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八、示现等觉涅槃甚深
或现等正觉,或涅槃如火, 此未曾非有,诸佛身常故。
佛陀在一期生命当中,他示「现」了「等觉」,就等于示现了出生;或者示现了「涅槃」,我们说:哦,这个佛陀死亡消失掉了:其实佛陀的出生跟死亡,他的来跟去,就好象火一样。那个火,因缘具足了,在木头当中燃烧;因缘不具足,这个火消失了,又回到火的本性上去。所以说,「此未曾非有」,他未来、或者是曾来,在本性观察,都是如梦如幻的,没有真实的体性。为什幺呢?「佛」陀的清净法「身」是「常」住的,佛陀的体性是常住的,佛陀示现来跟示现去,这个都是如梦如幻的,这个叫做示「现等觉」、示现「涅槃」,是甚深的。所以《遗教经》上说:我们不能因为佛陀不在就不修学佛法,因为你修学佛法有没有功德、有没有产生效果,跟佛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。说医生开了药,你在医生的面前吃药、跟在医生的后面吃药,效果是一样。你说持戒,佛在世的时候你这样子持戒,有功德;佛陀灭度了,你这样子持戒,照样有功德:因为这个因缘轨则,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。所以说,修学佛法跟佛是不是有出世,并没有明显的关系。这个地方也说明了甚深。
癸九、住甚深
佛陀的内心所安「住」的所缘境是「甚深」的:
佛于非圣法,人趣及恶趣, 非梵行法中,最胜自体住。
佛陀的依止处,佛陀的依止处是在下面这一段,「佛
」陀内心的依止是在「最胜自体住」,安住在二空真如跟大悲心这样的自体安住;但是这样的安住,他的所缘境是「非圣法」,佛陀最胜自体的菩提心跟空正见,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有过失的法。什幺叫有过失的法呢?「人趣及恶趣」,佛陀他的心所面对的是人道跟三恶道的众生,这些众生都是安住在「非梵行法中」,这广行非法当中,所以佛陀是跟这些众生打成一片,但是又安住在「最胜自体住」,这个事情是甚深的。也就是说,佛陀观一切法空;但是他不住在空当中,他观一切法空,又来到世间,在这个众生的因缘当中度化,度化当中又安住在空,所以这个是安住甚深。
癸十、显示自体甚深
佛一切处行,亦不行一处, 于一切身现,非六根所行。
这个地方的「自体」,讲到佛陀的身心世界。先讲佛陀内心的世界,「佛一切处行,亦不行一处」,佛陀的内心在整个九法界的因缘当中,不断不断的观察,经常观察众生的善根什幺时候成熟;但是内心虽然在广大的众生法界观察,却不染着一个法,内心「不行一处」。这是讲佛陀的内心,这以下讲到佛陀的色身。「于一切身现,非六根所行。」佛陀的色身,能够示现种种的色身,有时候示现比丘、比丘尼身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,但是又不受到这个六根的限制,这个佛陀的身心世界,这种不变随缘、随缘不变的自体,也是甚深的。
癸十一、断烦恼甚深
烦恼伏不灭,如毒咒所害, 由惑至惑尽,证佛一切智。
这个地方讲「断烦恼甚深」。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,他对「烦恼」是调「伏」而「不」断其体性,菩萨是调伏烦恼的作用,但是保存那个明了的心性。为什幺这样子呢?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譬喻,「如毒咒所害」,这个「毒」当然指的是毒蛇,说龟壳花、雨伞节,它是有瞋恨的毒性,伤害众生;但是你不要把这个毒蛇打死。怎幺办呢?你用咒术来调伏这个毒蛇。这个毒蛇被咒术所调伏,它变得非常乖顺,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,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。菩萨在断「烦恼」,就好象是用「咒」术调伏「毒」蛇一样,「留惑至惑尽,证佛一切智。」菩萨是调伏烦恼,乃至于烦恼的作用消失为止,而不断其烦恼的体性,这个才能够「证」得「佛」陀的「一切」种「智」;你要是把这个烦恼的体性断灭了,这样子就入无余涅槃,就不能成佛了。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「烦恼」有二种:一种是分别起的,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,根据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种烦恼,这个是要断除的,因为这个体性是虚妄的,完全是虚妄性的;另外一种烦恼是俱生的,是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俱生的,这个俱生的就不能断,要转,转识成智。所以我们说断烦恼是断第六意识分别起的烦恼;但是第七意识俱生的这一部分的烦恼是不能断的,你一断就把菩提给断了,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「烦恼伏不灭」,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。我们看最后一个偈颂:
癸十二、不可思议甚深
烦恼成觉分,生死为涅槃, 具大方便故,诸佛不思议。
这个地方等于总结前面的十一个甚深。诸佛的甚深,来自于他因地的甚深跟果地的甚深。法身在成就的因地,他是转「烦恼」而「成」为无上菩提,所以他在因地的时候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整个波罗蜜的功德,都是在转烦恼而不是在断烦恼,在转烦恼成菩提,所以他因地是甚深的。如此的转变,在果地上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,就是「生死为涅槃」,在果地上转这个躁动苦恼的「生死」,而「为」寂静安乐的「涅槃」。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,都有转变烦恼成菩提、转生死为涅槃这样的「方便」力,所以这件事情,若因若果都是甚深「不」可「思议」的。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佛陀产生自利利他妙用的甚深,是因为他的一个转变而产生的。好,我们看「壬二、长行结列」,作一个总结:
壬二、长行结列
应知如是所说甚深,有十二种。 谓生住业住甚深、安立数业甚深、现等觉甚深、离欲甚深、断蕴甚深、成熟甚深、显现甚深、示现等觉涅槃甚深、住甚深、显示自体甚深、断烦恼甚深、不可思议甚深。
总共有「十二种」「甚深」。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,
我们在断恶,这一点跟小乘在断恶、空性的应用是有一点不同,因为小乘他是以空观来当做他的一个目的;我们大乘佛法是用空观来当做方便,我们是因为观空了以后,用这个空观的调伏,来产生修善度众生的方便。所以,大乘佛法在用空的时候,它是用转变,转变它的作用,不断它的体性;小乘的学者遇到空以后,他就完全在空性安住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在空性的应用上是有所不同,这个地方大家好好体会一下。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五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