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,他能夠變現很多很多「微細」的變「化身」,這個變「化身」,他可以在很「多」很多的世界同時的入「胎」,乃至于同時的成佛,乃至于同時的轉*輪,這個是爲了開「顯」佛陀他有「一切種」智的智慧,跟他的「平等」的大悲心。我們講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同樣一個月亮,可以同時在很多的水中示現八相成道的,這才是真理。好,我們看第六段,說明最後一個因「第八因」,講到入涅槃:

  

  壬六、釋第八因

  

 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,發願修行證大菩提,畢竟涅槃,不應道理。願行無果,成過失故。

  

  身爲佛陀,他是不簡單的,他在因地的時候,他要發起「利」益「一切有情」的因,「發」了「願」以後,經過叁大阿僧祇劫「修」習六波羅蜜,最後才成就「菩提」

  

  根據《俱舍論》中說: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,修行者因爲根器與因緣的不同,快者叁生,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。

  

  ┌五停心觀┐

  │ │

  │別相念處├叁賢┐

  │ │ │七

  │總相念處┘ ├方┐

  │ │便│叁生

  │暖───┐ │ │

  │ │四 │ │乃至

  │頂 ├善根┘ │

  聲│ │ │六十劫

  ┤忍 │ ├

  聞│ │ │修四

  │世第一法┘ │

  │ │聖谛

  │預流果─┐ │

  │ │ │

  │一來果 ├四果──┘

  │ │

  │不還果 │

  │ │

  └阿羅漢果┘

  

  。你在因地的時候,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,說是「衆生界盡,我願方盡;菩提道成,我願方成」,那你對衆生許下的是一個時空無盡的誓願,而且身爲一個菩薩也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積功累德,結果你成佛以後,度衆生沒有幾年,經過五十年,就入「涅槃」,就完全休息了,這樣子實在是「不」合因果的「道理」。爲什麼呢?因大果小。你經過了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行因地,你結果的妙用只花了五十年就消失了,這實在是不合道理,所以講「願行無果,成過失故」。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發了很多的願、也很多的行,結果就沒有果地的妙用,就發了虛願,這樣子就造成了因大果小一個因果不符的過失。你說一個阿羅漢,阿羅漢他修了四生成阿羅漢、或者說六十小劫成阿羅漢,成就阿羅漢以後,在他的生命當中,可能是叁十歲、五十歲,他利益衆生,然後入涅槃,這個我們可以接受,因爲他的時間很短,而且他剛開始的時候發願,也沒有緣十法界衆生來發願。身爲佛陀,你剛開始受菩薩戒的時候,你緣了十法界而許下你心中的諾言,而且你爲了實踐你的諾言,花了叁個無數劫的時間去積功累德、去完成你的誓願。這麼長的時間,你成佛以後,你度衆生只度了五十年,然後就全盤休息了!這麼廣大的因,招感一個這麼微小的果,實在是不合道理的。所以我們應該說:佛陀沒有滅度的,滅度只是他一時的應化身。

  

  己六、釋二身常(分二:庚一難;庚二釋)

  庚一、難

 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,雲何經說如來身常?

  

  「佛」陀的「受用身」每一個人所見不同,所以他有變化,這個「變化身」他本身也會變化,佛陀的八相成道也生老病死,所以都「是無常」的;但是有的「經」典「說」佛陀的「身」是「常」住的,這應該怎麼會通呢?我們看解「釋」:

  

  庚二、釋(分二:辛一由所依;辛二由密意)

  辛一、由所依

  

  (這個「辛二」由所依,應該改爲「辛一」由所依。)先看「辛一」:

  

 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。

  

  所謂的如來「身常」,經典上所謂的「常」,是約著佛陀的應化身跟受用身所依的法身來說的,就著他所依的體性是常的,這樣子講也可以。我們看第二段「由密義」,有更深層的意思:

  

  辛二、由密意(分叁:壬一顯因;壬二舉喻;壬叁合法)

  壬一、顯因

  

  又等流身及變化身,以恒受用,無休廢故; 數數現化,不永絕故。

  

  壬二、舉喻

  

  如常受樂,如常施食。

  

  壬叁、合法

  

  如來身常,應知亦爾。

  

  從更深一層的意思來說,佛陀的受用身跟「變化身」,他們能夠經常的「受用」寂靜的安樂,他沒有「休」息的,從自受用的角度。從他受用來說,「數數現化,不永絕故」,佛陀的變化身雖然是無常,生老病死,但是他又會出現,出現以後死亡,又會再出現,所以從他相續不斷的角度,也可以說是常,從相續角度。舉一個例子:比如說我們講這個人「常受樂」,這個人他有福報,又有智慧來化解心中的障礙,所以他的生命當中,一個快樂出現了,消失以後,出現另外一個快樂,又出現另外一個快樂。快樂本身是變化,但是他快樂結束以後又出現一個快樂,恒常相續,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常快樂。或者我們講有些人具足信心的居士,他「常施食」,他施食以後又施食,施食以後又施食,相續不斷的施食,也可以說是「常施食」。「如來身常,應知亦爾」,也是這個道理。我們看第七段,說明佛陀的化身、「變化身」,是不能夠「畢竟」常「住」的。這當中有「長行」跟偈「頌」,我們看「長行」的地方:

