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身,他能够变现很多很多「微细」的变「化身」,这个变「化身」,他可以在很「多」很多的世界同时的入「胎」,乃至于同时的成佛,乃至于同时的转*轮,这个是为了开「显」佛陀他有「一切种」智的智慧,跟他的「平等」的大悲心。我们讲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同样一个月亮,可以同时在很多的水中示现八相成道的,这才是真理。好,我们看第六段,说明最后一个因「第八因」,讲到入涅槃:
壬六、释第八因
为欲利乐一切有情,发愿修行证大菩提,毕竟涅槃,不应道理。愿行无果,成过失故。
身为佛陀,他是不简单的,他在因地的时候,他要发起「利」益「一切有情」的因,「发」了「愿」以后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「修」习六波罗蜜,最后才成就「菩提」
根据《俱舍论》中说: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,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不同,快者三生,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。
┌五停心观┐
│ │
│别相念处├三贤┐
│ │ │七
│总相念处┘ ├方┐
│ │便│三生
│暖───┐ │ │
│ │四 │ │乃至
│顶 ├善根┘ │
声│ │ │六十劫
┤忍 │ ├
闻│ │ │修四
│世第一法┘ │
│ │圣谛
│预流果─┐ │
│ │ │
│一来果 ├四果──┘
│ │
│不还果 │
│ │
└阿罗汉果┘
。你在因地的时候,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,说是「众生界尽,我愿方尽;菩提道成,我愿方成」,那你对众生许下的是一个时空无尽的誓愿,而且身为一个菩萨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积功累德,结果你成佛以后,度众生没有几年,经过五十年,就入「涅槃」,就完全休息了,这样子实在是「不」合因果的「道理」。为什么呢?因大果小。你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修行因地,你结果的妙用只花了五十年就消失了,这实在是不合道理,所以讲「愿行无果,成过失故」。菩萨在因地的时候,发了很多的愿、也很多的行,结果就没有果地的妙用,就发了虚愿,这样子就造成了因大果小一个因果不符的过失。你说一个阿罗汉,阿罗汉他修了四生成阿罗汉、或者说六十小劫成阿罗汉,成就阿罗汉以后,在他的生命当中,可能是三十岁、五十岁,他利益众生,然后入涅槃,这个我们可以接受,因为他的时间很短,而且他刚开始的时候发愿,也没有缘十法界众生来发愿。身为佛陀,你刚开始受菩萨戒的时候,你缘了十法界而许下你心中的诺言,而且你为了实践你的诺言,花了三个无数劫的时间去积功累德、去完成你的誓愿。这么长的时间,你成佛以后,你度众生只度了五十年,然后就全盘休息了!这么广大的因,招感一个这么微小的果,实在是不合道理的。所以我们应该说:佛陀没有灭度的,灭度只是他一时的应化身。
己六、释二身常(分二:庚一难;庚二释)
庚一、难
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,云何经说如来身常?
「佛」陀的「受用身」每一个人所见不同,所以他有变化,这个「变化身」他本身也会变化,佛陀的八相成道也生老病死,所以都「是无常」的;但是有的「经」典「说」佛陀的「身」是「常」住的,这应该怎么会通呢?我们看解「释」:
庚二、释(分二:辛一由所依;辛二由密意)
辛一、由所依
(这个「辛二」由所依,应该改为「辛一」由所依。)先看「辛一」:
此二所依法身常故。
所谓的如来「身常」,经典上所谓的「常」,是约着佛陀的应化身跟受用身所依的法身来说的,就着他所依的体性是常的,这样子讲也可以。我们看第二段「由密义」,有更深层的意思:
辛二、由密意(分三:壬一显因;壬二举喻;壬三合法)
壬一、显因
又等流身及变化身,以恒受用,无休废故; 数数现化,不永绝故。
壬二、举喻
如常受乐,如常施食。
壬三、合法
如来身常,应知亦尔。
从更深一层的意思来说,佛陀的受用身跟「变化身」,他们能够经常的「受用」寂静的安乐,他没有「休」息的,从自受用的角度。从他受用来说,「数数现化,不永绝故」,佛陀的变化身虽然是无常,生老病死,但是他又会出现,出现以后死亡,又会再出现,所以从他相续不断的角度,也可以说是常,从相续角度。举一个例子:比如说我们讲这个人「常受乐」,这个人他有福报,又有智慧来化解心中的障碍,所以他的生命当中,一个快乐出现了,消失以后,出现另外一个快乐,又出现另外一个快乐。快乐本身是变化,但是他快乐结束以后又出现一个快乐,恒常相续,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常快乐。或者我们讲有些人具足信心的居士,他「常施食」,他施食以后又施食,施食以后又施食,相续不断的施食,也可以说是「常施食」。「如来身常,应知亦尔」,也是这个道理。我们看第七段,说明佛陀的化身、「变化身」,是不能够「毕竟」常「住」的。这当中有「长行」跟偈「颂」,我们看「长行」的地方:
