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

  第六五卷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一九页,「庚八、甚深」。

  

  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,在修学佛法的过程,每一个人是不同的,比如说有些人偏重布施、有些人偏重持戒、有些人偏重念佛拜佛,每一个人修行的偏重,是八万四千法门各各不同;但是我们心中的目标却是一致的,那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修学佛法,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。在整个十法界当中,只有佛法界才是真实的离苦得乐,所以从一个菩萨的角度来说,只有佛法界才是我们真实的归依处。但是到底什么是佛法界的真实相呢?从本论的角度来说,就是清净法身,他可以圆满的摄受佛陀一切的功德。所以当我们在修学菩萨法门的时候,开始从凡夫这种障碍的业报身,要转成清净法身的时候,我们对清净法身的了解就非常重要。因为你一定是先了解我们所归依的清净法身,他的真实相是什么,你才能够生起坚定的信愿;有了坚定的信愿,才能够生起如法的修学,乃至于能够圆满的证入。所以从一个资粮位的菩萨,我们透过经论的学习,我们知道什么是清净法身,能够去确定我们的真实发心,这样的修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。本论无著菩萨用十科──十门分别,来说明这个清净法身的相貌,现在我们看第八科的「甚深」,我们看「征」问的地方:

  

  庚八、甚深(分二:辛一征;辛二释)

  

  辛一、征

  

  复次,诸佛法身甚深,最甚深。 此甚深相云何可见?

  

  第六五卷 「诸佛法身」的功德,他在一切「甚深」当中是「最」为「甚深」的。我们说阿罗汉跟辟支佛,他们的戒定慧也有很多甚深的功德;但是清净法身,在这幺多三乘的甚深功德当中,他却是最为甚深而不共的。这种不共的「甚深相」,到底应该怎幺了知呢?这个「最甚深相」我们说明一下。一般我们成就的功德,都是属于一种对立的角度来成就的。譬如说:当我们安住空,我们就会忘失有;当我们执着有,就会失掉空:有空有的对立、自他的对立、染净的对立;这样的甚深相,跟清净法身就不同了,清净法身的最甚深,他的重点在于不二法门:空有不二、自他不二、染净不二,这个就是本论所要说的最甚深的相貌。什幺叫最「甚深相」呢?我们看「辛二」的解「释」:

  

  辛二、释(分二:壬一以颂别显;壬二长行结列) 壬一、以颂别显(分十二:癸一生住业住甚深;癸二安立数 业甚深;癸三现等觉甚深;癸四离欲甚深; 癸五断蕴甚深;癸六成熟甚深;癸七显现甚 深;癸八示现等觉涅槃甚深;癸九住甚深; 癸十显示自体甚深;癸十一断烦恼甚深; 癸十二不可思议甚深) 癸一、生住业住甚深

  

  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段先用偈「颂」来个「别」开「显」,第二段「长行结列」。我们看偈「颂」的地方,这当中有十二个偈颂,我们先看第一个偈颂,「生住业住甚深」:

  

  此中有多颂: 佛无生为生,亦无住为住, 诸事无功用,第四食为食。

  

  第一个偈颂,讲到了四种甚深相──生、住、业、住。我们先看第一个,「佛无生为生」,这个是讲佛陀的生相。「佛」陀是以「无生」的理体,来当做整个生命的根源;我们凡夫的生命体,是以自我来当做根本。也就是说,我们由前生的自我创造了业力,这个时候产生了今生的自我;我们再用今生的自我创造业力,而产生来生的自我:所以我们整个凡夫的生命,是很多很多的自我把他连接起来,虽然前后变化,可是却是相续不断,所以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,是以自我来当根本的。但是佛陀是以二空真如,来当做生命的根本,这件事情是非常甚深不可思议的,这个是第一段。我们看第二个,「亦无住为住」,这个地方讲到住相。当我们受生了以后,我们内心就必需有一个相续安住的处所,佛陀是以无住涅槃来当做住处,佛陀一念的明了心,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以中道的实相为住,这样子的住处也是甚深的。第三个我们讲业甚深,「诸事无功用」。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会造很多身口意的三业,主要的包括神通跟说法二种的业力,佛陀在造神通跟说法的时候,都是任运生起的,就好象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都是一种自然的感通,他心中没有任何起心动念的作意。就是这个月亮怎幺出现呢?它就这样出现了,这个水一出现、水一具足,这个月亮的影子就出现了;这个水干了以后,月亮就消失了:来无所从,去无所止,这个就是佛陀他造业的相貌,他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,这件

  

