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七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你今生當中有很多見聞覺知的經驗,累積很多很多的喜好,也會影響到你的造業。「行」:加行,這個地方的加行,包括有些人是精進的、有些人是懈怠的,也會影響到你所造的業。因爲衆生五種的因緣不同,造成了衆生所造的「業」有差「異」。「世間此力別」,在這個世間上,衆生有五種的功能差別,所以造成他的業是差別。「無故非導師」,叁世諸佛內心所依止的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沒有過去的業因、沒有現前的果報、沒有現前的事業、也沒有心中的喜好、也沒有種種的加行,完全是一種我空、法空的清淨心情,因爲佛陀沒有這五種差別,所以這種造業的差別,「非導師」所有,作一個總結。這個「業」的意思就是說,比如說我們今天是修人天乘的法門、或者你修二乘的法門,這個人天乘有自我、二乘人是有法執,你在修人天乘跟二乘的時候,你不斷不斷的積功累德,你發覺你跟別人差別愈來愈明顯。你剛開始出家的時候,跟他還沒什麼差別;但是出家了十年二十年叁十年,你看他覺得很奇怪,他看你也很奇怪。你修聲聞法就是有這種問題,到最後我也不承認你,你也不承認我。但是大乘法門,你愈修行的時候,你覺得人跟人之間越來越平等、越來越平等、越來越平等,就是他這個立足點有不同。因爲小乘的學者他的修行、他的根本思想,依止業力來安立的;大乘的思想依止我們一念心性,我空、法空的心性,所以他到最後的目標是愈來愈平等。

  

  戊二、釋諸妨難(分八:己一釋說一乘;己二釋同時有多佛; 己叁釋佛畢竟涅槃及不涅槃;己四釋受用身 非自性身;己五釋變化身非自性身; 己六釋二身常;己七釋佛化身非畢竟住; 己八釋求佛果應作功用) 己一、釋說一乘(分二:庚一長行問起;庚二以頌答釋)

  

  庚一、長行問起

  

  首先我們把這一科說一下,我們看二○叁頁「丁二、廣釋」,廣釋法身的功德,有「十門分別」跟「釋諸妨難」。「十門分別」我們講過了,現在是講第二段「釋諸妨難」。好,我們把這八個妨難念一遍:「一、釋說一乘;二、釋同時有多佛;叁、釋佛畢竟涅槃及不涅槃;四、釋受用身非自性身;五、釋變化身非自性身;六、釋二身常;七、釋佛化身非畢竟住;八、釋求佛果應作功用。」這八段,我們分成叁大部分:第一個部分「釋說一乘」,是約著所說的法來開權顯實;第二到第七,是約著能說的人來開迹顯本,一個約法開權顯實,第二個約人開迹顯本;第叁個是結示勸修,把前面二個作個總結。我們看第一個「釋說一乘」,我們先看「長行問起」:

  

 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,不與聲聞獨覺乘共,以何意趣佛說一乘?

  

  假設具足無量「功德圓滿相應」的「諸佛法身」,他「不」跟「聲聞、緣覺」是「共」的:聲聞、緣覺他發了出離心修我空觀,他的果報是不能成就法身的,他只能夠成就一種偏空的涅槃;換句話說,佛陀的法身是不共聲聞人跟獨覺的。這意思就是說,的確這個叁乘的因果是有差別的;既然叁乘因果是有差別的,「佛」陀爲什麼要「說一」佛「乘」呢?你看佛陀在圓頓的經典當中,《華嚴經》,特別是《法華經》,佛陀說: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

  

  生。」佛陀到法華會上,普遍的告訴聲聞人說:其實佛陀的教法只有一個,就是使令一切衆生成佛;我告訴你成就阿羅漢,那個阿羅漢的果位是一個虛妄的化城,沒有真實的阿羅漢可得,你成就阿羅漢以後,你還是要繼續往前走的,那只是爲了攝受你的一個暫時方便,「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」的。所以這個時候,佛陀就普遍的爲阿羅漢,一一的受成佛的記,這個時候等于把整個叁乘的差別全部融通了。這樣講就有矛盾了──佛陀有時候說叁乘的因果是有差別的,有時候說叁乘是共同趨向于佛道的?就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,把叁乘跟一乘這二個之間的關系,提出一個問題。我們看論主的回答:

  

  庚二、以頌答釋(分二:辛一略辨所爲;辛二廣別意趣) 辛一、略辨所爲

  

  回「答」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略辨所爲;二、廣別意趣」。這個「略辨所爲」,是說明佛陀宣說一佛乘的目的,爲什麼要說一佛乘?第二個「廣別意趣」,是說明一佛乘的內涵是什麼?我們先看「略辨所爲」:

  

  此中有二頌: 爲引攝一類,及任持所余, 由不定種姓,諸佛說一乘。

  

  佛陀剛開始出世的時候,是廣泛的宣說叁乘的教法,爲聲聞人說四谛、爲緣覺說十二因緣、爲菩薩說六波羅蜜,這個叁乘的因果是有差別。但是佛陀到晚年即將涅槃的

  

