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所以说「佛」陀成办「一切」利他的「事」业,是没有「休息」、而且没有偏私的。
丑五、由受大富乐
五者,如来受大富乐,应修此念。 清净佛土大富乐故。
我们应该要思惟佛陀的法身,他能够「受」用广「大」财「富」的安「乐」,有种种资具的庄严,「清净佛土」具足广「大」的「富乐」,能够施舍有情的缘故。我们目前所修的净土法门,大部分都是忆念这第五个──思惟佛陀清净国土的广大庄严,对这个佛陀自在的功德、解脱的功德忆念得比较少,偏重在第五个「受大富乐」。
丑六、由离诸染污
六者,如来离诸染污,应修此念。 生在世间,一切世法不能染故。
这个地方讲佛陀的变化身,佛陀的身心「离」开「染污」虽然示现「世间」的八相成道,你看到佛陀有结婚、生子,受用种种的五欲;但事实上佛陀的内心是「不」受「染」污的,你应该要作这样的思惟。
丑七、由能成大事
七者,如来能成大事,应修此念。 示现等觉般涅槃等,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已成熟者令解脱故。
佛陀为什么要示现在人世间呢?主要的是要「成」办弘法利生的「事」业,所以佛陀「示现」成佛乃至于入「涅槃」,使令「一切有情」众生:善根「未成熟」的使「令成熟」、善根「已」经「成熟」的使「令解脱」,佛陀能够成办广度众生的事业。这样子讲,前面的三个是讲到
法身的自体,后面的四五六七,是讲到法身的作用。
癸二、颂(分二:子一显七圆满;子二劝应修念) 子一、显七圆满
这个地方的偈颂分二段:「一、显七圆满;二、劝应修念。」先说明第一个:
此中有二颂: 圆满属自心,具常住清净, 无功用能施,有情大法乐。 遍行无依止,平等利多生。
这个地方把前面的七个功德作一个总结。「圆满」,这个「圆满」是一个总说,佛陀具足圆满的功德;「属自心」,这个「属」就是随顺,佛陀的功德是随自心转,佛陀是境随心转的,佛陀的心是不受环境的障碍。第二个「具常住」,佛陀的法身是常住的,经常跟我们在一起。第三是「清净」的、离垢的。第四是「无功用」的,他能够任运的生起。第五个「能施有情大法乐」,「念佛方能消宿业」,的确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能够消除遮障,增长福报。第六「遍行无依止」,佛陀的心在世间上活动,但是又无所着。第七「平等利多生」,以平等心广泛的度化众生。
子二、劝应修念
一切佛智者,应修一切念。
前面的七种功德,是「一切佛」皆须具足的,具足智慧的菩萨,应该要如是的来忆念佛陀的法身,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的劝修。
辛二、兼显净土(分二:壬一广净土相;壬二释其受用) 壬一、广净土相(分二:癸一征;癸二释) 癸一、征
在念佛法门当中,我们发觉显教跟密教在忆念的时候有所不同:你看密教,他偏重在念佛的法身,念佛正报的功德;显教比较偏重在忆念佛陀的依报,净土的功德。我们看藏传佛教,他以文殊菩萨、地藏王菩萨当本尊的时候,他比较去忆念文殊菩萨、本尊菩萨他心中有什么愿力、他心中有什么理想,你以佛心为己心,以本尊的理想来当作自己的理想,产生三密的加持。在中国显教的净土宗,念佛的时候,我们很少会想到阿弥陀佛有什么理想,很少。但是我们很在乎阿弥陀佛所在的净土,七宝池、八功德水、种种的解脱安乐的这种环境,所以这个地方有所不同。所以无著菩萨,在念佛的法身以后,也兼显佛陀依报的净土,因为显教的大乘,偏重修净土法门。
复次,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?
