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身,你就覺得每一天每一天法身不斷的增長。第十一事業,「作諸衆生一切義利」,你說你産生這樣的法樂有什麼好處呢?它能夠成辦衆生出世的解脫,其實整個淨土的施設,主要是要成辦衆生的出世善根。第十二攝益,「蠲除一切煩惱災橫」,我們在這樣的宮殿安住,就會覺得煩惱慢慢的淡薄、內心種種的罪障慢慢的消滅,這種攝益。第十叁無畏,無所畏懼,「遠離衆魔」,你在這個宮殿安住的時候,能夠遠離天魔的幹擾。到這個地方,是偏重在智慧的莊嚴,前面是講到福德,這個地方講智慧。到這個地方是偏重在果地的莊嚴,這個宮殿它的果地有福德、智慧二種莊嚴。這以下從十四到十八,講到因地的莊嚴。這個因地的莊嚴,我們要從下面講起,先看第十八的「」,這個「」就是我們二空真如所相應的一念心性,在《楞嚴經》上說不生不滅的本性,它不能依止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」,這個地方講依持的莊嚴,就是說這麼一個莊嚴的宮殿是怎麼建立的呢?是根據「大寶花王大寶花王
生滅心來建立的,依止一種二空真如所相應的──衆生本具、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而建立起來的,這「」。所以你看菩薩,很多菩薩的座騎都是野獸、動物來表法,沒有一尊佛像是坐動物的,絕對沒有,所有的佛像一定是坐蓮華,表示佛陀的法身,一定是在因地的時候依止清淨心而建立起來的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明整個宮殿的依止處,是「大寶花王大寶花王」之所建立。當然有了一念的心性還是不夠的,你要找到門,我們看第十七,「大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爲所入門,無量功德衆所莊嚴」。一念心性要趨入的門,是先修習空觀,雖然我們講遍計本空、依他如幻,但是菩薩剛開始成就法身,是先緣諸法的總相,證得空性而成就的。所以這個宮殿所進入的門,是「空、無相、無願」的叁「解脫門」。第十六乘,你找到門,你必須要能夠找到一種前進的動力,要有乘,「大止妙觀以爲所乘」,你要不斷的修習止觀、正念真如,以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來消滅心中愛取的煩惱,這不斷的串習,這種止觀的串習,你找到門,你要不斷的前進,這個前進,以止觀來當作前進。看第十五的道路,「大念慧行以爲遊路」。前進要有一個引導者,以這個念跟慧來當做我們前進的一個引導者,這個念就是心中的願望,慧就是智慧,要以菩提心跟空正見,來當做止觀的前導。第十四「過諸莊嚴,如來莊嚴之所處所」,等到我們止觀成就以後,修習種種的波羅蜜,來莊嚴這當中所有宮殿種種珍寶枝末的莊嚴,「過諸莊嚴」是講六波羅蜜,講到這個住處的莊嚴。這個地方講到淨土的功德。
子二、釋成十八圓滿
如是顯示清淨佛土,顯色圓滿、形色圓滿、分量圓滿、方所圓滿、因圓滿、果圓滿、主圓滿、輔翼圓滿、眷屬圓滿、住持圓滿、事業圓滿、攝益圓滿、無畏圓滿、住處圓滿、路圓滿、乘圓滿、門圓滿、依持圓滿。
這個地方無著菩薩引用《華嚴經》的〈序品〉,來說明淨土的莊嚴,要我們如實的觀察。
壬二、釋其受用
複次,受用如是清淨佛土,一向淨妙,一向安樂,一向無罪,一向自在。
古德用常、樂、我、淨來配套這四種。我們去「受用」佛陀的「淨土」,産生一種「淨妙」,清淨的功德;第二個「安樂」,遠離身心的痛苦,這是樂;第叁個是「無罪」,這個「無罪」是常的意思,遠離身口的過失,不被妄想所間斷;第四個「自在」,「自在」就是我能夠隨心自在的成就種種的功德。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依報國土,是具足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四德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
淨土的莊嚴,在念佛法門當中講得很詳細。我個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,我剛開始出家,前十年的時間,我花了幾乎所有的時間在修習空觀。這個空觀的感受,給我們一種寂靜的感受,在這種寂靜的感受當中,我們覺得生命減少很多的遮障,雖然在廣大的煩惱跟業力之下,我們的生