己七、释佛化身非毕竟住(分二:庚一长行;庚二颂)
庚一、长行(分三:辛一标由六因;辛二一一别释)
辛一、标由六因
由六因故,诸佛世尊所现化身,非毕竟住。
从佛陀本身的能力来说,「佛」陀的法身变现出一个变「化身」,以佛陀的能力能够住世一劫;但事实上,我们纵观所有的变化身,很少有变化身住世这么久的,你看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,就把其他的寿命放弃掉,就走了。佛陀为什么要放弃一劫的寿命,而只是短短的时间来陪伴众生呢?这当中是有什么道理呢?因为他有能力能够住世一劫,他的色身可以维持一劫的,但是他却提前舍报?这个地方有六个理由,我们看第二三五页:
辛二、一一别释
一、所作究竟,成熟有情已解脱故;
二、为令舍离不乐涅槃,为求如来常住身故;
三、为令舍离轻毁诸佛,令悟甚深正法教故;
四、为令于佛深生渴仰,恐数见者生厌怠故;
五、令于自身发勤精进,知正说者难可得故;
六、为诸有情极速成熟,令自精进不舍轭故。
这个地方,无著菩萨提出六个理由,说明佛陀必须要提前灭度。第一个,「所作究竟」,佛陀利他的事业已经圆满,也就是说,跟佛陀有缘的众生佛陀都度了;跟佛陀缘比较淡薄的众生,佛陀留下了教法,当做未来得度的因缘:也可以说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,他再住世已经没有多大帮助了,所以他就走了。为什么呢?「所作究竟」。第
二个,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,为求如来常住身故。」众生总是好乐生死的果报,特别是善业强有福报的人,他对今生很容易产生常见,他总是觉得他的生命永远是这样子,永远是这么样的健康、这么样的有福报。佛陀以他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尊贵身,尚且要面临死亡,这个时候,佛陀等于是以身来说法:你们的色身,没有一个人的色身比我还好吧!我积功累德成就这个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色身,尚且要面临死亡,那大家哪一个人够避免呢?所以说,大家对这个有相的果报体就产生厌恶,好乐这种涅槃永恒的安乐,所以佛陀提前死亡,也是给大家一个说法。第「三、为令舍离轻毁诸佛,令悟甚深正法教故。」有一类的懈怠众生,他很容易得少为足,佛陀住世的时候,经常用教法来指正他,这些弟子们经常受佛陀的指正,很容易产生「轻毁」;这个时候,佛陀灭度以后,他能够产生警觉之心,开始产生自我反省。因为别人对我们的督促,很容易产生对立的,只有反省是出自于内心的,这个人就容易改变,所以佛陀的灭度,让他们自己产生反省。第「四、为令于佛深生渴仰,恐数见者生厌怠故。」佛陀经常跟众生在一起,所谓的常者生厌,大家产生厌烦之心;所以佛陀灭度,反而能够使令众生们对佛陀产生渴仰,产生对佛陀的归依,产生了利益。第「五、令于自身发勤精进,知正说者难可得故。」佛陀经常的住世,让众生产生依赖心,变成依人不依法。就像《法华经》上说:佛陀如果经常住世,有病的弟子一天到晚跟医生在一起,他想:怕什么!你开的药,我都不要吃,因为医生在,反正我随时需要的时候,我再跟你要就好了。医生看这个情况不对,赶快离开,这个有病的儿子,看到医生走了以后,赶快把医
生的药找出来,把药吃下去,病就好了。就是说你解脱不解脱,跟佛陀在不在是没有关系的;重点是你要吃药,你要不吃药,佛陀在你的旁边也没有用的。所以说佛陀灭度,让众生产生一种依赖的心情消失掉,产生精进。第「六、为诸有情极速成熟,令自精进不舍轭故」,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结。总而言之,佛陀他的灭不灭,是要使令众生的善根「极速成熟」,好好的「精进」,「不」要「舍」离戒定慧的法门,这个「轭」就是戒定慧的法门。好,我们看这个偈「颂」来作总结:
庚二、颂(分二:辛一摄前六因;辛二结非常住) 辛一、摄前六因
此中有二颂: 由所作究竟,舍不乐涅槃, 离轻毁诸佛,深生于渴仰。
辛二、结非常住
内自发正勤,为极速成熟, 故许佛化身,而非毕竟住。
这个地方有六个法门,大家自己看就知道了。佛陀的报身,可以无量寿命的住世,但是应化身不能常久住世。他的理由是:因为报身所摄受的是十地菩萨,十地菩萨的心,他依止的是不生灭心,他的心没有像我们凡夫这么样的情绪化,凡夫的心是依止有所得的攀缘心,他有时候高兴、有时候是不高兴,他的心是变化的,这种变化的情绪
是常者生厌的。所以佛陀经常陪伴众生,众生反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八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