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六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二二頁:
庚九、念(分二:辛一正念法身;辛二兼顯淨土) 辛一、正念法身(分二:壬一征;壬二釋) 壬一、征
這個是講到「十門分別」(二○叁頁),分別清淨法身的第九段,講到「念」,這「念」當中有二段:「辛一、正念法身;(辛二「釋其平等」,應該要改成「兼顯淨土」;二二四頁最後一科的「辛一」兼顯淨土,要改成「辛二」。)辛二、兼顯淨土」。是說我們在憶念佛陀,有憶念佛陀正報的法身,跟憶念佛陀依報淨土這二種方法,這個地方是講「念」,「念」佛的「法身」、念佛的淨土。首先我們看第一段的「正念法身」,這當中有「征」跟「釋」。先看「征」問的地方:
若諸菩薩念佛法身。由幾種念應修此念?
「菩薩」應該要經常憶「念佛」陀的法「身」,來培養自己心中的願望。在培養這個願望、憶念佛陀的法身,有「幾種」憶「念」的方式,菩薩應該如何的「修」學?這個地方是講到念佛叁昧,念佛叁昧有二個:第一個是念佛的法身,第二個念佛的淨土,這個地方是講法身的憶念方式,提出這個問。這以下我們看解「釋」:
壬二、釋(分二:癸一長行;癸二頌) 癸一、長行(分二:子一標數;子二列釋) 子一、標數
第六六卷
解「釋」當中分二段:第一個「長行」,第二個偈「頌」。「長行」當中先「標數」:
略說菩薩念佛法身。由七種念應修此念。
「菩薩」要經常「念佛」的「法身」,這當中有「七種」的憶「念」方式。「念」這個字,有二種意思:第一個是明記不忘的意思,就是對于佛的法身能夠安住不動,不要忘失;第二個,這個念有歸順、依靠的意思,就是我們經常思惟、觀察佛陀的功德。當然這二個是相互作用,你一定先觀察以後才安住的,所以這個念有明記不忘,也有歸順依靠的意思。好,我們看這以下的解「釋」:
子二、列釋(分七:醜一法自在轉; 醜二由其身常住; 醜叁由最勝無罪;醜四由無有功用; 醜五由受大富樂;醜六由離諸染汙; 醜七由能成大事) 醜一、法自在轉(分二:寅一長行總明;寅二頌更別簡) 寅一、長行總明
這以下提出了七種憶念佛陀法身的方法,第一個「法自在轉」,先作一個總說:
一者,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,應修此念,于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故。
憶念佛陀的法身,第一個是總相的憶念,就是我們要思惟「佛」陀在「一切」的因緣當中,是「得自在轉」的。這個「自在轉」的意思是說,佛陀的明了心性是無所障礙的。我們凡夫的心是境來轉心,比如說你現在很有福報,你的心中有很多的善業,有布施、持戒的善業;但是你的心受著環境的影響,你的福報在這個地方可以表現,在另外一個地方福報就表現不出來。我們凡夫跟阿羅漢也是這樣,阿羅漢的功德力,受著時間、空間的障礙,不能在一切法得自在轉。佛陀的心是轉變外境,我們的心是外境轉變我們,所以這個地方自在跟不自在的差異在這裏。所以我們在思惟佛陀功德的時候,就是佛陀的功德是不受一切時空的障礙,在「一切法得自在轉」,所以說「于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故」,他能夠在「一切」的「世界」;二乘人跟菩薩的神通,都是有所局限的,不能夠産生這種無障礙的神通。所以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,我們要相信:佛陀不管是在何時、何處,他一定有能力救拔你。你看《地藏經》上說:乃至于你墮入到地獄,你只要能夠憶念一句佛號、一句菩薩的聖號,都能夠産生解脫,這個佛的功德是何時何處都能夠産生加持力的,沒有中斷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在憶念佛陀的時候,要有這一個概念。這是一個總說,這以下就提出一個問題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看第二二叁頁,佛陀法身的功德是自在轉,他有能力能夠救拔一切的衆生,但是事實上有很多的衆生並沒有解脫生死,繼續在生死當中流轉,這是什麼道理呢?這個地方,無著菩薩講出一個偈頌:
寅二、頌更別簡
此中有頌: 有情界周遍,具障而阙因, 二種決定轉,諸佛無自在。
