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八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三○页,「辛二、一一别列」。
这一段是讲开迹显本。这个「本」就是佛陀的真实身,我们讲清净法身,这个清净法身是常住不变的;但是这个「迹」,就是佛陀有利他的因缘所变现出来的色身。有利他的因缘,当然是约着某一种因缘的须要而变现的:或者为了摄受十地菩萨而变现受用身;为了摄受凡夫外道而变现变化身八相成道。这个地方是把佛陀从本门所变现的报身的迹门,把他作一个简别。怎么知道这个受用身的报身不是佛陀的清净法身呢?主要的理由是:报身他是有相的因缘,《金刚经》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所谓的虚妄就是它会变化。第一个报身本身就会变化,他在不同的法会,他就变现不同的身相出来;第二个随众生内心的不同,所见的报身又产生了变化。这种变化身跟法身常住不变是相违背的,所以当然不是清净法身,因为法身他本身没有变化。任何一个人他能够证入法身,也是一念不生的,也是不能有变化的。十方诸菩萨只要亲证法身,都是同一个相貌,不能有差别的感受。所以这一点就说明,这个报身跟法身是有差别的。前面是约着事相来说明,这以下约着理论。「六、阿赖耶识与诸转识,转依非理可见故。」这个地方是反证。说假设报身就是法身,这样子讲,阿赖耶识跟前七转识这样转依的道理就不能建立了,因为我们说转第八识成法身,转第七意识成平等的受用身,转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来变成应化身;如果说报身跟法身完全
相同,转八识成四智的道理就不能建立了。这个地方是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个报身是非自性身。我们作一个总结:
庚三、结
第六八卷
佛受用身,即自性身,不应道理。
这是不合道理。这个开迹显本,我们看《法华经》的开迹显本,没有这么微细。《法华经》它的开迹显本,它这个本门,是包括法身跟报身都叫本门,它只是把应化身简别到迹门。不过本论连报身都把他简别到迹门去了,这样子讲就更彻底了。我们看第五段,说明「变化身」不是「自性身」的道理。
己五、释变化身非自性身(分二:庚一征;庚二释) 庚一、征何因变化身,非即自性身?
小乘的教法一直认为:二千五百年前来到印度示现八相成道的佛是真身。换句话说,佛陀的真实相貌,也是会生老病死的,当这尊佛死亡以后,他就完全跟众生不能有任何的感应,因为佛陀死亡、入涅槃了。当然,这一点大乘的菩萨是不能接受,因为大乘的法门是强调法身常住,特别是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能够建立,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法身常住,如果法身不能常住,念佛法门通通是戏论了。所以这个法身常住的理念,在净土法门是非常重要的,它一定要去建立这样的概念,深信诸佛皆充满,念佛才能
够感应。所以说,大乘菩萨提出了八个理由来说明佛陀的真身已经灭度,这个说法是错误的。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,佛陀的八相成道,只是佛陀从法身所变现的一个应化身,那个应化身灭度了,佛陀的法身没有灭度的。
庚二、释(分二:辛一标由八因;辛二随应别释)
辛一、标由八因
由八因故。
辛二、随应别释(分六:壬一释初二因;壬二释三四因; 壬三释第五因;壬四释第六因; 壬五释第七因;壬六释第八因) 壬一、释初二因
谓诸菩萨,从久远来,得不退定,于睹史多及人中生,不应道理。
这「八」个理由,我们先看第一个,第一个当中解释二个理由。佛陀刚开始行菩萨道的时候,发了菩提心,他修六波罗蜜,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,这个时候他已经成就了不退转的功德,特别是成就了这种「不退」转的禅「定」,他的禅定不会因为他生命的死亡而退失,他不会产生隔阴之迷。但是,我们看到佛陀到了等觉菩萨的最后身,却在兜率天受「生」,乃至于在「人」世「中」转世,这个是「不」合「道理」。因为小乘的三果圣人,他已经成就不来果了,他已经不来欲界受生了,他已经可以生到色界的五不还天。小乘的三果,尚且不来人间的欲界受生,何况是成就三大阿僧祇劫的最后的等觉身,居然来欲界受这个杂秽的色身呢?这个是不合道理的。唯一能够解释的
就是说,那只是佛陀的示现,决定不是佛陀的真身,如果是佛陀的真身,不应该来欲界受生的,这是第一个理由。
壬二、释三四因
又诸菩萨,从久远来,常忆宿住,书算数印工巧论中,及于受用欲尘行中,不能正知,不应道理。
这个「菩萨从久远」劫「来」,他已经成就了「宿」命通,也就是说他整个智慧,不会因为死亡而忘失他过去种种的智慧;但是佛陀的八相成道,这个童子相,他要跟老师学习种种的「书」籍、种种的「算数」、种种的「工巧」、「印」刻,乃至于纳妻生子,「受用」种种五欲的「尘」境,面对智慧的学习、五欲的尘境,内心却「不能」够「正知」!这实在是「不」合「道理」。因为法身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了,何况是一个历经十地到达等觉的菩萨!所以说这个地方也看得出来,这个只是一时的应化。我们看「第五因」:
壬三、释第五因
又诸菩萨,从久远来,已知恶说, 善说法教,往外道所,不应道理。
这个「菩萨」经历三大阿僧祇劫,已经通达缘起的道理,「已」经「知」道什么是邪知邪见,而且能够「善」巧的宣「说」正「法」的「教」义;但是在八相成道当中,佛陀出家了以后,有六年的时间,向「外道」学习种种
邪知邪见的道术,这也是「不」合「道理」。因为他应该早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知见、什么是邪恶的知见,不可能说去学外道的知见六年以后,才知道这个知见是不圆满的。这样子讲,这个绝对不是佛陀的真身,这个是示现。看「第六因」:
壬四、释第六因
又诸菩萨,从久远来,已能善知三乘正道, 修邪苦行,不应道理。
「菩萨」经历了十地,「已」经「知」道「三乘」的「正道」,什么是离苦得乐的正确道路,应该用戒法调伏身口二业,以止观来调伏心中的颠倒,趋向于解脱;但是这个八相成道当中,释迦牟尼佛在出家以后,有六年的外道学习,还有五年的「苦行」,跟自饿外道过着一麻一麦的生活,来饥饿自己的身体,祈求这个生命的解脱;佛陀是等觉菩萨,还要去经历这个无益的苦行,实在是「不应道理」!因为不要说等觉菩萨,初地菩萨就证得二空真如了。所以说这个等觉的后身,还要「修」无益的「苦行」,这个是「不应道理」的。我们看第五段的「第七因」,这个地方讲到证菩提跟转*轮:
壬五、释第七因(分二:癸一长行正释;癸二颂更显成) 癸一、长行正释(分三:子一标过;子二纵难;子三斥显) 子一、标过
又诸菩萨,舍百拘胝诸赡部洲,但于一处成等正觉,转正*轮,不应道理。
「菩萨」他在因地的时候发广大心──众生无边誓愿度,他的菩提心是没有偏私的;但是他到等觉最后身,要成佛的时候,他却弃「舍」了无量无边四天下的世界,而只是在「一」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来「成」佛「转*轮」,实在是「不应道理」。说菩萨你在因地的时候,你缘整个十法界的有情无情,而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提心,好不容易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,成功了,你开始要成佛了,可以去说法度众生了,结果你在无量的世界当中,只选择一个唯一的娑婆世界来当做你度化的对象,如果那个对象就是你生命的全部,那实在是不合道理,因为违背你因地平等的大悲心。这样子讲,小乘又提出一个「纵难」反驳说: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,佛陀也是在十方世界都教化的,只是说娑婆世界这个是真身,其他教化的那个是应化的,我们看他怎么反驳:
子二、纵难(分二:丑一纵;丑二难) 丑一、纵若离示现成等正觉,唯以化身,于所余处,施作佛事。
小乘学者说:这个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,是真身,这个灭度是真身;但是「离」开了这个真身,他能够示现种种的八相成道,以这种真身所示相的应「化身」,到其他地方来「施作佛事」。也就是说只有南赡部洲印度出生的那个是真身,其他的是应化身,就以这样子来反驳。大乘学者就针对对这个反驳来问难:
丑二、难
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,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?
你要这样子讲,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子讲:只有在兜率天那个是真身,依止这个兜率天的真身,普遍在一切的南赡部洲来示现。只有这个兜率天是真身,其他都是应化身,你为什么不这样子讲呢?所以作个总结:
子三、斥显(分二:丑一斥他;丑二显自) 丑一、斥他既不施设,无教无理。
小乘的学者他认为娑婆世界这个是真身,这个不合乎圣教,没有圣教的根据,也不合乎佛陀平等大悲的道理,于「教」于「理」都不能成立。我们看大乘的正见:
丑二、显自(分二:寅一释通契经;寅二举其因喻) 寅一、释通契经
虽有多化,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。
寅二、举其因喻
由一四洲摄世界故。如二轮王,不同出世。
这个地方先会「通」诸「经」。大乘佛法,虽然说佛陀在这么广大的四天下,示现很多的应「化」身,但是并没有「违」背二尊佛在同一个「世」界「出现」的「言」教,因为他在不同的世界。就好象说在同「一」个「四」赡部「洲」,不能够有「二」个转「轮」圣「王」「出世」的道理是一样的。所以我们这里最后作一个总结:
癸二、颂更显成
此中有颂: 佛微细化身,多处胎平等, 为显一切种,成等觉而转。
「佛」陀的法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