说明这个法身所依止的「净土」,应该怎么了「知」呢?我们看这以下的解释:
癸二、释(分二:子一引经序说功德;子二释成十八圆满) 子一、引经序说功德
这当中有二段:「一、引经序说功德;二、释成十八圆满。」先说明这个净土的功德,我们看论文:
如《菩萨藏百千契经.序品》中说: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,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,无量方所,妙饰间列,周圆无际,其量难测,超过三界所行之处,胜出世间善根所起,最极自在净识为相。如来所都,诸大菩萨众所云集,无量天、龙、药叉、健达缚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紧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、非人等常所翼从。广大法味,喜乐所持,作诸众生一切义利,蠲除一切烦恼灾横,远离众魔,过诸庄严,如来庄严之所依处,大念慧行以为游路,大止妙观以为所乘,大空、无相、无愿解脱为所入门,无量功德众所庄严,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。
可参考《大正》四八,页三七五: 色、形色、分量、方所、因、果、主、辅翼、眷属、住持、事业、摄益、无畏、依处、路、乘、门、依持等圆满。
这以下他引用《华严经》的〈序品〉,来说明佛陀所依止的这个净土的庄严。「《菩萨藏百千契经》」,这个是说明《华严经》,这个「百千」就是十万,具足十万偈颂的《华严经》,在「〈序品〉」当中曾经提到这个净土的庄严,无著菩萨把它引出来。它这个地方等于是跟下一段配成十八种的圆满庄严,十八种相,我们就根据本论的配套来说明。第一个讲到色相庄严,「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,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。」这个「薄伽梵」就是讲佛陀的法身,他安住在什么地方呢?在一种「最胜光曜」的「七宝」宫殿,
感应也好、跟的净土感应也好,第一个受益的都是光明。佛陀在显神通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光明来照射你。在《无量寿经》上说:众生得到佛陀的正报乃至于依报的光明所照射,能够产生一种调柔的功德,身心调柔。你看一个人心中妄想很重的时候,他的心很刚强,很刚强就很难为他说法。所以这个时候,佛陀先放光,把他刚强的个性转成调柔,这个是光明的功德。第二个形像庄严,「无量方所,妙饰间列」。这个形像就是说这个宫殿,它的形成有很多的楼阁、宝树,还有种种的水池围绕而产生的一个庄严,这个讲形像的庄严。第三个数量,「周圆无际,其量难测」。这个宫殿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,它的面积数量不是我们肉眼所能够去测量的,那是无边际的一个数量。第四方所庄严,「超过三界所行之处」,这个宫殿的庄严,它不是在三界的范围之内,它是离开了三界,三界以外的庄严。第五「胜出世间善根所起」,这个地方讲因相,因果的因,因相。我们一般凡夫的善根,你说你布施也好、持戒也好,都夹杂了这个「光曜」等于是光明。为什么讲「最胜」呢?因为佛陀的光明是没有障碍的,比如说日月的光明,遇到了墙壁就产生遮障;但是佛陀的光明是没有遮障的。具足这种光明的宫殿,它能够「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」。一般的宫殿有所谓的常光跟放光,一般性的光明可能只有一由旬,乃至于只有四十由旬;但是当它有特殊的因缘要说法的时候,它「放大光明」,能够「普照一切」的「无边世界」。所以前面的「最胜光曜」,是指光明的本质;这个地方「普照一切无边世界」,是说明光明的量。所以这个地方讲到色相庄严,在整个颜色当中,光明是最重要的。我们看一般人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
欲令法音宣流变现所作。所以这个依报的国土,是由正报的心所变现的。「如来所都」,这个是讲主,主人的主,主庄严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这个宫殿的主人是谁呢?是佛陀。这个很重要,极乐世界跟天界最大的不同,天界有很多很多安乐的资具,但是他的主人是天王,这就完蛋了,天王不能为你说法,他只能带着你一起放逸而已,所以这个宫殿再怎么庄严,它的主人很重要,因为有佛陀的住世,所以「如来所都」。第八「诸大菩萨众所云集」,这个地方古德的意思是说辅翼庄严。说佛陀如果是在秽土出世,现出比丘相,他旁边大部分都是比丘、比丘尼,属于声闻众;但是佛陀在净土的时候,旁边「所云集」的都是大菩萨──、爱见烦恼,在因地的时候有杂染,所以招感果地的功德,自然是没有这样的庄严;所以这样的庄严是出世间的,它是跟真实的菩提心、空正见这种大乘善根所引生的,不是世间的善根所起的。果相庄严,「最极自在净识为相」,这个宫殿怎么有的呢?是佛陀的「自在净识」所变现,就是一念清净明了的法身的心性所变现出来,说是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种大菩萨。第九眷属庄严,这是讲天龙八部。无量「天、龙、药叉」,这个「药叉」,就是能够飞行的鬼神。「健达缚」,「健达缚」是乐神,帝释的乐神,他能够弹奏很多乐器。「阿素洛、揭路荼」,「揭路荼」,就是大鹏金翅鸟。「紧捺洛」,「紧捺洛」也是乐神,前面的健达缚的乐神,是弹奏乐器的乐神;这个「紧捺洛」是属于歌舞的乐神。「莫呼洛伽」,「莫呼洛伽」是蟒神,大蟒蛇的蟒神。「人、非人等」,这个「人」就是二只脚的尊贵身;这个「非人」就是四只脚的,或者没有脚的这种色身的。天龙八部之「所
翼从」,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:天龙八部,除了天以外,大部分都是三恶道的众生。那怎么能在净土呢?所以这个地方古德说:其实这个天龙八部,都是佛陀的法身变现出来的,为了护持正法所变现出来的。第十任持庄严,「广大法味,喜乐所持」。前面的一到九,它的庄严比较偏重在福德的庄严,福德──放大光明,有种种的佛陀、菩萨、天龙八部的围绕,这样子会产生一种安乐的果报,福德。这以下第十到第十三,就偏重在这个出世的解脱。说我们今天住在这个充满光明的宫殿有什么好处呢?「广大法味,喜乐所持」,你在这个宫殿安住,你会产生一个「广大」的大乘「法味」,有这种大乘的「喜乐」,来滋养你的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