命是如此的無助;當我們的生命跟空觀合在一起的時候,的確我們找到些許的安穩。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說,當我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,我很難把這個佛號的味道,很難對佛號産生歸依。當然我們會覺得這個地方出現了問題,因爲你從大乘佛法當中也知道:一個大乘佛法的菩薩,太重視空觀的時候,對于大悲心、對于修善,就産生了一定忽略的作用。後來我請教了幾個大德善知識,其中一個老和尚對我影響很大,他要我誦《法華經》,後來我很虔誠的誦《法華經》,從這當中的幾段經文,得到很大的感動,後來我從空性當中,重新産生其他的作用出來。那個時候,我再去讀淨土的經論,看到功德莊嚴,就産生歡喜心,以後念佛的時候,對佛號的歸依就出現了。所以我覺得說:修習淨土的人,一定要兼修聖道門。一個人對功德莊嚴不生好樂,我保證你佛號念不好,不可能念得好。因爲這個佛號,它跟功德莊嚴是相通的,開合的不同。古德說:開出來是極樂世界的依止莊嚴,合起來就是無量光、無量壽的佛號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,菩薩要能夠歡喜莊嚴,那你一定要對這個諸佛的妙有,要産生一定的作用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空觀對我們非常重要;但是如果我們運用的不好,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。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經驗,不是說大家一定會有這樣的情況。就是這個空觀,是人人要經過的過程;但是你如果在空當中,産生一定的活動,而不是産生一個停止,在空當中要能夠活動。你看古德說:「猶如日月不住空」,這句話講得好,日月在空中是活動的,你看它白天的時候在東邊,晚上的時候跑到西邊去。太陽是怎麼樣?活動,在空中活動。那這個空的真理,最怕你停在那個地方,完蛋
了,死水不藏龍。就是說這是一個過渡時期,但是如果你有志于求生淨土,你會不會往生淨土,有一個重要的指標,你把《無量壽經》拿出來讀,你把《阿彌陀經》拿出來讀,你讀了以後對淨土的依正莊嚴不生好樂,完全沒有感覺,你跟淨土的因緣大概就很難建立起來、很難建立起來,因爲你們之間沒有産生交集。你看到淨土的經論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、依報莊嚴,內心産生極度的好樂,你來生往生淨土的可能性很大。所以這個地方,你都不用神通,你只要觀察你內心的狀態,你就知道你生命的趨向是往哪一個方向。所以我們爲什麼先設定目標,就是說,爲什麼我在空中的時候我能夠跑出來,因爲我的目標不是安住在這個地方,所以我用目標來檢查的時候,我知道我的過程出了狀況,還好我趕快找很多善知識,把我的狀態講出來說,我不是要這樣的狀態,但是我目前現在這種狀態,應該怎麼辦?後來善知識告訴我:誦《法華經》。後來産生一定的效果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看到菩薩的莊嚴,他是以空性作基礎;但是他在空性當中,建立了福德、智慧二種莊嚴。所以菩薩對空觀是非常需要,但是你要謹慎小心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,我回答幾個問題。
問:請法師慈悲開示,佛可以令衆生在念佛的時候,把功德施給衆生嗎?還是令衆生在念佛號的時候,開顯他自性本具的功德?
答:佛陀可以把他的福德資糧加持給你,讓你滅罪生善;但是佛陀不能開顯你本具的功德,沒辦法,佛陀不能把智慧的善根布施給你,不可以!我們看到很多的感
應故事:哪一個人見到佛陀,佛陀用光明照攝他、用神通加持他,诶,他把你的遮障消滅了。佛陀不可能用神通讓你開悟,不可能!除非爲你說法,你聽到佛法以後,你如理思惟,心中産生一個覺照的功能,解脫。所以從智慧的栽培角度,佛陀是扮演一個助緣的角色、增上緣的角色,你自己善根的栽培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說這個人念佛的時候開悟了,那表示這個人善根本身就栽培很強。所以說念佛是可以消業障,但是要能夠真實的悟入諸法實相,必須要佛陀爲你說法才可以的。
問:法師在上次的課程當中提到,佛陀法身是依止二空真如之智(法師補充:這個二空真如,我們不要講智慧,二空真如是一個理體,它是一個無爲法;智慧是有爲法,它是可以栽培的。你昨天的智慧跟今天的智慧不一樣,是不是!你明天的智慧跟今天的智慧也不一樣,智慧是不斷的增長。但是你所依的體是一樣的,真如不能講增減,所以這個真如是一個理體。)依止真如理,發起大願,轉識成智,是以願導行。請問法師:我們凡夫在因地所發的願,是依止回向文這樣念,好象不像阿彌陀佛因地經過佛陀教導而發的願,我們這樣子發願是否能夠成就?
