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

  第六八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叁○頁,「辛二、一一別列」。

  

  這一段是講開迹顯本。這個「本」就是佛陀的真實身,我們講清淨法身,這個清淨法身是常住不變的;但是這個「迹」,就是佛陀有利他的因緣所變現出來的色身。有利他的因緣,當然是約著某一種因緣的須要而變現的:或者爲了攝受十地菩薩而變現受用身;爲了攝受凡夫外道而變現變化身八相成道。這個地方是把佛陀從本門所變現的報身的迹門,把他作一個簡別。怎麼知道這個受用身的報身不是佛陀的清淨法身呢?主要的理由是:報身他是有相的因緣,《金剛經》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所謂的虛妄就是它會變化。第一個報身本身就會變化,他在不同的法會,他就變現不同的身相出來;第二個隨衆生內心的不同,所見的報身又産生了變化。這種變化身跟法身常住不變是相違背的,所以當然不是清淨法身,因爲法身他本身沒有變化。任何一個人他能夠證入法身,也是一念不生的,也是不能有變化的。十方諸菩薩只要親證法身,都是同一個相貌,不能有差別的感受。所以這一點就說明,這個報身跟法身是有差別的。前面是約著事相來說明,這以下約著理論。「六、阿賴耶識與諸轉識,轉依非理可見故。」這個地方是反證。說假設報身就是法身,這樣子講,阿賴耶識跟前七轉識這樣轉依的道理就不能建立了,因爲我們說轉第八識成法身,轉第七意識成平等的受用身,轉第六意識跟前五識來變成應化身;如果說報身跟法身完全

  

  相同,轉八識成四智的道理就不能建立了。這個地方是從理論上來說明這個報身是非自性身。我們作一個總結:

  

  庚叁、結

  

  第六八卷

  

  佛受用身,即自性身,不應道理。

  

  這是不合道理。這個開迹顯本,我們看《法華經》的開迹顯本,沒有這麼微細。《法華經》它的開迹顯本,它這個本門,是包括法身跟報身都叫本門,它只是把應化身簡別到迹門。不過本論連報身都把他簡別到迹門去了,這樣子講就更徹底了。我們看第五段,說明「變化身」不是「自性身」的道理。

  

  己五、釋變化身非自性身(分二:庚一征;庚二釋) 庚一、征何因變化身,非即自性身?

  

  小乘的教法一直認爲:二千五百年前來到印度示現八相成道的佛是真身。換句話說,佛陀的真實相貌,也是會生老病死的,當這尊佛死亡以後,他就完全跟衆生不能有任何的感應,因爲佛陀死亡、入涅槃了。當然,這一點大乘的菩薩是不能接受,因爲大乘的法門是強調法身常住,特別是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能夠建立,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法身常住,如果法身不能常住,念佛法門通通是戲論了。所以這個法身常住的理念,在淨土法門是非常重要的,它一定要去建立這樣的概念,深信諸佛皆充滿,念佛才能

  

  夠感應。所以說,大乘菩薩提出了八個理由來說明佛陀的真身已經滅度,這個說法是錯誤的。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,佛陀的八相成道,只是佛陀從法身所變現的一個應化身,那個應化身滅度了,佛陀的法身沒有滅度的。

  

  庚二、釋(分二:辛一標由八因;辛二隨應別釋)

  辛一、標由八因

  

  由八因故。

  

  辛二、隨應別釋(分六:壬一釋初二因;壬二釋叁四因; 壬叁釋第五因;壬四釋第六因; 壬五釋第七因;壬六釋第八因) 壬一、釋初二因

  

  謂諸菩薩,從久遠來,得不退定,于睹史多及人中生,不應道理。

  

  這「八」個理由,我們先看第一個,第一個當中解釋二個理由。佛陀剛開始行菩薩道的時候,發了菩提心,他修六波羅蜜,經過了叁大阿僧祇劫,這個時候他已經成就了不退轉的功德,特別是成就了這種「不退」轉的禅「定」,他的禅定不會因爲他生命的死亡而退失,他不會産生隔陰之迷。但是,我們看到佛陀到了等覺菩薩的最後身,卻在兜率天受「生」,乃至于在「人」世「中」轉世,這個是「不」合「道理」。因爲小乘的叁果聖人,他已經成就不來果了,他已經不來欲界受生了,他已經可以生到色界的五不還天。小乘的叁果,尚且不來人間的欲界受生,何況是成就叁大阿僧祇劫的最後的等覺身,居然來欲界受這個雜穢的色身呢?這個是不合道理的。唯一能夠解釋的

  

  就是說,那只是佛陀的示現,決定不是佛陀的真身,如果是佛陀的真身,不應該來欲界受生的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

  

  壬二、釋叁四因

  

  又諸菩薩,從久遠來,常憶宿住,書算數印工巧論中,及于受用欲塵行中,不能正知,不應道理。

  

  這個「菩薩從久遠」劫「來」,他已經成就了「宿」命通,也就是說他整個智慧,不會因爲死亡而忘失他過去種種的智慧;但是佛陀的八相成道,這個童子相,他要跟老師學習種種的「書」籍、種種的「算數」、種種的「工巧」、「印」刻,乃至于納妻生子,「受用」種種五欲的「塵」境,面對智慧的學習、五欲的塵境,內心卻「不能」夠「正知」!這實在是「不」合「道理」。因爲法身菩薩就沒有隔陰之迷了,何況是一個曆經十地到達等覺的菩薩!所以說這個地方也看得出來,這個只是一時的應化。我們看「第五因」:

  

  壬叁、釋第五因

  

  又諸菩薩,從久遠來,已知惡說, 善說法教,往外道所,不應道理。

  

  這個「菩薩」經曆叁大阿僧祇劫,已經通達緣起的道理,「已」經「知」道什麼是邪知邪見,而且能夠「善」巧的宣「說」正「法」的「教」義;但是在八相成道當中,佛陀出家了以後,有六年的時間,向「外道」學習種種

  

  邪知邪見的道術,這也是「不」合「道理」。因爲他應該早就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知見、什麼是邪惡的知見,不可能說去學外道的知見六年以後,才知道這個知見是不圓滿的。這樣子講,這個絕對不是佛陀的真身,這個是示現。看「第六因」:

  

  壬四、釋第六因

  

  又諸菩薩,從久遠來,已能善知叁乘正道, 修邪苦行,不應道理。

  

  「菩薩」經曆了十地,「已」經「知」道「叁乘」的「正道」,什麼是離苦得樂的正確道路,應該用戒法調伏身口二業,以止觀來調伏心中的顛倒,趨向于解脫;但是這個八相成道當中,釋迦牟尼佛在出家以後,有六年的外道學習,還有五年的「苦行」,跟自餓外道過著一麻一麥的生活,來饑餓自己的身體,祈求這個生命的解脫;佛陀是等覺菩薩,還要去經曆這個無益的苦行,實在是「不應道理」!因爲不要說等覺菩薩,初地菩薩就證得二空真如了。所以說這個等覺的後身,還要「修」無益的「苦行」,這個是「不應道理」的。我們看第五段的「第七因」,這個地方講到證菩提跟轉*輪:

  

  壬五、釋第七因(分二:癸一長行正釋;癸二頌更顯成) 癸一、長行正釋(分叁:子一標過;子二縱難;子叁斥顯) 子一、標過

  

  又諸菩薩,舍百拘胝諸贍部洲,但于一處成等正覺,轉正*輪,不應道理。

  

  「菩薩」他在因地的時候發廣大心──衆生無邊誓願度,他的菩提心是沒有偏私的;但是他到等覺最後身,要成佛的時候,他卻棄「舍」了無量無邊四天下的世界,而只是在「一」個娑婆世界的南贍部洲來「成」佛「轉*輪」,實在是「不應道理」。說菩薩你在因地的時候,你緣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,而發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的菩提心,好不容易你修了叁大阿僧祇劫,成功了,你開始要成佛了,可以去說法度衆生了,結果你在無量的世界當中,只選擇一個唯一的娑婆世界來當做你度化的對象,如果那個對象就是你生命的全部,那實在是不合道理,因爲違背你因地平等的大悲心。這樣子講,小乘又提出一個「縱難」反駁說:這件事情是這樣子的,佛陀也是在十方世界都教化的,只是說娑婆世界這個是真身,其他教化的那個是應化的,我們看他怎麼反駁:

  

  子二、縱難(分二:醜一縱;醜二難) 醜一、縱若離示現成等正覺,唯以化身,于所余處,施作佛事。

  

  小乘學者說:這個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,是真身,這個滅度是真身;但是「離」開了這個真身,他能夠示現種種的八相成道,以這種真身所示相的應「化身」,到其他地方來「施作佛事」。也就是說只有南贍部洲印度出生的那個是真身,其他的是應化身,就以這樣子來反駁。大乘學者就針對對這個反駁來問難:

  

  醜二、難

  即應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,何不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?

  

  你要這樣子講,那你爲什麼不這樣子講:只有在兜率天那個是真身,依止這個兜率天的真身,普遍在一切的南贍部洲來示現。只有這個兜率天是真身,其他都是應化身,你爲什麼不這樣子講呢?所以作個總結:

  

  子叁、斥顯(分二:醜一斥他;醜二顯自) 醜一、斥他既不施設,無教無理。

  

  小乘的學者他認爲娑婆世界這個是真身,這個不合乎聖教,沒有聖教的根據,也不合乎佛陀平等大悲的道理,于「教」于「理」都不能成立。我們看大乘的正見:

  

  醜二、顯自(分二:寅一釋通契經;寅二舉其因喻) 寅一、釋通契經

  

  雖有多化,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。

  

  寅二、舉其因喻

  

  由一四洲攝世界故。如二輪王,不同出世。

  

  這個地方先會「通」諸「經」。大乘佛法,雖然說佛陀在這麼廣大的四天下,示現很多的應「化」身,但是並沒有「違」背二尊佛在同一個「世」界「出現」的「言」教,因爲他在不同的世界。就好象說在同「一」個「四」贍部「洲」,不能夠有「二」個轉「輪」聖「王」「出世」的道理是一樣的。所以我們這裏最後作一個總結:

  

  癸二、頌更顯成

  

  此中有頌: 佛微細化身,多處胎平等, 爲顯一切種,成等覺而轉。

  

  「佛」陀的法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