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五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八、示現等覺涅槃甚深

  

  或現等正覺,或涅槃如火, 此未曾非有,諸佛身常故。

  

  佛陀在一期生命當中,他示「現」了「等覺」,就等于示現了出生;或者示現了「涅槃」,我們說:哦,這個佛陀死亡消失掉了:其實佛陀的出生跟死亡,他的來跟去,就好象火一樣。那個火,因緣具足了,在木頭當中燃燒;因緣不具足,這個火消失了,又回到火的本性上去。所以說,「此未曾非有」,他未來、或者是曾來,在本性觀察,都是如夢如幻的,沒有真實的體性。爲什幺呢?「佛」陀的清淨法「身」是「常」住的,佛陀的體性是常住的,佛陀示現來跟示現去,這個都是如夢如幻的,這個叫做示「現等覺」、示現「涅槃」,是甚深的。所以《遺教經》上說:我們不能因爲佛陀不在就不修學佛法,因爲你修學佛法有沒有功德、有沒有産生效果,跟佛在不在是沒有關系的。說醫生開了藥,你在醫生的面前吃藥、跟在醫生的後面吃藥,效果是一樣。你說持戒,佛在世的時候你這樣子持戒,有功德;佛陀滅度了,你這樣子持戒,照樣有功德:因爲這個因緣軌則,跟佛陀在不在是沒有關系的。所以說,修學佛法跟佛是不是有出世,並沒有明顯的關系。這個地方也說明了甚深。

  

  癸九、住甚深

  

  佛陀的內心所安「住」的所緣境是「甚深」的:

  

  佛于非聖法,人趣及惡趣, 非梵行法中,最勝自體住。

  

  佛陀的依止處,佛陀的依止處是在下面這一段,「佛

  

  」陀內心的依止是在「最勝自體住」,安住在二空真如跟大悲心這樣的自體安住;但是這樣的安住,他的所緣境是「非聖法」,佛陀最勝自體的菩提心跟空正見,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有過失的法。什幺叫有過失的法呢?「人趣及惡趣」,佛陀他的心所面對的是人道跟叁惡道的衆生,這些衆生都是安住在「非梵行法中」,這廣行非法當中,所以佛陀是跟這些衆生打成一片,但是又安住在「最勝自體住」,這個事情是甚深的。也就是說,佛陀觀一切法空;但是他不住在空當中,他觀一切法空,又來到世間,在這個衆生的因緣當中度化,度化當中又安住在空,所以這個是安住甚深。

  

  癸十、顯示自體甚深

  

  佛一切處行,亦不行一處, 于一切身現,非六根所行。

  

  這個地方的「自體」,講到佛陀的身心世界。先講佛陀內心的世界,「佛一切處行,亦不行一處」,佛陀的內心在整個九法界的因緣當中,不斷不斷的觀察,經常觀察衆生的善根什幺時候成熟;但是內心雖然在廣大的衆生法界觀察,卻不染著一個法,內心「不行一處」。這是講佛陀的內心,這以下講到佛陀的色身。「于一切身現,非六根所行。」佛陀的色身,能夠示現種種的色身,有時候示現比丘、比丘尼身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,但是又不受到這個六根的限製,這個佛陀的身心世界,這種不變隨緣、隨緣不變的自體,也是甚深的。

  

  癸十一、斷煩惱甚深

  

  煩惱伏不滅,如毒咒所害, 由惑至惑盡,證佛一切智。

  

  這個地方講「斷煩惱甚深」。一個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,他對「煩惱」是調「伏」而「不」斷其體性,菩薩是調伏煩惱的作用,但是保存那個明了的心性。爲什幺這樣子呢?這個地方講出一個譬喻,「如毒咒所害」,這個「毒」當然指的是毒蛇,說龜殼花、雨傘節,它是有瞋恨的毒性,傷害衆生;但是你不要把這個毒蛇打死。怎幺辦呢?你用咒術來調伏這個毒蛇。這個毒蛇被咒術所調伏,它變得非常乖順,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,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。菩薩在斷「煩惱」,就好象是用「咒」術調伏「毒」蛇一樣,「留惑至惑盡,證佛一切智。」菩薩是調伏煩惱,乃至于煩惱的作用消失爲止,而不斷其煩惱的體性,這個才能夠「證」得「佛」陀的「一切」種「智」;你要是把這個煩惱的體性斷滅了,這樣子就入無余涅槃,就不能成佛了。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「煩惱」有二種:一種是分別起的,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,根據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種煩惱,這個是要斷除的,因爲這個體性是虛妄的,完全是虛妄性的;另外一種煩惱是俱生的,是第七意識跟第八意識俱生的,這個俱生的就不能斷,要轉,轉識成智。所以我們說斷煩惱是斷第六意識分別起的煩惱;但是第七意識俱生的這一部分的煩惱是不能斷的,你一斷就把菩提給斷了,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「煩惱伏不滅」,這個地方是這個意思。我們看最後一個偈頌:

  

  癸十二、不可思議甚深

  

  煩惱成覺分,生死爲涅槃, 具大方便故,諸佛不思議。

  

  這個地方等于總結前面的十一個甚深。諸佛的甚深,來自于他因地的甚深跟果地的甚深。法身在成就的因地,他是轉「煩惱」而「成」爲無上菩提,所以他在因地的時候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,整個波羅蜜的功德,都是在轉煩惱而不是在斷煩惱,在轉煩惱成菩提,所以他因地是甚深的。如此的轉變,在果地上也産生了一定的效果,就是「生死爲涅槃」,在果地上轉這個躁動苦惱的「生死」,而「爲」寂靜安樂的「涅槃」。叁世諸佛在因地的時候,都有轉變煩惱成菩提、轉生死爲涅槃這樣的「方便」力,所以這件事情,若因若果都是甚深「不」可「思議」的。這個地方等于是說明佛陀産生自利利他妙用的甚深,是因爲他的一個轉變而産生的。好,我們看「壬二、長行結列」,作一個總結:

  

  壬二、長行結列

  

 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,有十二種。 謂生住業住甚深、安立數業甚深、現等覺甚深、離欲甚深、斷蘊甚深、成熟甚深、顯現甚深、示現等覺涅槃甚深、住甚深、顯示自體甚深、斷煩惱甚深、不可思議甚深。

  

  總共有「十二種」「甚深」。我們行菩薩道的時候,

  

  我們在斷惡,這一點跟小乘在斷惡、空性的應用是有一點不同,因爲小乘他是以空觀來當做他的一個目的;我們大乘佛法是用空觀來當做方便,我們是因爲觀空了以後,用這個空觀的調伏,來産生修善度衆生的方便。所以,大乘佛法在用空的時候,它是用轉變,轉變它的作用,不斷它的體性;小乘的學者遇到空以後,他就完全在空性安住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在空性的應用上是有所不同,這個地方大家好好體會一下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五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