佛陀的清淨法身,面對「周遍」世界這麼多的「有情」衆生,佛陀的內心當中具足強大的加持力,但是有四種因緣佛陀不得自在:第一個「具障」,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這個障礙:第一個是煩惱障,你內心當中放縱你的煩惱,佛陀救不了你,這件事情不能做,你一定要做,說你一定要跳火坑,誰也沒辦法,所以你放縱你的煩惱不加對治,佛陀不得自在;第二個業障,你造作謗法跟五逆的重罪,有這種罪業的遮障,佛陀也不得自在,有業障;第叁個報障,你說你到了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你要聽聞佛法就有困難,這個果報體的障礙,佛陀也不得自在:具足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不能見佛聞法這件事情就有遮障了。第二個「阙因」,你好不容易得到人身,又沒有重大的罪障、又沒有粗猛的煩惱,但是缺少見佛聞法的因緣。見佛跟聞法的因緣是不同的:見佛的因緣,來自于對佛陀身口意的歸依,比如說你經常每天有定課,身業的禮拜、口業的稱歎、心中的發願,你經常能夠拜佛念佛,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,你就比較可能會見到佛陀,因爲你栽培了一個見佛的因素,就是叁業的歸依;聞法的因緣,是來自于成就叁乘的善根,就是你能夠成就聽聞佛法、如理思惟,産生一種智慧的善根。所以你看之前性公的朋友沈先生,他很真誠的誦《金剛經》,感招釋迦牟尼佛的現前,但是釋迦牟尼佛並沒有爲他說法,因爲他很虔誠的歸依,但是他缺乏叁乘的善根,所以佛陀沒有爲他說法。所以這個見佛跟聞
他滅了法的因緣是不同。總之,假設我們缺乏具足這樣的因緣,諸佛不自在的。第叁個「二種決定轉」,這「二種」:第一種你造業決定,就是你過去煩惱的勢力很強烈,一方面現前的環境又具足,你一定要造業,這樣子諸佛是不自在的。你看琉璃王,琉璃王要滅釋迦族,釋迦牟尼佛以他的神通力遮止了叁次,結果都不能遮止。這是爲什麼呢?他決定要造作,諸佛不自在,這是第一個造業決定。第二個得果決定,琉璃王釋迦族以後,釋迦牟尼佛就說:這個琉璃王七天之內,必定生身墮入地獄。佛陀當然是沒有瞋心,但是他得果報決定的時候,諸佛不自在,就是造業決定、得果決定的時候,這四種因緣,諸佛是不得自在的。這個地方古德解釋說:這樣子講的話,在我們修行當中,我們所歸依的佛陀到底是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?這個地方我們就必須清楚。佛陀在我們修行當中,扮演一個增上緣的角色,而不是扮演親因緣。就是你內心的自覺功能,是你整個修行的一個主導者,佛陀是扮演一個增上緣的角色。比如說:你今天種水果,葡萄的種子産生葡萄,蘋果的種子産生蘋果,你這個種子是主導者;但是旁邊的陽光、水分,産生一種催化的作用,這個叫做增上緣。簡單的說,佛陀只能夠影響我們,他不能改變我們,真正能夠改變我們的,是我們要聽聞佛法、如理思惟,內心産生一種自我覺照的功能,這種功能生起的時候,才能夠真實的改變你的命運,外在的加持,是扮演一個影響的助緣而已,所以這個地方要知道。所以說「有情界周遍」,但「具障而阙因,二種決定轉,諸佛不自在」,這樣講,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諸佛菩薩,在我們的修行當中,他所扮演的定位在哪裏。
醜二、由其身常住
我們憶念佛陀的法身常住。
二者,如來其身常住,應修此念。 真如無間解脫垢故。
我們要經常憶念佛陀的法「身」是經常的陪伴在我們身邊,爲什麼呢?因爲佛陀法身的「真如」理體,是「無間」斷的「解脫」一切障礙。「無間斷」的意思就是說,佛陀的真如法身,不會被整個妄想所間斷。譬如說這個法身菩薩,他所證悟的真如,還會被妄想所間斷;但是佛陀的「真如」,是「無間」的「解脫」一切的妄想遮障。這個地方就很重要了,我們要經常相信佛陀法「身」是「常住」的,這個對我們是很重要的。很多人都說:末法時代,念佛法門會愈來愈興盛。其實這是有它的道理,因爲這個聖道門在修學的時候,要依止很多的條件,譬如說你要修止觀,你身體要健康;你要能夠息諸緣務,要有道場能夠護持你,你本身還要有一點福報力,要能夠安住得下去。但是末法時代,修習唯識止觀、天臺止觀,那個二十五方便的因緣,慢慢慢慢,東缺一個、西缺一個,很難具足了。但是念佛法門不同,因爲你念的是佛陀的法身,大功德法之所莊嚴,這種大功德法,不管是正法的一個好的環境、或是像法的環境、末法的環境,佛陀的法身不會因爲衆生的因緣變化而變化的。你在正法時代憶念佛陀,跟末法時代憶念佛陀的功德是一樣的,是完全一樣的。爲什麼?因爲你所憶念佛陀的法身,是沒有變化的。所以這個地
方,我們要知道,經常憶念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變的。
醜叁、由最勝無罪
叁者,如來最勝無罪,應修此念。 一切煩惱及所知障,並離系故。
我們應該要思惟,佛陀的法身是離開「罪」過的,因爲佛陀完全的遠離「煩惱障」跟「所知障」這二種的「系縳」。我們知道,離開遮障這個是很重要的,菩薩要先離過,才能夠修善。因爲你造了善法,你又累積了罪業,到時候你善法的功德表現不出來,因爲罪業産生遮障,你修很多善法,但是表現不出來,它把你的善法蓋住了。所以你一定是修善還要離過,你的功德才能夠表現出來,所以這個地方也是很重要,思惟佛陀的法身是離過的。
醜四、由無有功用
四者,如來無有功用,應修此念。 不作功用,一切佛事無休息故。
我們應該要思惟佛陀的法身,是任運生起的、沒有作意的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