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所以說「佛」陀成辦「一切」利他的「事」業,是沒有「休息」、而且沒有偏私的。
醜五、由受大富樂
五者,如來受大富樂,應修此念。 清淨佛土大富樂故。
我們應該要思惟佛陀的法身,他能夠「受」用廣「大」財「富」的安「樂」,有種種資具的莊嚴,「清淨佛土」具足廣「大」的「富樂」,能夠施舍有情的緣故。我們目前所修的淨土法門,大部分都是憶念這第五個──思惟佛陀清淨國土的廣大莊嚴,對這個佛陀自在的功德、解脫的功德憶念得比較少,偏重在第五個「受大富樂」。
醜六、由離諸染汙
六者,如來離諸染汙,應修此念。 生在世間,一切世法不能染故。
這個地方講佛陀的變化身,佛陀的身心「離」開「染汙」雖然示現「世間」的八相成道,你看到佛陀有結婚、生子,受用種種的五欲;但事實上佛陀的內心是「不」受「染」汙的,你應該要作這樣的思惟。
醜七、由能成大事
七者,如來能成大事,應修此念。 示現等覺般涅槃等,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已成熟者令解脫故。
佛陀爲什麼要示現在人世間呢?主要的是要「成」辦弘法利生的「事」業,所以佛陀「示現」成佛乃至于入「涅槃」,使令「一切有情」衆生:善根「未成熟」的使「令成熟」、善根「已」經「成熟」的使「令解脫」,佛陀能夠成辦廣度衆生的事業。這樣子講,前面的叁個是講到
法身的自體,後面的四五六七,是講到法身的作用。
癸二、頌(分二:子一顯七圓滿;子二勸應修念) 子一、顯七圓滿
這個地方的偈頌分二段:「一、顯七圓滿;二、勸應修念。」先說明第一個:
此中有二頌: 圓滿屬自心,具常住清淨, 無功用能施,有情大法樂。 遍行無依止,平等利多生。
這個地方把前面的七個功德作一個總結。「圓滿」,這個「圓滿」是一個總說,佛陀具足圓滿的功德;「屬自心」,這個「屬」就是隨順,佛陀的功德是隨自心轉,佛陀是境隨心轉的,佛陀的心是不受環境的障礙。第二個「具常住」,佛陀的法身是常住的,經常跟我們在一起。第叁是「清淨」的、離垢的。第四是「無功用」的,他能夠任運的生起。第五個「能施有情大法樂」,「念佛方能消宿業」,的確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能夠消除遮障,增長福報。第六「遍行無依止」,佛陀的心在世間上活動,但是又無所著。第七「平等利多生」,以平等心廣泛的度化衆生。
子二、勸應修念
一切佛智者,應修一切念。
前面的七種功德,是「一切佛」皆須具足的,具足智慧的菩薩,應該要如是的來憶念佛陀的法身,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的勸修。
辛二、兼顯淨土(分二:壬一廣淨土相;壬二釋其受用) 壬一、廣淨土相(分二:癸一征;癸二釋) 癸一、征
在念佛法門當中,我們發覺顯教跟密教在憶念的時候有所不同:你看密教,他偏重在念佛的法身,念佛正報的功德;顯教比較偏重在憶念佛陀的依報,淨土的功德。我們看藏傳佛教,他以文殊菩薩、地藏王菩薩當本尊的時候,他比較去憶念文殊菩薩、本尊菩薩他心中有什麼願力、他心中有什麼理想,你以佛心爲己心,以本尊的理想來當作自己的理想,産生叁密的加持。在中國顯教的淨土宗,念佛的時候,我們很少會想到阿彌陀佛有什麼理想,很少。但是我們很在乎阿彌陀佛所在的淨土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種種的解脫安樂的這種環境,所以這個地方有所不同。所以無著菩薩,在念佛的法身以後,也兼顯佛陀依報的淨土,因爲顯教的大乘,偏重修淨土法門。
複次,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?
