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你今生当中有很多见闻觉知的经验,累积很多很多的喜好,也会影响到你的造业。「行」:加行,这个地方的加行,包括有些人是精进的、有些人是懈怠的,也会影响到你所造的业。因为众生五种的因缘不同,造成了众生所造的「业」有差「异」。「世间此力别」,在这个世间上,众生有五种的功能差别,所以造成他的业是差别。「无故非导师」,三世诸佛内心所依止的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没有过去的业因、没有现前的果报、没有现前的事业、也没有心中的喜好、也没有种种的加行,完全是一种我空、法空的清净心情,因为佛陀没有这五种差别,所以这种造业的差别,「非导师」所有,作一个总结。这个「业」的意思就是说,比如说我们今天是修人天乘的法门、或者你修二乘的法门,这个人天乘有自我、二乘人是有法执,你在修人天乘跟二乘的时候,你不断不断的积功累德,你发觉你跟别人差别愈来愈明显。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,跟他还没什么差别;但是出家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,你看他觉得很奇怪,他看你也很奇怪。你修声闻法就是有这种问题,到最后我也不承认你,你也不承认我。但是大乘法门,你愈修行的时候,你觉得人跟人之间越来越平等、越来越平等、越来越平等,就是他这个立足点有不同。因为小乘的学者他的修行、他的根本思想,依止业力来安立的;大乘的思想依止我们一念心性,我空、法空的心性,所以他到最后的目标是愈来愈平等。
戊二、释诸妨难(分八:己一释说一乘;己二释同时有多佛; 己三释佛毕竟涅槃及不涅槃;己四释受用身 非自性身;己五释变化身非自性身; 己六释二身常;己七释佛化身非毕竟住; 己八释求佛果应作功用) 己一、释说一乘(分二:庚一长行问起;庚二以颂答释)
庚一、长行问起
首先我们把这一科说一下,我们看二○三页「丁二、广释」,广释法身的功德,有「十门分别」跟「释诸妨难」。「十门分别」我们讲过了,现在是讲第二段「释诸妨难」。好,我们把这八个妨难念一遍:「一、释说一乘;二、释同时有多佛;三、释佛毕竟涅槃及不涅槃;四、释受用身非自性身;五、释变化身非自性身;六、释二身常;七、释佛化身非毕竟住;八、释求佛果应作功用。」这八段,我们分成三大部分:第一个部分「释说一乘」,是约着所说的法来开权显实;第二到第七,是约着能说的人来开迹显本,一个约法开权显实,第二个约人开迹显本;第三个是结示劝修,把前面二个作个总结。我们看第一个「释说一乘」,我们先看「长行问起」:
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,不与声闻独觉乘共,以何意趣佛说一乘?
假设具足无量「功德圆满相应」的「诸佛法身」,他「不」跟「声闻、缘觉」是「共」的:声闻、缘觉他发了出离心修我空观,他的果报是不能成就法身的,他只能够成就一种偏空的涅槃;换句话说,佛陀的法身是不共声闻人跟独觉的。这意思就是说,的确这个三乘的因果是有差别的;既然三乘因果是有差别的,「佛」陀为什么要「说一」佛「乘」呢?你看佛陀在圆顿的经典当中,《华严经》,特别是《法华经》,佛陀说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
生。」佛陀到法华会上,普遍的告诉声闻人说:其实佛陀的教法只有一个,就是使令一切众生成佛;我告诉你成就阿罗汉,那个阿罗汉的果位是一个虚妄的化城,没有真实的阿罗汉可得,你成就阿罗汉以后,你还是要继续往前走的,那只是为了摄受你的一个暂时方便,「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」的。所以这个时候,佛陀就普遍的为阿罗汉,一一的受成佛的记,这个时候等于把整个三乘的差别全部融通了。这样讲就有矛盾了──佛陀有时候说三乘的因果是有差别的,有时候说三乘是共同趋向于佛道的?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,把三乘跟一乘这二个之间的关系,提出一个问题。我们看论主的回答:
庚二、以颂答释(分二:辛一略辨所为;辛二广别意趣) 辛一、略辨所为
回「答」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略辨所为;二、广别意趣」。这个「略辨所为」,是说明佛陀宣说一佛乘的目的,为什么要说一佛乘?第二个「广别意趣」,是说明一佛乘的内涵是什么?我们先看「略辨所为」:
此中有二颂: 为引摄一类,及任持所余, 由不定种姓,诸佛说一乘。
佛陀刚开始出世的时候,是广泛的宣说三乘的教法,为声闻人说四谛、为缘觉说十二因缘、为菩萨说六波罗蜜,这个三乘的因果是有差别。但是佛陀到晚年即将涅槃的