  

  己七、釋佛化身非畢竟住(分二:庚一長行;庚二頌)

  庚一、長行(分叁:辛一標由六因;辛二一一別釋)

  

  

  辛一、標由六因

  

  由六因故,諸佛世尊所現化身,非畢竟住。

  

  從佛陀本身的能力來說,「佛」陀的法身變現出一個變「化身」,以佛陀的能力能夠住世一劫;但事實上,我們縱觀所有的變化身,很少有變化身住世這麼久的,你看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,就把其他的壽命放棄掉,就走了。佛陀爲什麼要放棄一劫的壽命,而只是短短的時間來陪伴衆生呢?這當中是有什麼道理呢?因爲他有能力能夠住世一劫,他的色身可以維持一劫的,但是他卻提前舍報?這個地方有六個理由,我們看第二叁五頁:

  

  辛二、一一別釋

  

  一、所作究竟,成熟有情已解脫故;

  二、爲令舍離不樂涅槃,爲求如來常住身故;

  叁、爲令舍離輕毀諸佛,令悟甚深正法教故;

   四、爲令于佛深生渴仰,恐數見者生厭怠故;

  五、令于自身發勤精進,知正說者難可得故;

  六、爲諸有情極速成熟,令自精進不舍轭故。

  

  這個地方,無著菩薩提出六個理由,說明佛陀必須要提前滅度。第一個,「所作究竟」,佛陀利他的事業已經圓滿,也就是說,跟佛陀有緣的衆生佛陀都度了;跟佛陀緣比較淡薄的衆生,佛陀留下了教法,當做未來得度的因緣:也可以說他的任務已經完成了,他再住世已經沒有多大幫助了,所以他就走了。爲什麼呢?「所作究竟」。第

  

  二個,「爲令舍離不樂涅槃,爲求如來常住身故。」衆生總是好樂生死的果報,特別是善業強有福報的人,他對今生很容易産生常見,他總是覺得他的生命永遠是這樣子,永遠是這麼樣的健康、這麼樣的有福報。佛陀以他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尊貴身,尚且要面臨死亡,這個時候,佛陀等于是以身來說法:你們的色身,沒有一個人的色身比我還好吧!我積功累德成就這個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色身,尚且要面臨死亡,那大家哪一個人夠避免呢?所以說,大家對這個有相的果報體就産生厭惡,好樂這種涅槃永恒的安樂,所以佛陀提前死亡,也是給大家一個說法。第「叁、爲令舍離輕毀諸佛,令悟甚深正法教故。」有一類的懈怠衆生,他很容易得少爲足,佛陀住世的時候,經常用教法來指正他,這些弟子們經常受佛陀的指正,很容易産生「輕毀」;這個時候,佛陀滅度以後,他能夠産生警覺之心,開始産生自我反省。因爲別人對我們的督促,很容易産生對立的,只有反省是出自于內心的,這個人就容易改變,所以佛陀的滅度,讓他們自己産生反省。第「四、爲令于佛深生渴仰,恐數見者生厭怠故。」佛陀經常跟衆生在一起,所謂的常者生厭,大家産生厭煩之心;所以佛陀滅度,反而能夠使令衆生們對佛陀産生渴仰,産生對佛陀的歸依,産生了利益。第「五、令于自身發勤精進,知正說者難可得故。」佛陀經常的住世,讓衆生産生依賴心,變成依人不依法。就像《法華經》上說:佛陀如果經常住世,有病的弟子一天到晚跟醫生在一起,他想:怕什麼!你開的藥,我都不要吃,因爲醫生在,反正我隨時需要的時候,我再跟你要就好了。醫生看這個情況不對,趕快離開,這個有病的兒子,看到醫生走了以後,趕快把醫

  

  生的藥找出來,把藥吃下去,病就好了。就是說你解脫不解脫,跟佛陀在不在是沒有關系的;重點是你要吃藥,你要不吃藥,佛陀在你的旁邊也沒有用的。所以說佛陀滅度,讓衆生産生一種依賴的心情消失掉,産生精進。第「六、爲諸有情極速成熟,令自精進不舍轭故」,這個地方是作一個總結。總而言之,佛陀他的滅不滅,是要使令衆生的善根「極速成熟」,好好的「精進」,「不」要「舍」離戒定慧的法門,這個「轭」就是戒定慧的法門。好,我們看這個偈「頌」來作總結:

  

  庚二、頌(分二:辛一攝前六因;辛二結非常住) 辛一、攝前六因

  

  此中有二頌: 由所作究竟,舍不樂涅槃, 離輕毀諸佛,深生于渴仰。

  

  辛二、結非常住

  

  內自發正勤,爲極速成熟, 故許佛化身,而非畢竟住。

  

  這個地方有六個法門,大家自己看就知道了。佛陀的報身,可以無量壽命的住世,但是應化身不能常久住世。他的理由是:因爲報身所攝受的是十地菩薩,十地菩薩的心,他依止的是不生滅心,他的心沒有像我們凡夫這麼樣的情緒化,凡夫的心是依止有所得的攀緣心,他有時候高興、有時候是不高興,他的心是變化的,這種變化的情緒

  

  是常者生厭的。所以佛陀經常陪伴衆生,衆生反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