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七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二六頁,「庚十、業」。
這一大科是講到法身的功德。我們從前面的學習,可以把法身的功德分二部分來作個總結:一個是從質,一個是從量。從本質上來說,法身的功德是具足了二種:第一個是解脫身,叁世諸佛在因地的時候,因爲修習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所以他成就這樣的一個法身,是解脫一切身心的障礙;第二個是安樂身,佛陀在因地的時候,依止大悲的願力,來修習種種的波羅蜜,所以他成就的果報,有種種的莊嚴、種種安樂的受用。所以從他的本質上來說,有解脫身跟安樂身二種的功德;如果從他的量來說,不管是解脫身跟安樂身,都是自在的,能夠隨心自在的。這樣等于是簡別阿羅漢跟菩薩,因爲阿羅漢跟菩薩他們也有少分的解脫、少分的安樂;但是阿羅漢跟菩薩,不能夠在時間上成就相續、不能夠在空間上普及一切處;只有佛陀的安樂跟解脫,是能夠隨心自在,不受一切時空的障礙,所以我們說「佛爲法王,于法自在」,就是贊歎佛陀的解脫跟安樂這二種功德是隨心自在的。好,我們看第十段「業」,就是最後一段:
庚十、業(分二:辛一標釋五業;辛二釋其平等) 辛一、標釋五業(分二:壬一標數;壬二列釋) 壬一、標數
這一段也有一點總結前面功德的意思,分成二段:「一、標釋五業;二、釋其平等。」先說明佛陀造業的種類,第二個說明他的平等相。我們看「標釋五業」,看第一段的的「標數」:
第六七卷
複次,應知如是諸佛法界,于一切時能作五業。
佛陀的法身能夠在「一切時」、一切處,成辦「五」種的事「業」。前面的九段,講到佛陀有種種解脫的功德、安樂的功德。這二種功德,到底對我們衆生能夠造作什麼樣的業呢?這以下說明,能夠成辦「五」種的「業」。這五種業,我們看「壬二」的「列釋」:
壬二、列釋(分五:癸一救濟災橫;癸二救濟惡趣;癸叁救濟 非方便;癸四救濟薩迦耶;癸五救濟乘) 癸一、救濟災橫
「一、救濟災橫;二、救濟惡趣;叁、救濟非方便;四、救濟薩迦耶;五、救濟乘。」這五種業,我們分成二大部分:佛陀法身對我們衆生所造的業,第一類是屬于神通救拔之業,第二類是屬于說法度脫之業,一個是暫時的救拔,一個是永恒的度脫。前面二個是暫時的救拔,我們看第一個:
一者,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。 于暫見時,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。
佛陀的法身,一切時、一切處的在加持我們衆生;當
我們衆生很至誠憶念佛陀功德的時候,佛陀對衆生産生「救」拔「有情災」難「橫」禍之「業」。我們過去曾經造過殺盜淫妄的罪業,但是我們後來起了忏悔的心、歸依的心,很真誠的憶念佛陀的名號、或者是憶念佛陀的相好,乃至于憶念佛陀的功德,等到真誠跟佛陀感應道交的時候,「暫見」,就是心心相應的時候,啓動了法身的救拔,就能夠使令我們「盲」者得見、「聾」者得聽、「狂」者得正,種種的「災」難「橫」禍,使令我們解脫這樣的一個業障。這是第一個佛陀神通「救」拔「有情災橫」的別報。
癸二、救濟惡趣
二者,救濟惡趣爲業。 拔諸有情出不善處,置善處故。
前面的災橫是偏重在別報,這個地方是講總報。就是我們已經墮入到叁惡道、或者說在臨命終的時候即將墮叁惡道,這個時候我們真誠的憶念佛陀,佛陀法身就會啓動他的「救」拔力量,使令我們離開叁「惡」道,而安置在叁「善」道。這個在《地藏經》有講過:一個人墮叁惡道以後,他能夠很真誠的憶念佛菩薩的聖號,就能夠出離叁惡道。
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佛陀的神通救拔,我們前面也說過,他神通救拔的功德是自在的,佛爲法王,于法自在,是不受時間、空間的影響。所以有人說:我們念什麼咒、持什麼聖號,有一定的時間、有一定的處所。這種說
說:我們念佛菩薩的聖號、念〈大悲咒〉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能夠得到諸佛的救拔。只是在不恭敬的處所,我們不要出聲,如此的差別而已,佛菩薩的救拔是沒有時間跟空間上的差別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,佛菩薩對我們的救拔力量,是無時無刻的。前面二個的救拔,是偏重在我們一分的信心,衆生的信心爲能感,諸佛的大悲爲能應,感應道交産生神通救拔。這以下的叁四五,就是衆生除了信心以外,要有智慧的善根,招感佛陀的說法: 法,印光大師是反對的。印光大師
癸叁、救濟非方便
叁者,救濟非方便爲業。令諸外道舍非方便,求解脫行,置于如來聖教中故。
