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七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們看回「答」:

  

  庚二、以頌答釋

  

  此中有頌: 一界中無二,同時無量圓, 次第轉非理,故成有多佛。

  

  這個地方,我們先說明成就應化身的佛。因爲成就應化身,在同「一」個世「界」,在同一個四大部洲,是不可以有「二」尊佛出現。譬如說釋迦牟尼佛現在的法還沒有斷,雖然是末法,但末法還是法,所以這個時候,就不允許有另外一尊佛出現,不可以,一定要等到釋迦牟尼佛的教法,在人世間全部斷滅,另外一尊佛才能出現,要「一」世「無二」佛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成就應化身的佛是要等待因緣的。但是成就法身佛呢?「同時無量圓,次第轉非理」,成就法身佛是不須要等待因緣的。比如說你這個菩薩,你的福德智慧圓滿了,你今天可以成佛,他明天可以成佛。所以當一個菩薩的福慧二種資糧圓滿以後,卻要等待而「轉」生,這個是不合道「理」的。所以說,成就應化身是要等待因緣;成就法身佛,是不須要等待因緣

  

  :這就是爲什麼一個法身,能夠有多佛的理由。你看我們戒律裏面的「大妄語」,你說你是觀世音菩薩示現,那是犯大妄語戒;你說你是佛陀出世,犯方便罪,因爲沒有人會相信你,一世無二佛,因爲釋迦牟尼佛的法還沒有斷,怎麼可能會有佛出世呢?這個就是說,你有能力是一回事,你說你是法身,你有能力來示現成應化身;但是你的時間沒有到,你不能夠現八相成道,你只能夠示現菩薩身來護持別人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,成就應化身的因緣是要等待的。我們看第叁段「釋佛畢竟涅槃及不涅槃」,涅槃跟不涅槃的道理:

  

  己叁、釋佛畢竟涅槃及不涅槃(分二:庚一長行問起; 庚二以頌答釋) 庚一、長行問起

  

  雲何應知于法身中,佛非畢竟入于涅槃,亦非畢竟不入涅槃?

  

  在小乘的教法當中,佛陀是「畢竟入于涅槃」,是灰身泯智的;但是在大乘清淨法身的觀念當中,「佛」陀「非」真實的「入于涅槃」,但是佛陀也已經「入」于「涅槃」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我們看這個偈「頌」:

  

  庚二、以頌答釋

  

  此中有頌: 一切障脫故,所作無竟故, 佛畢竟涅槃,畢竟不涅槃。

  

  我們說佛陀已經涅槃,是約著佛陀自受用的角度,佛陀的內心,「一切」的煩惱「障」、所知障完全解「脫」了,所以佛陀完全跟涅槃寂靜的安樂相應,所以我們說佛陀入涅槃,那是約著自受用的角度來說;但是約著佛陀利他他受用的角度,「所作無竟故,畢竟不涅槃」,佛陀的清淨法身內心當中,他那個衆生無邊誓願度,他的願力並沒有完全實踐,還有無量無邊的衆生在生死當中流轉,佛所要做的事情沒有做完,所以我們說佛陀還沒有入涅槃,因爲他還會再出現。所以這個是從自利跟利他二種的角度差別,來安立「涅槃」跟「不涅槃」的差別。

  

  己四、釋受用身非自性身(分叁:庚一征;庚二釋;庚叁結) 庚一、征

  

  何故受用身,非即自性身?

  

  這個地方就真實的開迹顯本。這個「受用身」就是佛陀的報身,度化十地菩薩所現的無量光明、無量相好的報身。怎麼知道報身不是法身呢?因爲這個報身是無量的壽命,法身也是無量壽命,這二個就很容易混濫,所以這個地方有須要加以說明:

  

  庚二、釋(分二:辛一標由六因;辛二一一別列) 辛一、標由六因

  

  由六因故:

  

  辛二、一一別列

  

  一、色身可見故;

  二、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;

  叁、隨勝解見,自性不定可見故;

  四、別別而見,自性變動可見故;

  五、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,間雜可見故;

  六、阿賴耶識與諸轉識,轉依非理可見故。

  

  這個地方有「六」種的原「因」,來說明報身不是法性身,前面的五個是約事相來說明,第六個是約理論。我們先看第一個,「色身可見故」,因爲受用身是可以見聞覺知的,這個初地菩薩可以看得到報身;但是佛的清淨法身那個法性身,是不可以見的,只有佛佛之間,以智慧來互相感應的。所以佛的法性身,是不能見聞覺知的,這一點是有差別的,因爲受用身可見,所以他不是法性身。第二個,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」,這個報身在佛陀無量的差別法會當中,他所示現的相狀不同,他會變化。譬如說觀世音菩薩,他有時候現出千手千眼、有時候現出送子觀音,在不同的法會,他扮演不同的角色、他現出不同的相狀,這表示說報身是變化。诶,我上次看到彌勒菩薩,是一個大肚子的布袋和尚;有時候我們看彌勒菩薩,是現出毗盧,戴著毗盧帽的:所以這個報身,他是隨順不同的法會有不同的相貌,所以這一點不同。第叁「隨勝解見,自性不定可見故」,同一尊受用身內心的勝解不同,他所見不同,譬如初地看到的受用身跟二地看到的受用身不同。第四「別別而見,自性變動可見故」,同一個人他的受用身,他見受用身的時候,隨其修行不同,所見就有所不同。譬如同一個人,你昨天看到的受用身,跟今天看到的

  

  受用身不同。第五「菩薩、聲聞及諸天等,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」,在整個菩薩、聲聞跟諸天的法會當中,「間雜可見故」,每一個人個個看的不同,有人看到是佛陀的丈六比丘相,有的看到是年輕相、童子相,各各不同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七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