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七卷
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二六页,「庚十、业」。
这一大科是讲到法身的功德。我们从前面的学习,可以把法身的功德分二部分来作个总结:一个是从质,一个是从量。从本质上来说,法身的功德是具足了二种:第一个是解脱身,三世诸佛在因地的时候,因为修习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所以他成就这样的一个法身,是解脱一切身心的障碍;第二个是安乐身,佛陀在因地的时候,依止大悲的愿力,来修习种种的波罗蜜,所以他成就的果报,有种种的庄严、种种安乐的受用。所以从他的本质上来说,有解脱身跟安乐身二种的功德;如果从他的量来说,不管是解脱身跟安乐身,都是自在的,能够随心自在的。这样等于是简别阿罗汉跟菩萨,因为阿罗汉跟菩萨他们也有少分的解脱、少分的安乐;但是阿罗汉跟菩萨,不能够在时间上成就相续、不能够在空间上普及一切处;只有佛陀的安乐跟解脱,是能够随心自在,不受一切时空的障碍,所以我们说「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」,就是赞叹佛陀的解脱跟安乐这二种功德是随心自在的。好,我们看第十段「业」,就是最后一段:
庚十、业(分二:辛一标释五业;辛二释其平等) 辛一、标释五业(分二:壬一标数;壬二列释) 壬一、标数
这一段也有一点总结前面功德的意思,分成二段:「一、标释五业;二、释其平等。」先说明佛陀造业的种类,第二个说明他的平等相。我们看「标释五业」,看第一段的的「标数」:
第六七卷
复次,应知如是诸佛法界,于一切时能作五业。
佛陀的法身能够在「一切时」、一切处,成办「五」种的事「业」。前面的九段,讲到佛陀有种种解脱的功德、安乐的功德。这二种功德,到底对我们众生能够造作什么样的业呢?这以下说明,能够成办「五」种的「业」。这五种业,我们看「壬二」的「列释」:
壬二、列释(分五:癸一救济灾横;癸二救济恶趣;癸三救济 非方便;癸四救济萨迦耶;癸五救济乘) 癸一、救济灾横
「一、救济灾横;二、救济恶趣;三、救济非方便;四、救济萨迦耶;五、救济乘。」这五种业,我们分成二大部分:佛陀法身对我们众生所造的业,第一类是属于神通救拔之业,第二类是属于说法度脱之业,一个是暂时的救拔,一个是永恒的度脱。前面二个是暂时的救拔,我们看第一个:
一者,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。 于暂见时,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。
佛陀的法身,一切时、一切处的在加持我们众生;当
我们众生很至诚忆念佛陀功德的时候,佛陀对众生产生「救」拔「有情灾」难「横」祸之「业」。我们过去曾经造过杀盗淫妄的罪业,但是我们后来起了忏悔的心、归依的心,很真诚的忆念佛陀的名号、或者是忆念佛陀的相好,乃至于忆念佛陀的功德,等到真诚跟佛陀感应道交的时候,「暂见」,就是心心相应的时候,启动了法身的救拔,就能够使令我们「盲」者得见、「聋」者得听、「狂」者得正,种种的「灾」难「横」祸,使令我们解脱这样的一个业障。这是第一个佛陀神通「救」拔「有情灾横」的别报。
癸二、救济恶趣
二者,救济恶趣为业。 拔诸有情出不善处,置善处故。
前面的灾横是偏重在别报,这个地方是讲总报。就是我们已经堕入到三恶道、或者说在临命终的时候即将堕三恶道,这个时候我们真诚的忆念佛陀,佛陀法身就会启动他的「救」拔力量,使令我们离开三「恶」道,而安置在三「善」道。这个在《地藏经》有讲过:一个人堕三恶道以后,他能够很真诚的忆念佛菩萨的圣号,就能够出离三恶道。
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。佛陀的神通救拔,我们前面也说过,他神通救拔的功德是自在的,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,是不受时间、空间的影响。所以有人说:我们念什么咒、持什么圣号,有一定的时间、有一定的处所。这种说
说:我们念佛菩萨的圣号、念〈大悲咒〉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能够得到诸佛的救拔。只是在不恭敬的处所,我们不要出声,如此的差别而已,佛菩萨的救拔是没有时间跟空间上的差别。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,佛菩萨对我们的救拔力量,是无时无刻的。前面二个的救拔,是偏重在我们一分的信心,众生的信心为能感,诸佛的大悲为能应,感应道交产生神通救拔。这以下的三四五,就是众生除了信心以外,要有智慧的善根,招感佛陀的说法: 法,印光大师是反对的。印光大师
癸三、救济非方便
三者,救济非方便为业。令诸外道舍非方便,求解脱行,置于如来圣教中故。