佛陀沒有出世之前,種種的外道,安立了很多邪惡的方便,使令我們離苦得樂,比如說持牛戒、持狗戒,修行這種無益的苦行,來追求生命的解脫,這種都是錯誤的方便。所以佛陀這個時候,就製定了清淨的戒法,使「令外道」們「舍離」了邪惡的「方便」,追「求」正確的「解脫」法門,使令他們能夠安「置」在「如來」的「聖教」當「中」。這個就是說,佛陀在說法之前,一定要先製定戒法,來約束身口,知道什麼是過失相、什麼是功德相,讓大家在身口二業當中,有一個共同遵守的准則,這個地方是救拔非方便。
癸四、救濟薩迦耶
四者,救濟薩迦耶見爲業。授與能超叁界道故。
弟子們能夠遵守佛陀的製教,身口二業能夠減少過失,佛陀開始說明我空的法門,說明「薩迦耶」來「救」拔,說明五蘊無我的道理,這個時候佛陀告訴我們:所謂的我,其實是我們衆生依止現前的五蘊,捏造一個自我出來,所謂的隨所生所系。你現在是一個女衆的身心,你就依止你現在身心世界,捏造一個自我;你前生是一個男衆,就用男衆的身心世界,來捏造爲自我:所以這個我是每一生每一生變化的,所以這個我既然是變化,自然是虛妄相。佛陀以五蘊無我的道理,來破除我們對于自我的執取,這樣子就能夠「超」越「叁界」的正「道」。因爲有一個自我,就會累積業力,無明緣行;自我消滅以後,那個業力就不能夠累積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佛陀開顯了叁乘的正道,所謂我空的正見。
癸五、救濟乘
五者,救濟乘爲業。拯拔欲趣余乘菩薩,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,安處令修大乘行故。
當這個弟子們能夠修習我空觀,産生對叁界果報的出離,佛陀進一步的開顯大乘法門。這個大乘法門是針對什麼根機呢?第一個,救「拔欲趣余乘菩薩」,有的菩薩他前生有大乘的善根,但他今生想要退轉、想要退大取小,佛陀開顯大乘法門的殊勝,來救拔這些想要退轉的菩薩。第二個,「不定種姓」的「聲聞」,這個聲聞人他雖然是今生修習小乘法、修出離心,但是他前生曾經有大乘的善
根,這個時候佛陀爲他們說法空觀的道理,所謂的一切法是由心所變現的,從萬法唯識的道理,破除小乘那種堅固的法執,他對于生死涅槃──雜染法、清淨法那種堅固的執取,由執取産生對立,由對立造成他們修善跟度衆生的一個障礙,就把這個破除掉。這種成就有大乘善根的聲聞人、這種不定種姓的聲聞,佛陀開顯「大乘」法門,發明萬法唯識的道理,使令他們回小向大,這個就是佛陀的說法度脫之業,就是衆生以智慧的善根爲能感,諸佛的大悲爲能應,招感佛陀的說法。我們看最後的「釋其平等」:
辛二、釋其平等(分二:壬一長行略標;壬二頌釋因緣) 壬一、長行略標
這個地方有二段:第一個「長行略標」,第二個「頌釋因緣」。這個地方先作一個總結:
于此五業,應知諸佛業用平等。
前面的「五」種「業」,包括了神通救拔、包括了說法度脫,叁世「諸佛」所造的「業」,是「平等」無差別的。我們前面也說過,叁世諸佛造業,他的相貌是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的。在叁世諸佛當中,只要你能夠見到一尊佛,這一尊佛對你的度脫、對你的救拔,就等于是十方諸佛對你的救拔、對你的度脫一樣,沒有差別,你見一尊佛跟見二尊佛的效果是一樣。爲什麼呢?「諸佛業用平等故」,每一尊佛他們救拔的能力,都完全相同的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因爲諸佛的業,他的發動點是出自于我空、
法空的真如,每一個佛都是從我空真如、法空真如所發動出來,所以是「平等」。我們看衆生的因緣:
壬二、頌釋因緣
此中有頌: 因依事性行,別故許業異, 世間此力別,無故非導師。
前面我們說的是諸佛的業用平等,但是衆生那個明了的心識,有我執跟法執的差別,就造成了五種的差別。第一個「因」有差別: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,有他過去造作的業力,你看他今生很喜歡布施、他很喜歡持戒、他很喜歡靜坐、這個人很喜歡誦經,他那個明了的心識,爲什麼有這樣的傾向呢?就是他過去有這樣的業因,産生一種等流的力量,所以每一個人造業不同。你看一到了放香時間,每一個人要造的業都不同,當然共修的時候,那不得已,大家都要參加;只要有選擇余地的時候,每一個人是個人造個人的業。爲什麼呢?這個就牽涉到過去業因的差別,他習慣性的業。第二個「依」:他今生有這個果報體,比如說你今生是一個女人,你做一個女衆,你造的業也會有所不同的;你前生是一個男衆,你造的業也不同;你變成一個天人、變成一只螞蟻,造的業也不同:所以我們造業,是深受現前果報的影響。這個「依」,就是五蘊的果報有所不同。第叁個「事」:這個「事」就是講所從事的職業有所不同。比如說你在家、或者你出家,這樣的職業,就影響你所造的業。第四「性」:這個「性」就是心中
的喜好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