  時候,他爲了二種人來宣說一佛乘的道理:第一種人「爲引攝一類不定種姓」,佛陀爲引導攝受一類不定種姓的聲聞人,就是說他剛開始發出離心、修四聖谛,成就了我空的真理了,這個時候佛陀觀察他在我空真理的心中,有大乘大悲心的善根在裏面,佛陀開顯了這個一佛乘的道理,原來佛陀要你們成就阿羅漢果,是一個暫時的方便,這個時候使令他回小向大,也就是說反正你遲早要成佛的,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做阿羅漢的,這是一個假名字而已,引導這種「不定」聲聞人,繼續的回小向大,繼續的往前走。第二個「攝」受「一類任持所余」的「不定種姓」的菩薩,佛陀爲了要攝受這種「所余」,就是說他已經修學大乘佛法,但是准備要退大取小,這種菩薩大部分都是因爲資糧不足,可能是福報不夠、也可能智慧不足,面對這麼剛強的衆生准備要退轉了,看到衆生難度,幹脆做一個自了漢罷了。這個時候佛陀告訴你:你不要退,你退了以後,你遲早還是要回來的。因爲十方佛土中,只有一乘法,你沒有選擇余地的,你一定要成佛的;你現在不過去,你以後還是乖乖的回來走這條路的,所以你既然要面對,就早一點面對。這個時候佛陀開顯一佛乘,使令這種准備退大取小的菩薩,繼續的堅持下去。這意思就是說,一佛乘的開演是有對象的,譬如說你這種人根性堅固,他叁乘的聲聞、緣覺的種姓是非常堅固的,佛陀是不開顯一佛乘的道理讓他了解。你看法華會上,佛陀要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舍利弗尊者叁次啓請,佛陀都保持默然。這個時候,五千的比丘、比丘尼,看情況退席了,退席以後佛陀再開始開講。佛陀說:這五千人不能聽到一佛乘的道理,聽到以後內心産生輕慢毀謗,沒有好處。所以這個一佛乘,是針

  

  對這種不定種姓的聲聞跟不定種姓的菩薩。這個是說明,它的對象是要簡別的。第二個,什麼是一佛乘呢?到底它的內涵是什麼?

  

  辛二、廣別意趣

  

  法無我解脫,等故姓不同, 得二意樂化,究竟說一乘。

  

 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:第一個所成就的功德,第二個能修行的心。就著叁乘所成就的功德,是沒有差別的。第一個「法」,這個法身,就是二空平等之理,這個是沒有差別的。「無我」,這個無我指的是般若德,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也是沒有差別。第叁個「解脫」,這種解脫叁界的生死,成就出世的涅槃,這種解脫德也是沒有差別的。叁乘的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是趨向于同一個目標的。這樣子講,叁乘的差別是怎麼安立的呢?是約著能修行人的根機有淺深的不同,而安立了叁乘的差別,所成就的法是沒有差別的,能修行的人有差別。我們根據《涅槃經》舉一個例子:比如說叁獸過河,大海是沒有差別,但是叁只野獸在大海當中,走過的時候淺深有不同。你看兔子在大海裏面走,它的深度是很淺,它入法性是很淺;馬在河裏面遊走,它的深度就稍微深了一點;這個大象,雙腳就踩在這個實際理地,直接的踩到我們衆生本具的現前一念心性,踩在大地上:雖然叁獸都過河了,但是淺深有不同;雖然淺深不同,但是目標卻是一致的。這個目標一致很重要,比如說你剛開始修小乘的人,成就偏空涅槃,好,你要回

  

  小向大;既然目標是一致,表示你之前所成就的涅槃是肯定的,不是說你前面修的完全白費,而是說你只要照著你前面的基礎,再往上的發菩提心,前面所成就的我空真理是可以肯定的,所謂的叁百由旬跟五百由旬,是同一條路的。所以叁乘的教法,是約著根機而安立淺深,但是法是沒有差別。「得二意樂化,究竟說一乘。」佛陀剛開始爲了衆生的根機,于一佛乘分別說叁。到什麼情況佛陀究竟說一乘呢?爲了成就「二」種平等的「意樂」教「化」:第一個,法性平等的「意樂」教「化」,佛陀看衆生的根機成熟了,開顯衆生平等的現前一念心性,告訴衆生:每一個衆生所依止的本來面目是沒有差別,依止一念清淨平等的心性,所以開顯一佛乘的道理。第二個,從佛陀攝取平等的「意樂」,佛陀的大悲心,佛陀出世的本懷是要使令一切衆生成佛,佛陀這樣的心是沒有偏私的,爲了從平等大悲的角度,佛陀也開顯「一」佛「乘」的道理。這個地方是說明所謂的一佛乘,是約著衆生平等跟佛陀的大悲平等而安立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我們以後在度化衆生,施設教法也是這個意思,衆生的根性沒有成熟,我們應該要爲實施權,要安立方便;衆生的根機成熟了,我們應該開權顯實,開顯真實的道理:這個法門的安立是這樣子安立的。前面這一段是約著法來開權顯實,這以下就探討到底佛陀的本來面目是什麼?

  

  己二、釋同時有多佛(分二:庚一長行問起;庚二以頌答釋) 庚一、長行問起

  

  先看第一個「長行問起」:

  

 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,而佛有多,何緣可見?

  

  說叁世「諸佛」既然都是依止「同一」個清淨「法身」,但是在示現變化身的時候,就「有」很「多」很多的差別,你看有的是示現釋迦牟尼佛、有的是示現阿彌陀佛、有的是示現藥師佛,他們的身相、名號都不同的,這是什麼原因呢?也就是說,這個成就法身跟成就變化身之間的差別因緣是什麼?提出這個問題。我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七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