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八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而产生很多的障碍。所以说报身不须要入涅槃,应化身一定要入涅槃,因为应化身面对的是生死凡夫、是一个情绪化的众生,所以他不得不入涅槃,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。

  

  己八、释求佛果应作功用(分二:庚一长行设难; 庚二以颂显释) 庚一、长行设难

  

  这个地方是作个总结,对所有菩萨的劝勉,看「长行设难」:

  

  诸佛法身无始时来无别无量,不应为得更作功用。

  

  这意思就是说,一切的「诸佛」所成就的「法身」,是没有差别的,是「无量」的诸佛同样一个法身,是「无别无量」,即使无量的诸佛,都是同一个法身。身为一个法身,当然是经过菩萨的发愿,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他具足了救拔众生的能力,才有资格称为法身。这样子讲,既然这个法身对众生有救拔之力,我们就不须要用功了,菩萨不须要为了成佛再做其他的努力了,因为这个诸佛的法身经常存在,对我们又有种种的救拔能力,那我们就等待法身的救拔就好!前面是赞叹佛法身的功德;这个地方是警愓我们,不能有依赖的心情。这以下回答:

  

  庚二、以颂显释

  

  此中有颂: 佛得无别无量因,有情若舍勤功用,

  

  证得恒时不成因,断如是因不应理。

  

 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三段:第一段,说明佛陀有能力救拔众生,这个是事实,说「佛得无别无量因」,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他所成就这个没有差别的法身,他的确可以做众生的增上缘。这个月亮高高的挂在空中,随时跟我们感应道交的,这第一个理由。第二段,我们讲缺乏因缘不得自在,如果我们众生「舍」弃了自己的努力,这感应道交也是要众生的善根为能感、诸佛的大悲为能应,假设我们能感的努力消失了,诸佛的法身就不能够成为我们的因缘,那个因缘的力量没办法启动。第三段,作一个结示劝修,「断如是因不应理」,所以我们断除了自身的努力,而能够成就诸佛的感应,这个是不合道理的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我们前面了解到法身的功德有种种的自在,但是我们对于佛陀法身的归依,是不共于外道对于上帝跟天神的归依。外道的归依,是放弃自己的努力,是单方面的,对方有主宰的力量,不管我怎么做,祂永远可以救拔我。佛法的归依不是这个意思,佛法是说:你有一分的努力,诸佛有一分的感应;你有二分的努力,他产生二分的感应;你有三分的努力,产生三分的感应:他对你的加持,是看你的精进来成正比的。这一点,佛法对三宝的归依跟外道有所不同,外道的归依是完全一厢情愿的,这个地方要简别一下。也就是说外道的归依,他所归依的天神是一个亲因缘;那我们佛法所归依的这个法身,他只是一个增上缘。

  

  甲三、结指释竟分

  

  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〈摄大乘品〉,我阿僧伽略释究竟。

  

  以上的论文,我依止「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」中的「〈摄大乘品〉」,「我阿僧伽」就是无著菩萨,简「略」的解「释」已经「究竟」圆满了。

  

  肆、结示劝修

  

  甲一、甚深见──安住菩萨种姓

  

  本论总共有十科,在因地上讲到菩萨的「甚深见」跟广大行。刚开始一个菩萨要「安住菩萨种姓」,这个地方我们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讲的菩萨五德来配对:

  

  一、于极难真实义理,能随顺悟入。

  

  修学菩萨道,第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智慧──我空、法空的真如智慧。这个智慧你没有成立之前,你很难行菩萨道,你障碍重重。什么叫做「真实义理」的智慧呢?从本论的角度来说,讲到遍计本空、依他如幻。遍计本空,等于是我空、法空的圆成实性;依他如幻,就是讲到依他起性,这个现前一念心识。诸位把空观的真理跟一念的心识合起来看,你就发觉到什么叫做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。天台宗说的:一个菩萨刚开始要通达现前一念心性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。就是说你在行菩萨道之前,第一个工作──把心带回家,你要知道你生命的根源是什么。我们常说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一切的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都是可以断除的,一切的功德都是可以成就的。所有断恶、修善的基础点,就是根据菩萨对一念心性的胜解,才开始启动他的愿力。所以《菩萨戒》上说:了解现前一念心性的真理,「是诸佛之本源,是行菩萨道之根本」。你不能了解你这一念心是本来清净的,你很难去断恶、你也很难去修善。所以刚开始菩萨,对于这种很难理解的一念心性──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,你要先能够了解。

  

  二、于诸有情,非有因缘而生亲爱。

  

  你要试着培养利他的心情──大悲心。我们可以这样子想:同样的是度过一生、同样的去努力做很多事情,你与其把这些努力,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,你为什么不把这些努力普遍的供养一切众生,让更多的众生得到利益呢?因为个人是如此的渺小,无量的众生是这么的广大!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我们应该要培养一种利他的心情,这是第二个。当你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,你开始安住菩萨种姓,这个种子是成佛的种子。有这个种姓,我们就可以修习六波罗蜜的广大行。我们看后面的三段:

