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一一念无量,有非有所显。

  

  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二千五百多年前,示现在印度受生,叫「现等觉」;但是我们从相貌来观察,二千五百年那个佛陀、那个释迦牟尼佛,他的体性是不存在的。就是说是谁在成佛?没有成佛的那个人、没有那个真实的人存在,「现等觉非有」,因为他的体性是二空真如。虽然体性是毕竟空,「一切觉非无,一一念无量」,在因缘上来说,却真实的有一个「一切觉」的佛陀,显现他的出家、成道、转*轮、入涅槃这样的一个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这个是「非无」的。因此在无量的世界,每一个剎那的心念当中,就有无量诸佛在示现成佛,在每一个心念当中,有无量的佛示现成就八相成道,所以这个因缘是存在的。所以,在佛陀的这一期生命当中,我们同时看到了「

  

  有」跟「非有」,这二种相貌同时的显现在一尊佛的身上,这件事情也是甚深。所以我们看到佛陀:诶,在印度出生。我们怎幺理解佛陀的受生呢?就好象说水中的月亮,刚刚下了一场雨,在晚上我们在水当中,看到月亮的出现;等到太阳出来了,把这个水晒干了,月亮又消失了。你说这个月亮是怎幺回事呢?「来无所从,去无所至」,这个就是佛陀示现成佛的时候,他的来跟去的确是甚深的。

  

  癸四、离欲甚深

  

  非染非离染,由欲得出离, 了知欲无欲,悟入欲法性。

  

  这个是讲到佛陀他在成佛的过程当中,他断除欲望的方法,是善巧甚深的。「非染非离染」,佛陀的内心是「非染」的,佛陀所有的欲望都断除了,所以从作用来说,佛陀跟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接触,佛陀没有贪欲之心;但是「非离染」,佛陀真实欲望的体性,是没有断除的。为什幺呢?「由欲得出离」,也就是说,所有的菩萨都是观察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的,也就是说他不是断除欲的体性,是观察到欲的清净体性而成就出离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菩萨在过程的时候,应该了知欲非欲,而悟入欲法性;我们应该了知这个贪欲的作用,它的本性是清净空寂的,悟入贪欲真实的平等法性。这个地方,等于说出了菩萨断欲的方法。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这个断恶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功课,就是你没有修善度众生之前,你开始要先学习怎幺断除心中的欲望;但是这个地方要注意,就是

  

  说你断除欲望的方法,会影响到你未来的结果,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的结果。在断除欲望的时候,我们应该要先了解到烦恼即菩提的一个概念,就是说烦恼的体性就是菩提的体性,这二个是没有差别的。如果我们刚开始的概念,是烦恼跟菩提是对立的,你用这种生灭的角度来断烦恼,你就会采取比较偏激的手段,就把这个烦恼的作用,乃至这个烦恼的体性、这个明了的功能全部消灭了,最后的结果就进入到灰身泯智;这个时候你会发觉你要发菩提心有困难,因为菩提心的体性也被你破坏,错损菩提了。所以你在断烦恼的时候,你要知道转识成智,我们是转它颠倒的作用,而成清净的妙用,这个转是很重要的,转烦恼成菩提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「了知欲无欲,悟入欲法性。」这个地方,是说明三世诸佛在成就断欲的时候,他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甚深的。不过这个地方的「欲」是说,你要采取断恶的方便之前,你要先了解到生命的根源,我们讲这个所知依,整个生命的根源是来自于现前一念心性,它的体性是清净的。贪欲是一念心性一时的颠倒而产生的作用,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对治的是那个颠倒、那个遍计执,不是要断那个依他起的明了心性。我们在断恶的时候,这个地方你一定要弄清楚,否则你虽然达到了断恶的效果,但是也可能错损到你未来法身的菩提,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,「离欲甚深」。

  

  癸五、断蕴甚深

  

  前面是讲到因地的修行他的方法甚深,这个地方是讲他的结果,他所成就的果地的功德也甚深。

  

  诸佛过诸蕴,安住诸蕴中, 与彼非一异,不舍而善寂。

  

  这个生命体主要就是五蕴,「诸蕴」就是这个身心世界。「诸佛」的法身,是超越整个五蕴的。我们凡夫,以这个五蕴为自我,所以受到这个五蕴的限制,比如说:你今天的生命体是现出男人的五蕴,那你修行的方法就不同;你今天变成一个女人,你的修行方法也不同。为什幺你前生是男人的时候修行跟今生是女人的时候修行,产生这幺大的差异呢?因为我们的确受到我们果报的影响,你有这个果报体,你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、不同的感受。所以凡夫是受这个业力所创造的这个五蕴的果报体,来左右我们生命的作用。但是「佛」陀的清净法身,他变现出一个五蕴,这个五蕴是不能障碍他的,超越五蕴;但是他又依止大悲心,「安住」在五「蕴」当「中」,依止这个果报体来建立佛法、广度众生。诸佛一方面超越五蕴,一方面「安住」五「蕴」,所以说佛陀的法身跟「彼」五蕴的果报是「非一非异」的,这件事情是甚深的。简单的说,佛陀的法身是「不舍」五蕴而成就「善寂」的涅槃。在小乘的教法当中,要成就涅槃,是不容许有五蕴的作用,这二个是对立的;从大乘的角度,是认为涅槃跟五蕴这二个可以同时存在,这二个是不障碍的。所以「诸佛」能够「过诸蕴」,又「安住」五「蕴」中,这个的确也是甚深。当然这个果报的甚深,是来自于他因地断欲的时候,他了解不二法门;重点不在断五蕴,重点在断除内心的颠倒,在破遍计执,不能够破依他起。