佛陀没有出世之前,种种的外道,安立了很多邪恶的方便,使令我们离苦得乐,比如说持牛戒、持狗戒,修行这种无益的苦行,来追求生命的解脱,这种都是错误的方便。所以佛陀这个时候,就制定了清净的戒法,使「令外道」们「舍离」了邪恶的「方便」,追「求」正确的「解脱」法门,使令他们能够安「置」在「如来」的「圣教」当「中」。这个就是说,佛陀在说法之前,一定要先制定戒法,来约束身口,知道什么是过失相、什么是功德相,让大家在身口二业当中,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准则,这个地方是救拔非方便。
癸四、救济萨迦耶
四者,救济萨迦耶见为业。授与能超三界道故。
弟子们能够遵守佛陀的制教,身口二业能够减少过失,佛陀开始说明我空的法门,说明「萨迦耶」来「救」拔,说明五蕴无我的道理,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我们:所谓的我,其实是我们众生依止现前的五蕴,捏造一个自我出来,所谓的随所生所系。你现在是一个女众的身心,你就依止你现在身心世界,捏造一个自我;你前生是一个男众,就用男众的身心世界,来捏造为自我:所以这个我是每一生每一生变化的,所以这个我既然是变化,自然是虚妄相。佛陀以五蕴无我的道理,来破除我们对于自我的执取,这样子就能够「超」越「三界」的正「道」。因为有一个自我,就会累积业力,无明缘行;自我消灭以后,那个业力就不能够累积了。所以这个地方,佛陀开显了三乘的正道,所谓我空的正见。
癸五、救济乘
五者,救济乘为业。拯拔欲趣余乘菩萨,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,安处令修大乘行故。
当这个弟子们能够修习我空观,产生对三界果报的出离,佛陀进一步的开显大乘法门。这个大乘法门是针对什么根机呢?第一个,救「拔欲趣余乘菩萨」,有的菩萨他前生有大乘的善根,但他今生想要退转、想要退大取小,佛陀开显大乘法门的殊胜,来救拔这些想要退转的菩萨。第二个,「不定种姓」的「声闻」,这个声闻人他虽然是今生修习小乘法、修出离心,但是他前生曾经有大乘的善
根,这个时候佛陀为他们说法空观的道理,所谓的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的,从万法唯识的道理,破除小乘那种坚固的法执,他对于生死涅槃──杂染法、清净法那种坚固的执取,由执取产生对立,由对立造成他们修善跟度众生的一个障碍,就把这个破除掉。这种成就有大乘善根的声闻人、这种不定种姓的声闻,佛陀开显「大乘」法门,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,使令他们回小向大,这个就是佛陀的说法度脱之业,就是众生以智慧的善根为能感,诸佛的大悲为能应,招感佛陀的说法。我们看最后的「释其平等」:
辛二、释其平等(分二:壬一长行略标;壬二颂释因缘) 壬一、长行略标
这个地方有二段:第一个「长行略标」,第二个「颂释因缘」。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结:
于此五业,应知诸佛业用平等。
前面的「五」种「业」,包括了神通救拔、包括了说法度脱,三世「诸佛」所造的「业」,是「平等」无差别的。我们前面也说过,三世诸佛造业,他的相貌是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的。在三世诸佛当中,只要你能够见到一尊佛,这一尊佛对你的度脱、对你的救拔,就等于是十方诸佛对你的救拔、对你的度脱一样,没有差别,你见一尊佛跟见二尊佛的效果是一样。为什么呢?「诸佛业用平等故」,每一尊佛他们救拔的能力,都完全相同的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因为诸佛的业,他的发动点是出自于我空、
法空的真如,每一个佛都是从我空真如、法空真如所发动出来,所以是「平等」。我们看众生的因缘:
壬二、颂释因缘
此中有颂: 因依事性行,别故许业异, 世间此力别,无故非导师。
前面我们说的是诸佛的业用平等,但是众生那个明了的心识,有我执跟法执的差别,就造成了五种的差别。第一个「因」有差别: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,有他过去造作的业力,你看他今生很喜欢布施、他很喜欢持戒、他很喜欢静坐、这个人很喜欢诵经,他那个明了的心识,为什么有这样的倾向呢?就是他过去有这样的业因,产生一种等流的力量,所以每一个人造业不同。你看一到了放香时间,每一个人要造的业都不同,当然共修的时候,那不得已,大家都要参加;只要有选择余地的时候,每一个人是个人造个人的业。为什么呢?这个就牵涉到过去业因的差别,他习惯性的业。第二个「依」:他今生有这个果报体,比如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人,你做一个女众,你造的业也会有所不同的;你前生是一个男众,你造的业也不同;你变成一个天人、变成一只蚂蚁,造的业也不同:所以我们造业,是深受现前果报的影响。这个「依」,就是五蕴的果报有所不同。第三个「事」:这个「事」就是讲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。比如说你在家、或者你出家,这样的职业,就影响你所造的业。第四「性」:这个「性」就是心中
的喜好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