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七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们看回「答」:

  

  庚二、以颂答释

  

  此中有颂: 一界中无二,同时无量圆, 次第转非理,故成有多佛。

  

  这个地方,我们先说明成就应化身的佛。因为成就应化身,在同「一」个世「界」,在同一个四大部洲,是不可以有「二」尊佛出现。譬如说释迦牟尼佛现在的法还没有断,虽然是末法,但末法还是法,所以这个时候,就不允许有另外一尊佛出现,不可以,一定要等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,在人世间全部断灭,另外一尊佛才能出现,要「一」世「无二」佛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成就应化身的佛是要等待因缘的。但是成就法身佛呢?「同时无量圆,次第转非理」,成就法身佛是不须要等待因缘的。比如说你这个菩萨,你的福德智慧圆满了,你今天可以成佛,他明天可以成佛。所以当一个菩萨的福慧二种资粮圆满以后,却要等待而「转」生,这个是不合道「理」的。所以说,成就应化身是要等待因缘;成就法身佛,是不须要等待因缘

  

  :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法身,能够有多佛的理由。你看我们戒律里面的「大妄语」,你说你是观世音菩萨示现,那是犯大妄语戒;你说你是佛陀出世,犯方便罪,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你,一世无二佛,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法还没有断,怎么可能会有佛出世呢?这个就是说,你有能力是一回事,你说你是法身,你有能力来示现成应化身;但是你的时间没有到,你不能够现八相成道,你只能够示现菩萨身来护持别人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,成就应化身的因缘是要等待的。我们看第三段「释佛毕竟涅槃及不涅槃」,涅槃跟不涅槃的道理:

  

  己三、释佛毕竟涅槃及不涅槃(分二:庚一长行问起; 庚二以颂答释) 庚一、长行问起

  

 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,佛非毕竟入于涅槃,亦非毕竟不入涅槃?

  

  在小乘的教法当中,佛陀是「毕竟入于涅槃」,是灰身泯智的;但是在大乘清净法身的观念当中,「佛」陀「非」真实的「入于涅槃」,但是佛陀也已经「入」于「涅槃」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我们看这个偈「颂」:

  

  庚二、以颂答释

  

  此中有颂: 一切障脱故,所作无竟故, 佛毕竟涅槃,毕竟不涅槃。

  

  我们说佛陀已经涅槃,是约着佛陀自受用的角度,佛陀的内心,「一切」的烦恼「障」、所知障完全解「脱」了,所以佛陀完全跟涅槃寂静的安乐相应,所以我们说佛陀入涅槃,那是约着自受用的角度来说;但是约着佛陀利他他受用的角度,「所作无竟故,毕竟不涅槃」,佛陀的清净法身内心当中,他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,他的愿力并没有完全实践,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生死当中流转,佛所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,所以我们说佛陀还没有入涅槃,因为他还会再出现。所以这个是从自利跟利他二种的角度差别,来安立「涅槃」跟「不涅槃」的差别。

  

  己四、释受用身非自性身(分三:庚一征;庚二释;庚三结) 庚一、征

  

  何故受用身,非即自性身?

  

  这个地方就真实的开迹显本。这个「受用身」就是佛陀的报身,度化十地菩萨所现的无量光明、无量相好的报身。怎么知道报身不是法身呢?因为这个报身是无量的寿命,法身也是无量寿命,这二个就很容易混滥,所以这个地方有须要加以说明:

  

  庚二、释(分二:辛一标由六因;辛二一一别列) 辛一、标由六因

  

  由六因故:

  

  辛二、一一别列

  

  一、色身可见故;

  二、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;

  三、随胜解见,自性不定可见故;

  四、别别而见,自性变动可见故;

  五、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,间杂可见故;

  六、阿赖耶识与诸转识,转依非理可见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有「六」种的原「因」,来说明报身不是法性身,前面的五个是约事相来说明,第六个是约理论。我们先看第一个,「色身可见故」,因为受用身是可以见闻觉知的,这个初地菩萨可以看得到报身;但是佛的清净法身那个法性身,是不可以见的,只有佛佛之间,以智慧来互相感应的。所以佛的法性身,是不能见闻觉知的,这一点是有差别的,因为受用身可见,所以他不是法性身。第二个,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」,这个报身在佛陀无量的差别法会当中,他所示现的相状不同,他会变化。譬如说观世音菩萨,他有时候现出千手千眼、有时候现出送子观音,在不同的法会,他扮演不同的角色、他现出不同的相状,这表示说报身是变化。诶,我上次看到弥勒菩萨,是一个大肚子的布袋和尚;有时候我们看弥勒菩萨,是现出毗卢,戴着毗卢帽的:所以这个报身,他是随顺不同的法会有不同的相貌,所以这一点不同。第三「随胜解见,自性不定可见故」,同一尊受用身内心的胜解不同,他所见不同,譬如初地看到的受用身跟二地看到的受用身不同。第四「别别而见,自性变动可见故」,同一个人他的受用身,他见受用身的时候,随其修行不同,所见就有所不同。譬如同一个人,你昨天看到的受用身,跟今天看到的

  

  受用身不同。第五「菩萨、声闻及诸天等,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」,在整个菩萨、声闻跟诸天的法会当中,「间杂可见故」,每一个人个个看的不同,有人看到是佛陀的丈六比丘相,有的看到是年轻相、童子相,各各不同。好,我们休息十分钟。

  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七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