  事情也非常甚深。第四个住甚深,「第四食为食」。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所依止的饮食也是甚深的。在经论当中讲到饮食有四种:第一个是不清净的依止住食,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,要仰仗杂秽的段食来维持我们的色身,这是不清净的饮食。第二个是净不净依止住食,这个是讲到色界、无色界的天人,他们以禅定的三昧乐来维持色身。这种三昧乐,它相对于欲界的段食已经是清净,但是心还是有所贪着,所以它也是不清净,所以净不净依止住食。第三个是一向清净依止住食,这个地方讲二乘的圣人,他能够以涅槃的寂静乐来安住自己的色身,是清净的依止住食。第四个是讲佛陀的唯示现依止住食,佛陀他早上也是拿钵去托钵,乃至于示现吃饭,但是佛陀的色身,是完全不需要饮食的,他主要是要让众生种福田才托钵的。因为佛陀的色身在经典上说,他是「无极之身,微妙之体」,他不需要任何的三昧乐、涅槃乐,乃至于这种杂秽的饮食来维持他的色身,他的饮食,任何因缘都不需要。所以这个事情也不可思议。

  

  第一个甚深,在我们修行当中,值得我们注意的,就是第三个「诸事无功用」。在整个大乘的法门当中,念佛法门是非常特别的。很多法门,都必须要透过止观的观照、作意,才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;但是念佛这种感应道交的法门,它的重点在于一种无心的感通。你看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有一个居士跟印光大师说:他从今天开始七天不吃饭,我一定要真实的见佛,我才开始要吃饭。印光大师说:你这种有所得的心来念佛,已经跟佛不相应了,而且你这样子很可能会着魔的。所以印光大师说:念佛法门的

  

  重点在于至诚恳切,而至诚恳切的重点在于一念不生。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,就是说念佛也好、持咒也好,我们只要是修习这种本尊相应的法门,你的内心都是要属于「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」的,完全是一种无心的感通,因为你所要感应的佛陀,他内心的造业力是「诸事无功用」的,所以你要随顺这样的心态,这个地方要注意的。

  

  癸二、安立数业甚深

  

  这个地方有三段的甚深:第一个「安立」,第二个「数」,第三个「业」。我们看论文:

  

  无异亦无量,无数量一业, 不坚业坚业,诸佛具三身。

  

  首先我们看安立甚深,这个「无异」,就是说在这幺多的法界诸佛当中,他们所依止的体性──这个二空真如是没有差别的;没有差别当中,又产生无量差别,「亦无量」,就是诸佛因为过去本愿的不同,而创造不同的名号,有不同的国土、不同的作用。也就是说,无量诸佛都是依止同一个清净法身;但是因为他心中所发的愿不同,就变现了不同的变化身出来:三世诸佛这样的来成就他的作用,的确是甚深。「无数量一业」,这个是讲数量的甚深。三世诸佛他们的因缘虽然不同,产生了本师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;但是他们所造的业,却是完全一致的。这个完全一致的意思,就是说诸佛造业他的体性是相通的,没有这种──这是你造的业、这是我造的业,没有这种自他的

  

  所造的业;所造的业,就是所造的业。这个地方,在后面的论文会说到「譬如大海」,你说很多的江河流到大海,但是却同一个法味;诸佛造业亦复如是,在「无数量」的佛当中,每一个人造的业都是互相融通的。第三个业甚深,「不坚业坚业,诸佛具三身」。佛陀他的业,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,比如说佛陀的变化身,是不坚固的,他八相成道要示现死亡;但是佛陀法性身跟受用身的生命是无止尽的,所以叫「坚业」。既然能够在同一尊佛当中,具足了「坚业、不坚业」这样的一个情况,这也是甚深的。 差别,就是释迦牟尼佛造的业,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

  

  

  这个地方,「无数量一业」值得我们注意。「无数量一业」,在《弥陀要解》当中,有人问蕅益大师说:你一直叫人家念阿弥陀佛,这个有违背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。他说:我们归依佛的时候,是归依十方诸佛,我们不能够只是偏心的归依阿弥陀佛,这样是不对的。有人就问蕅益大师:我们应该遍念十方诸佛,能够跟十方诸佛结缘,来成就十方诸佛的加持,这样才合乎整个菩萨道的本质。蕅益大师说:你这样讲就错了!你念一佛就代表念十方诸佛,你得到一佛的加持,就代表十方诸佛的加持,是没有差别的。就是说,你今天遇到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为你做了一件事情;你遇到其他的诸佛,他也是为你做这件事情,不可能有差别。我们如果遇到菩萨,遇到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地藏王菩萨,可能他对你所施设的加持是有差异的,菩萨是有差异;但是你只要遇到其中一尊佛,他对你所做的事情,就代表了十方诸佛对你所做的事情是没有差

  

  别的。所以我们对于佛陀的了解,要知道他的相貌是「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」的,他没有个体的差异,你见到了阿弥陀佛,就代表见到了十方诸佛,是没有差别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他的道理就是「无数量一业」,在无数量的诸佛,他们造了种种的业,但是业业之间是相通的,这个地方也是甚深的。

  

  癸三、现等觉甚深

  

  佛陀在一期的生命当中,他的变化身示现成佛,这整个过程也是甚深。

  

  现等觉非有,一切觉非无,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