深。「衆生罪不現」,當我們衆生有煩惱障跟業障的時候,我們就看不到佛陀的存在了,雖然法身遍一切處,但是我們卻見不到佛陀的示現。這種情況就好象「如月于破器」,雖然天上的月亮是如此的皎潔光明,但是我們所擁有的器是有破洞的器,這個水都流光了,所以月亮就不能顯現了;假設我們的這個器是完整的器,這個月亮就自然顯現。所以我們見不到佛陀,是因爲我們內心有遮障,煩惱跟罪業的遮障。換句話說,佛陀的法身是「遍滿諸世間」的,「由法光如日」,就好象天上的日光,普遍的照耀世界一樣。我們看有些人在念佛的時候,念觀世音菩薩,有很多的感應;但是有些人,也沒什幺特別的感應:這個跟佛陀是沒有關系。因爲,我們前面說過,佛陀在産生一種業、産生一種造作功能的時候,是諸事無功用,佛陀的心他不起心動念,不起心動念就是說,他沒有鎖定目標的、他沒有偏私的,誰可以跟他産生感應的力量,那是我們內心的不同,就産生不同感應的力量。

  

  我以前佛學院的老師,上性下梵老和尚,他以前上課的時候,講一個他真實的公案。他以前在俗家的時候,他是做一個軍官,他有一個同事姓沈,沈居士,這個人後來做到軍法處處長,我前幾年還看過他。這個沈先生小的時候父母親就往生了,所以他跟他的祖母二個人可以說是相依爲命,後來他的祖母得到癌症,醫生說她的壽命,最多只

  

  就如是如是的跟這個知客師說。知客師說:你回去誦《金剛經》,金剛不壞身,你好好的誦《金剛經》,你祖母的病就會好起來,金剛是不可破壞。哦,這個回去以後,他就很虔誠的誦《金剛經》,他回去以後把他家吃飯的桌子整理幹淨,前面就放一本《金剛經》的本子,也沒有放佛像、也沒有點香,就很虔誠的跪在地上就誦《金剛經》。後來誦了幾天以後,突然間他誦到一半的時候,在桌子前面的牆壁上,就出現了放大金光的色身現前,就結跏趺坐現前。說:那個佛像相續了將近有二叁分鍾之久,才慢慢消失掉。他誦《金剛經》看到這個瑞相以後,他祖母的病就慢慢一天一天的好轉、一天一天的好轉,後來他祖母又活了十五年。所以你說這個事情,「衆生罪不現,如月于破器」,就是說佛陀的法身,他的確是一個強大的能量,哪一個人能夠進入到他的法身,即集衆生心,投大覺海,重點在于我們的至誠懇切,佛陀的內心並沒有設定任何的所緣境,沒有這種事情。所以這個地方,說佛陀在顯現他的功德的時候,也是甚深的。 剩下不到一個月。所以沈先生很悲傷,他唯一的親人將離開他而去,所以他覺得這個人生實在太痛苦了。他這一天就到寺廟去拜佛,拜佛的時候,這個知客師就出來,知客師看到他在大殿拜佛,看他內心很憂傷的樣子,問他說:你是不是有什幺事情?這個沈先生沈先生釋迦牟尼佛沈先生

  

  癸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