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産生很多的障礙。所以說報身不須要入涅槃,應化身一定要入涅槃,因爲應化身面對的是生死凡夫、是一個情緒化的衆生,所以他不得不入涅槃,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。

  

  己八、釋求佛果應作功用(分二:庚一長行設難; 庚二以頌顯釋) 庚一、長行設難

  

  這個地方是作個總結,對所有菩薩的勸勉,看「長行設難」:

  

 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,不應爲得更作功用。

  

  這意思就是說,一切的「諸佛」所成就的「法身」,是沒有差別的,是「無量」的諸佛同樣一個法身,是「無別無量」,即使無量的諸佛,都是同一個法身。身爲一個法身,當然是經過菩薩的發願,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他具足了救拔衆生的能力,才有資格稱爲法身。這樣子講,既然這個法身對衆生有救拔之力,我們就不須要用功了,菩薩不須要爲了成佛再做其他的努力了,因爲這個諸佛的法身經常存在,對我們又有種種的救拔能力,那我們就等待法身的救拔就好!前面是贊歎佛法身的功德;這個地方是警愓我們,不能有依賴的心情。這以下回答:

  

  庚二、以頌顯釋

  

  此中有頌: 佛得無別無量因,有情若舍勤功用,

  

  證得恒時不成因,斷如是因不應理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分成叁段:第一段,說明佛陀有能力救拔衆生,這個是事實,說「佛得無別無量因」,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他所成就這個沒有差別的法身,他的確可以做衆生的增上緣。這個月亮高高的挂在空中,隨時跟我們感應道交的,這第一個理由。第二段,我們講缺乏因緣不得自在,如果我們衆生「舍」棄了自己的努力,這感應道交也是要衆生的善根爲能感、諸佛的大悲爲能應,假設我們能感的努力消失了,諸佛的法身就不能夠成爲我們的因緣,那個因緣的力量沒辦法啓動。第叁段,作一個結示勸修,「斷如是因不應理」,所以我們斷除了自身的努力,而能夠成就諸佛的感應,這個是不合道理的。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前面了解到法身的功德有種種的自在,但是我們對于佛陀法身的歸依,是不共于外道對于上帝跟天神的歸依。外道的歸依,是放棄自己的努力,是單方面的,對方有主宰的力量,不管我怎麼做,祂永遠可以救拔我。佛法的歸依不是這個意思,佛法是說:你有一分的努力,諸佛有一分的感應;你有二分的努力,他産生二分的感應;你有叁分的努力,産生叁分的感應:他對你的加持,是看你的精進來成正比的。這一點,佛法對叁寶的歸依跟外道有所不同,外道的歸依是完全一廂情願的,這個地方要簡別一下。也就是說外道的歸依,他所歸依的天神是一個親因緣;那我們佛法所歸依的這個法身,他只是一個增上緣。

  

  甲叁、結指釋竟分

  

  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中〈攝大乘品〉,我阿僧伽略釋究竟。

  

  以上的論文,我依止「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」中的「〈攝大乘品〉」,「我阿僧伽」就是無著菩薩,簡「略」的解「釋」已經「究竟」圓滿了。

  

  肆、結示勸修

  

  甲一、甚深見──安住菩薩種姓

  

  本論總共有十科,在因地上講到菩薩的「甚深見」跟廣大行。剛開始一個菩薩要「安住菩薩種姓」,這個地方我們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講的菩薩五德來配對:

  

  一、于極難真實義理,能隨順悟入。

  

  修學菩薩道,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智慧──我空、法空的真如智慧。這個智慧你沒有成立之前,你很難行菩薩道,你障礙重重。什麼叫做「真實義理」的智慧呢?從本論的角度來說,講到遍計本空、依他如幻。遍計本空,等于是我空、法空的圓成實性;依他如幻,就是講到依他起性,這個現前一念心識。諸位把空觀的真理跟一念的心識合起來看,你就發覺到什麼叫做現前一念明了的心性。天臺宗說的:一個菩薩剛開始要通達現前一念心性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。就是說你在行菩薩道之前,第一個工作──把心帶回家,你要知道你生命的根源是什麼。我們常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一切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都是可以斷除的,一切的功德都是可以成就的。所有斷惡、修善的基礎點,就是根據菩薩對一念心性的勝解,才開始啓動他的願力。所以《菩薩戒》上說:了解現前一念心性的真理,「是諸佛之本源,是行菩薩道之根本」。你不能了解你這一念心是本來清淨的,你很難去斷惡、你也很難去修善。所以剛開始菩薩,對于這種很難理解的一念心性──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,你要先能夠了解。

  

  二、于諸有情,非有因緣而生親愛。

  

  你要試著培養利他的心情──大悲心。我們可以這樣子想:同樣的是度過一生、同樣的去努力做很多事情,你與其把這些努力,爲了滿足個人的欲望,你爲什麼不把這些努力普遍的供養一切衆生,讓更多的衆生得到利益呢?因爲個人是如此的渺小,無量的衆生是這麼的廣大!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應該要培養一種利他的心情,這是第二個。當你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時候,你開始安住菩薩種姓,這個種子是成佛的種子。有這個種姓,我們就可以修習六波羅蜜的廣大行。我們看後面的叁段:

  

  甲二、廣大行─廣修六度萬行

  

  在「廣大行」當中,有叁個重點:

  

  一、唯爲饒益諸有情故,常處生死,忍無量苦。

  

  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,特別是大乘佛法,有二個力量

  

  很重要:一個是忍力,一個是行力,忍人所不能忍,行人所不能行。因爲這個菩薩道所面對的有情衆生,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,所以這個忍力跟行力是很重要。

  

  二、于多煩惱難伏有情,善能解了,調伏方便。

  

  除了有悲心以外,你還得要有智慧善巧,所以你必須廣學一切法門,廣泛的學習很多很多的經論,成就這個智慧。前面是講到精進、忍辱,這個地方講智慧。

  

  叁、具不思議大威神力。

  

  這個地方講布施、持戒跟禅定,這個福德資糧。行菩薩道一定要有福德資糧,你如果是修小乘法,你不需要有什麼樣的攝受力,不需要。你要面對有情,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佛法,除了你的悲心、除了你的智慧以外,就是你要有不可思議的攝受力,而這個攝受力來自于你點點滴滴的──老實的布施、老實的持戒、老實的修禅定,成就一種威德力。這個地方講六波羅蜜,就從菩提心跟空正見所發動這個六波羅蜜,來成就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。

  

  ──《瑜伽師地論》── ──《攝大乘論》講表 竟──

  

  好,本論就上到這個地方。

  

  我覺得這個《攝大乘論》,我們一路走過來,感覺到

  

  本論真的是文簡意赅,無著菩薩很慈悲,因爲我們沒有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大藏經,但是他能夠把這樣的一個菩薩道,它的一個道次第──甚深見、廣大行、究竟果,能夠作一個大綱的描繪。好象我們蓋房子,我們沒有細部的裝潢,但是我們知道這整個柱子已經蓋起來,起碼我們對菩薩道的大綱,很容易掌控它的方向,知道我們的目標在哪裏。我個人學習《攝論》,我自己有二句話的心得,希望跟大家分享,第一句話是說:在衆生業力的面前,我們個人是非常的不安;但是因爲有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我們能夠找到真實的安住。在諸佛的功德面前,我們感到非常的渺小;但是因爲我們有廣大的願力,我們能夠感受到些許的成就。這就是我講菩提心跟空正見個人的經驗。我們這次的法會,感謝和尚尼的慈悲,諸位執事法師的護持,我們這次的講經,就到這個地方,功德圓滿。

  

  (大衆請起立,請合掌: 我們至誠感恩法師慈悲,在這段時間不辭辛勞、勤勉教導。我們從《攝論》的學習當中,知道每一個衆生的自性──本自具足、本自清淨;面對人事的因緣、遇境逢緣之時,知道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的依他起,學習照破虛妄的遍計執。雖然我們現在還是一個煩煩惱惱的衆生,但是我們相信:透過佛法不斷的熏習,不斷的反觀,調整我們累劫以來的煩惱習氣,相信「諸佛是已成之佛,我是未成之佛」,我們終究是要成佛的。

  

  佛垂慈憫拔衆苦,證如所有盡所有, 不住生死與涅槃,巧說權實歸一乘, 無著菩薩摩诃薩,造攝大乘诠佛意, 以十殊勝殊勝語,赅備大乘境行果, 淨界授經阿阇黎,不辭勞苦宣妙音, 開演廣大甚深義,聞者法喜易入行, 所知賴耶不可依,遍計本空如幻有, 依言真如圓成實,何期自性本清淨, 菩薩善備福慧糧,彼入因果彼修異, 增上生與淨土勝,累劫不斷修叁學, 願除諸垢大圓鏡,證得彼果斷及智, 方便善巧救群迷,同登如來大覺岸,

  

  感恩、感恩,無盡的感恩,讓我們以感恩之心,虔誠祝福法師,法體康健,廣演法音,濟度群迷,同出苦輪。 大衆禮謝法師,至誠頂禮叁拜。)

  

  好,一問訊,增福增慧。

  

  我剛剛聽諸位在講這些贊歎的言辭,我有一個心得:我們行菩薩道,菩薩是法門無量誓願學,但是我覺得菩薩道有些是屬于急迫性的問題、有些是屬于非急迫性的問題。你說蓋一個房子,最重要是什麼?就這個房子的結構,這整個柱子先蓋起來。那菩薩道最重要、最急迫的,就是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見,這二個根本柱子,你在心中沒有建立起來,那你這個種姓永遠是搖擺不定,你來生根本就不知道你將往哪裏而去?你根本沒有方向,你的生命是在浪費時間。所以我們很多的資糧、很多的波羅蜜,那要等待時間的,沒有錯!房子的莊嚴、很多的裝潢都不是在一時的。但是我必須提醒大家:菩薩道的根本,你對你內心世界了解多少?什麼叫做現前一念心性?第二個,你對于利他的心,是不是很認真的去栽培?這二個,我覺得是一個

  

  非常急迫的問題,菩薩種姓這是一個非常急迫的問題,當然本論有很詳細的描述,我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,好好的複習一下。好,阿彌陀佛,回向。

  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八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