  

  甲二、广大行─广修六度万行

  

  在「广大行」当中,有三个重点:

  

  一、唯为饶益诸有情故,常处生死,忍无量苦。

  

  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,特别是大乘佛法,有二个力量

  

  很重要:一个是忍力,一个是行力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。因为这个菩萨道所面对的有情众生,是有很多很多的问题,所以这个忍力跟行力是很重要。

  

  二、于多烦恼难伏有情,善能解了,调伏方便。

  

  除了有悲心以外,你还得要有智慧善巧,所以你必须广学一切法门,广泛的学习很多很多的经论,成就这个智慧。前面是讲到精进、忍辱,这个地方讲智慧。

  

  三、具不思议大威神力。

  

  这个地方讲布施、持戒跟禅定,这个福德资粮。行菩萨道一定要有福德资粮,你如果是修小乘法,你不需要有什么样的摄受力,不需要。你要面对有情,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,除了你的悲心、除了你的智慧以外,就是你要有不可思议的摄受力,而这个摄受力来自于你点点滴滴的──老实的布施、老实的持戒、老实的修禅定,成就一种威德力。这个地方讲六波罗蜜,就从菩提心跟空正见所发动这个六波罗蜜,来成就福德、智慧二种资粮。

  

  ──《瑜伽师地论》── ──《摄大乘论》讲表 竟──

  

  好,本论就上到这个地方。

  

  我觉得这个《摄大乘论》,我们一路走过来,感觉到

  

  本论真的是文简意赅,无著菩萨很慈悲,因为我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研究大藏经,但是他能够把这样的一个菩萨道,它的一个道次第──甚深见、广大行、究竟果,能够作一个大纲的描绘。好象我们盖房子,我们没有细部的装潢,但是我们知道这整个柱子已经盖起来,起码我们对菩萨道的大纲,很容易掌控它的方向,知道我们的目标在哪里。我个人学习《摄论》,我自己有二句话的心得,希望跟大家分享,第一句话是说:在众生业力的面前,我们个人是非常的不安;但是因为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我们能够找到真实的安住。在诸佛的功德面前,我们感到非常的渺小;但是因为我们有广大的愿力,我们能够感受到些许的成就。这就是我讲菩提心跟空正见个人的经验。我们这次的法会,感谢和尚尼的慈悲,诸位执事法师的护持,我们这次的讲经,就到这个地方,功德圆满。

  

  (大众请起立,请合掌: 我们至诚感恩法师慈悲,在这段时间不辞辛劳、勤勉教导。我们从《摄论》的学习当中,知道每一个众生的自性──本自具足、本自清净;面对人事的因缘、遇境逢缘之时,知道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依他起,学习照破虚妄的遍计执。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一个烦烦恼恼的众生,但是我们相信:透过佛法不断的熏习,不断的反观,调整我们累劫以来的烦恼习气,相信「诸佛是已成之佛,我是未成之佛」,我们终究是要成佛的。

  

  佛垂慈悯拔众苦,证如所有尽所有, 不住生死与涅槃,巧说权实归一乘, 无著菩萨摩诃萨,造摄大乘诠佛意, 以十殊胜殊胜语,赅备大乘境行果, 净界授经阿阇黎,不辞劳苦宣妙音, 开演广大甚深义,闻者法喜易入行, 所知赖耶不可依,遍计本空如幻有, 依言真如圆成实,何期自性本清净, 菩萨善备福慧粮,彼入因果彼修异, 增上生与净土胜,累劫不断修三学, 愿除诸垢大圆镜,证得彼果断及智, 方便善巧救群迷,同登如来大觉岸,

  

  感恩、感恩,无尽的感恩,让我们以感恩之心,虔诚祝福法师,法体康健,广演法音,济度群迷,同出苦轮。 大众礼谢法师,至诚顶礼三拜。)

  

  好,一问讯,增福增慧。

  

  我刚刚听诸位在讲这些赞叹的言辞,我有一个心得:我们行菩萨道,菩萨是法门无量誓愿学,但是我觉得菩萨道有些是属于急迫性的问题、有些是属于非急迫性的问题。你说盖一个房子,最重要是什么?就这个房子的结构,这整个柱子先盖起来。那菩萨道最重要、最急迫的,就是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见,这二个根本柱子,你在心中没有建立起来,那你这个种姓永远是摇摆不定,你来生根本就不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?你根本没有方向,你的生命是在浪费时间。所以我们很多的资粮、很多的波罗蜜,那要等待时间的,没有错!房子的庄严、很多的装潢都不是在一时的。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:菩萨道的根本,你对你内心世界了解多少?什么叫做现前一念心性?第二个,你对于利他的心,是不是很认真的去栽培?这二个,我觉得是一个

  

  非常急迫的问题,菩萨种姓这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,当然本论有很详细的描述,我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,好好的复习一下。好,阿弥陀佛,回向。

  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八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