答: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,他的發願是從法身菩薩的時候開始發願;所以我們地前所發的願跟地後所發的願是不同的。地前所發的願,那是比較偏重在成就佛的法身;但是成就初地以後,他所發的願,是偏重成就佛的變化身,這個地方不同。我們剛開始在地前所發
的願,偏重在成就佛法身自體的功德,先到法身的地方;但是初地以後,那個時候開始成熟衆生、莊嚴淨土,你剛開始發願成就一期的變化身。所以阿彌陀佛那個時候發願,是在法身的時候發願。
問:地藏菩薩的因地不斷的發願,我們凡夫成佛也要這樣發願嗎?
答:當然是要不斷發願。菩薩,會有很多的挫折,但是一個菩薩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放棄希望。你可以有一時的遮障,但是你對未來的生命放棄了希望,那你就跟阿羅漢一樣,阿羅漢就是對未來沒有希望,阿羅漢對生命是不存希望的,他是極度悲觀主義者。所以一個菩薩心中失去了理想的時候,他的菩薩道是沒有辦法走下去的。那你拜佛是爲了什麼拜佛?你持戒爲什麼持戒?你失去了一個遠景,你這個菩薩道怎麼走下去呢?比如我現在有病痛、現在的環境不如我的意,都沒有關系,這個都是一時的因緣,生命會改變的;但是一個菩薩不能放棄你的願望,所以這個菩薩是不能舍棄願望的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問:請法師慈悲,什麼是眼前活計?
答:眼前活計就是說,六根跟六塵的接觸,眼睛看到的色法、耳朵聽到的聲音、心中想到很多很多的法塵,這個都是眼前活計。這個眼前活計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呢?我們如果平常不産生觀照,我們一天的心思,就在這個六根六塵的因緣當中,耗損掉你所有的精神體力,這叫眼前活計。眼睛聽到色法,開始分別,都是向外攀緣,你一天當中所有的精神體力,就在這個六
根六塵接觸的當下,把你的能量耗損殆盡;你說有理想,那也是空有一點理想而已。所以這個地方說眼前活計跟行菩薩道有什麼差別?行菩薩道也不能離開色聲香味觸法,也是要跟人群接觸的;但是他多了一分的觀照力。你說我從現在開始,眼睛不看東西了、耳朵也不聽聲音了,不可能離開眼前活計的,你逃避也沒有用的;重點是你面對眼前活計的時候,你用什麼樣的智慧來觀照、來引導你自己把它通過去?眼前活計是不能離開的,那重點是你如何能夠「無住」。所以,大家要用功的地方就在這個地方,每一個人都有眼前活計:你活在你的眼前活計、我也活在我的眼睛前活計,你活在你的六根六塵、我活在我的六根六塵;但是當眼前活計跟二空真如合在一起的時候,你就會找到一個生命的出路了。如果眼前活計跟二空真如分開的時候,你出不去的,你絕對出不去的,你找不到門的。所以說這個眼前活計跟二空真如把它合在一起的時候,你就會找到生命的出路,當然這是你觀照的智慧。
問:法師開示說:煩惱有分別起的跟俱生的,請說明這個分別是如何斷?俱生的如何轉?
答:這個分別起,就是我們的妄想變現出來的。比如說你在打一個妄想,這個妄想去想到你親愛的人,你産生貪愛的煩惱;你去想到你的怨家,你産生了瞋心:這個煩惱就是分別心生起的。你分別心不動,這個煩惱就自動消失掉,這個是要斷的。但是你心中都沒有起分別,你內心當中還有一個俱生的煩惱,這個就是俱
生,它不必等待分別就具足的,這個時候就是要轉,轉識成智,當然這個是初地以後才轉,但是你要先有這樣的認知。所以煩惱有的是俱生,有的是分別,不過我們剛開始所對治的是分別,對治分別的煩惱。
好,我們今天就上到這個地方。我們再一次課程,就把全部的《攝大乘論》都講完。好,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六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