  

  癸六、成熟甚深

  

  诸佛事相杂,犹如大海水, 我已现当作,他利无是思。

  

  前面是讲到佛陀因地的修学、果地的相貌,因果甚深;这里是偏重在自己的修行。这个地方的「成熟甚深」,是讲佛陀度化众生、成熟众生的善根,他做这件事情是甚深的。「诸佛事相杂,犹如大海水」,三世「诸佛」在利益众生的时候,他们彼此间所造的业,是互相融通、互相资助的。比如说:像这个「大海水」,「大海本」来没有水,是很多的江河流到的大海,混合以后,就产生了同一个水的味道,很多的鱼虾共同的受用这幺多的海水。你说东边的海水跟西边的海水,波浪不同,但是法味一样。所以佛陀在度化众生的时候,「我已现当作,他利无是思。」佛陀没有说以一个个体的自我,来说明这件事情我已经做了、这件事情我现在做、这件事情我当来要做,来做利他的事情,佛陀是没有这样的思惟的。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我们没有安住在二空真如,所以我们会产生一个自我的执取,所以说你造的业跟我造的业就不同,这个业各有各的归属──你造的业你承当、我造的业我承当的;但是佛陀在造业的时候,他们这个业是相通的,因为他依止同一个法身,所以他造的业,没有说这个业是谁负责、谁负责,没有这回事情,他们是共同的来完成度众生的事业。

  

  癸七、显现甚深

  

  众生罪不现,如月于破器, 遍满诸世间,由法光如日。

  

  这个地方讲佛陀他有时候显现、有时候不显现,这当中的理由也是甚深。「众生罪不现」,当我们众生有烦恼障跟业障的时候,我们就看不到佛陀的存在了,虽然法身遍一切处,但是我们却见不到佛陀的示现。这种情况就好象「如月于破器」,虽然天上的月亮是如此的皎洁光明,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器是有破洞的器,这个水都流光了,所以月亮就不能显现了;假设我们的这个器是完整的器,这个月亮就自然显现。所以我们见不到佛陀,是因为我们内心有遮障,烦恼跟罪业的遮障。换句话说,佛陀的法身是「遍满诸世间」的,「由法光如日」,就好象天上的日光,普遍的照耀世界一样。我们看有些人在念佛的时候,念观世音菩萨,有很多的感应;但是有些人,也没什幺特别的感应:这个跟佛陀是没有关系。因为,我们前面说过,佛陀在产生一种业、产生一种造作功能的时候,是诸事无功用,佛陀的心他不起心动念,不起心动念就是说,他没有锁定目标的、他没有偏私的,谁可以跟他产生感应的力量,那是我们内心的不同,就产生不同感应的力量。

  

  我以前佛学院的老师,上性下梵老和尚,他以前上课的时候,讲一个他真实的公案。他以前在俗家的时候,他是做一个军官,他有一个同事姓沉,沉居士,这个人后来做到军法处处长,我前几年还看过他。这个沉先生小的时候父母亲就往生了,所以他跟他的祖母二个人可以说是相依为命,后来他的祖母得到癌症,医生说她的寿命,最多只

  

  就如是如是的跟这个知客师说。知客师说:你回去诵《金刚经》,金刚不坏身,你好好的诵《金刚经》,你祖母的病就会好起来,金刚是不可破坏。哦,这个回去以后,他就很虔诚的诵《金刚经》,他回去以后把他家吃饭的桌子整理干净,前面就放一本《金刚经》的本子,也没有放佛像、也没有点香,就很虔诚的跪在地上就诵《金刚经》。后来诵了几天以后,突然间他诵到一半的时候,在桌子前面的墙壁上,就出现了放大金光的色身现前,就结跏趺坐现前。说:那个佛像相续了将近有二三分钟之久,才慢慢消失掉。他诵《金刚经》看到这个瑞相以后,他祖母的病就慢慢一天一天的好转、一天一天的好转,后来他祖母又活了十五年。所以你说这个事情,「众生罪不现,如月于破器」,就是说佛陀的法身,他的确是一个强大的能量,哪一个人能够进入到他的法身,即集众生心,投大觉海,重点在于我们的至诚恳切,佛陀的内心并没有设定任何的所缘境,没有这种事情。所以这个地方,说佛陀在显现他的功德的时候,也是甚深的。 剩下不到一个月。所以沉先生很悲伤,他唯一的亲人将离开他而去,所以他觉得这个人生实在太痛苦了。他这一天就到寺庙去拜佛,拜佛的时候,这个知客师就出来,知客师看到他在大殿拜佛,看他内心很忧伤的样子,问他说:你是不是有什幺事情?这个沉先生沉先生释迦牟尼佛沉先生

  

  癸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