时候,他为了二种人来宣说一佛乘的道理:第一种人「为引摄一类不定种姓」,佛陀为引导摄受一类不定种姓的声闻人,就是说他刚开始发出离心、修四圣谛,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了,这个时候佛陀观察他在我空真理的心中,有大乘大悲心的善根在里面,佛陀开显了这个一佛乘的道理,原来佛陀要你们成就阿罗汉果,是一个暂时的方便,这个时候使令他回小向大,也就是说反正你迟早要成佛的,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做阿罗汉的,这是一个假名字而已,引导这种「不定」声闻人,继续的回小向大,继续的往前走。第二个「摄」受「一类任持所余」的「不定种姓」的菩萨,佛陀为了要摄受这种「所余」,就是说他已经修学大乘佛法,但是准备要退大取小,这种菩萨大部分都是因为资粮不足,可能是福报不够、也可能智慧不足,面对这么刚强的众生准备要退转了,看到众生难度,干脆做一个自了汉罢了。这个时候佛陀告诉你:你不要退,你退了以后,你迟早还是要回来的。因为十方佛土中,只有一乘法,你没有选择余地的,你一定要成佛的;你现在不过去,你以后还是乖乖的回来走这条路的,所以你既然要面对,就早一点面对。这个时候佛陀开显一佛乘,使令这种准备退大取小的菩萨,继续的坚持下去。这意思就是说,一佛乘的开演是有对象的,譬如说你这种人根性坚固,他三乘的声闻、缘觉的种姓是非常坚固的,佛陀是不开显一佛乘的道理让他了解。你看法华会上,佛陀要讲《法华经》之前,舍利弗尊者三次启请,佛陀都保持默然。这个时候,五千的比丘、比丘尼,看情况退席了,退席以后佛陀再开始开讲。佛陀说:这五千人不能听到一佛乘的道理,听到以后内心产生轻慢毁谤,没有好处。所以这个一佛乘,是针
对这种不定种姓的声闻跟不定种姓的菩萨。这个是说明,它的对象是要简别的。第二个,什么是一佛乘呢?到底它的内涵是什么?
辛二、广别意趣
法无我解脱,等故姓不同, 得二意乐化,究竟说一乘。
在修行的过程当中:第一个所成就的功德,第二个能修行的心。就着三乘所成就的功德,是没有差别的。第一个「法」,这个法身,就是二空平等之理,这个是没有差别的。「无我」,这个无我指的是般若德,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也是没有差别。第三个「解脱」,这种解脱三界的生死,成就出世的涅槃,这种解脱德也是没有差别的。三乘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是趋向于同一个目标的。这样子讲,三乘的差别是怎么安立的呢?是约着能修行人的根机有浅深的不同,而安立了三乘的差别,所成就的法是没有差别的,能修行的人有差别。我们根据《涅槃经》举一个例子:比如说三兽过河,大海是没有差别,但是三只野兽在大海当中,走过的时候浅深有不同。你看兔子在大海里面走,它的深度是很浅,它入法性是很浅;马在河里面游走,它的深度就稍微深了一点;这个大象,双脚就踩在这个实际理地,直接的踩到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,踩在大地上:虽然三兽都过河了,但是浅深有不同;虽然浅深不同,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。这个目标一致很重要,比如说你刚开始修小乘的人,成就偏空涅槃,好,你要回
小向大;既然目标是一致,表示你之前所成就的涅槃是肯定的,不是说你前面修的完全白费,而是说你只要照着你前面的基础,再往上的发菩提心,前面所成就的我空真理是可以肯定的,所谓的三百由旬跟五百由旬,是同一条路的。所以三乘的教法,是约着根机而安立浅深,但是法是没有差别。「得二意乐化,究竟说一乘。」佛陀刚开始为了众生的根机,于一佛乘分别说三。到什么情况佛陀究竟说一乘呢?为了成就「二」种平等的「意乐」教「化」:第一个,法性平等的「意乐」教「化」,佛陀看众生的根机成熟了,开显众生平等的现前一念心性,告诉众生:每一个众生所依止的本来面目是没有差别,依止一念清净平等的心性,所以开显一佛乘的道理。第二个,从佛陀摄取平等的「意乐」,佛陀的大悲心,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要使令一切众生成佛,佛陀这样的心是没有偏私的,为了从平等大悲的角度,佛陀也开显「一」佛「乘」的道理。这个地方是说明所谓的一佛乘,是约着众生平等跟佛陀的大悲平等而安立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以后在度化众生,施设教法也是这个意思,众生的根性没有成熟,我们应该要为实施权,要安立方便;众生的根机成熟了,我们应该开权显实,开显真实的道理:这个法门的安立是这样子安立的。前面这一段是约着法来开权显实,这以下就探讨到底佛陀的本来面目是什么?
己二、释同时有多佛(分二:庚一长行问起;庚二以颂答释) 庚一、长行问起
先看第一个「长行问起」:
如是诸佛同一法身,而佛有多,何缘可见?
说三世「诸佛」既然都是依止「同一」个清净「法身」,但是在示现变化身的时候,就「有」很「多」很多的差别,你看有的是示现释迦牟尼佛、有的是示现阿弥陀佛、有的是示现药师佛,他们的身相、名号都不同的,这是什么原因呢?也就是说,这个成就法身跟成就变化身之间的差别因缘是什么?提出这个问题。我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七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