說明這個法身所依止的「淨土」,應該怎麼了「知」呢?我們看這以下的解釋:
癸二、釋(分二:子一引經序說功德;子二釋成十八圓滿) 子一、引經序說功德
這當中有二段:「一、引經序說功德;二、釋成十八圓滿。」先說明這個淨土的功德,我們看論文:
如《菩薩藏百千契經.序品》中說: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,七寶莊嚴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無邊世界,無量方所,妙飾間列,周圓無際,其量難測,超過叁界所行之處,勝出世間善根所起,最極自在淨識爲相。如來所都,諸大菩薩衆所雲集,無量天、龍、藥叉、健達縛、阿素洛、揭路荼、緊捺洛、莫呼洛伽、人、非人等常所翼從。廣大法味,喜樂所持,作諸衆生一切義利,蠲除一切煩惱災橫,遠離衆魔,過諸莊嚴,如來莊嚴之所依處,大念慧行以爲遊路,大止妙觀以爲所乘,大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爲所入門,無量功德衆所莊嚴,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。
可參考《大正》四八,頁叁七五: 色、形色、分量、方所、因、果、主、輔翼、眷屬、住持、事業、攝益、無畏、依處、路、乘、門、依持等圓滿。
這以下他引用《華嚴經》的〈序品〉,來說明佛陀所依止的這個淨土的莊嚴。「《菩薩藏百千契經》」,這個是說明《華嚴經》,這個「百千」就是十萬,具足十萬偈頌的《華嚴經》,在「〈序品〉」當中曾經提到這個淨土的莊嚴,無著菩薩把它引出來。它這個地方等于是跟下一段配成十八種的圓滿莊嚴,十八種相,我們就根據本論的配套來說明。第一個講到色相莊嚴,「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,七寶莊嚴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無邊世界。」這個「薄伽梵」就是講佛陀的法身,他安住在什麼地方呢?在一種「最勝光曜」的「七寶」宮殿,
感應也好、跟的淨土感應也好,第一個受益的都是光明。佛陀在顯神通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光明來照射你。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說:衆生得到佛陀的正報乃至于依報的光明所照射,能夠産生一種調柔的功德,身心調柔。你看一個人心中妄想很重的時候,他的心很剛強,很剛強就很難爲他說法。所以這個時候,佛陀先放光,把他剛強的個性轉成調柔,這個是光明的功德。第二個形像莊嚴,「無量方所,妙飾間列」。這個形像就是說這個宮殿,它的形成有很多的樓閣、寶樹,還有種種的水池圍繞而産生的一個莊嚴,這個講形像的莊嚴。第叁個數量,「周圓無際,其量難測」。這個宮殿的四周是一望無際的,它的面積數量不是我們肉眼所能夠去測量的,那是無邊際的一個數量。第四方所莊嚴,「超過叁界所行之處」,這個宮殿的莊嚴,它不是在叁界的範圍之內,它是離開了叁界,叁界以外的莊嚴。第五「勝出世間善根所起」,這個地方講因相,因果的因,因相。我們一般凡夫的善根,你說你布施也好、持戒也好,都夾雜了這個「光曜」等于是光明。爲什麼講「最勝」呢?因爲佛陀的光明是沒有障礙的,比如說日月的光明,遇到了牆壁就産生遮障;但是佛陀的光明是沒有遮障的。具足這種光明的宮殿,它能夠「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無邊世界」。一般的宮殿有所謂的常光跟放光,一般性的光明可能只有一由旬,乃至于只有四十由旬;但是當它有特殊的因緣要說法的時候,它「放大光明」,能夠「普照一切」的「無邊世界」。所以前面的「最勝光曜」,是指光明的本質;這個地方「普照一切無邊世界」,是說明光明的量。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色相莊嚴,在整個顔色當中,光明是最重要的。我們看一般人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
欲令法音宣流變現所作。所以這個依報的國土,是由正報的心所變現的。「如來所都」,這個是講主,主人的主,主莊嚴。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這個宮殿的主人是誰呢?是佛陀。這個很重要,極樂世界跟天界最大的不同,天界有很多很多安樂的資具,但是他的主人是天王,這就完蛋了,天王不能爲你說法,他只能帶著你一起放逸而已,所以這個宮殿再怎麼莊嚴,它的主人很重要,因爲有佛陀的住世,所以「如來所都」。第八「諸大菩薩衆所雲集」,這個地方古德的意思是說輔翼莊嚴。說佛陀如果是在穢土出世,現出比丘相,他旁邊大部分都是比丘、比丘尼,屬于聲聞衆;但是佛陀在淨土的時候,旁邊「所雲集」的都是大菩薩──、愛見煩惱,在因地的時候有雜染,所以招感果地的功德,自然是沒有這樣的莊嚴;所以這樣的莊嚴是出世間的,它是跟真實的菩提心、空正見這種大乘善根所引生的,不是世間的善根所起的。果相莊嚴,「最極自在淨識爲相」,這個宮殿怎麼有的呢?是佛陀的「自在淨識」所變現,就是一念清淨明了的法身的心性所變現出來,說是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種大菩薩。第九眷屬莊嚴,這是講天龍八部。無量「天、龍、藥叉」,這個「藥叉」,就是能夠飛行的鬼神。「健達縛」,「健達縛」是樂神,帝釋的樂神,他能夠彈奏很多樂器。「阿素洛、揭路荼」,「揭路荼」,就是大鵬金翅鳥。「緊捺洛」,「緊捺洛」也是樂神,前面的健達縛的樂神,是彈奏樂器的樂神;這個「緊捺洛」是屬于歌舞的樂神。「莫呼洛伽」,「莫呼洛伽」是蟒神,大蟒蛇的蟒神。「人、非人等」,這個「人」就是二只腳的尊貴身;這個「非人」就是四只腳的,或者沒有腳的這種色身的。天龍八部之「所
翼從」,這個地方古德解釋說:天龍八部,除了天以外,大部分都是叁惡道的衆生。那怎麼能在淨土呢?所以這個地方古德說:其實這個天龍八部,都是佛陀的法身變現出來的,爲了護持正法所變現出來的。第十任持莊嚴,「廣大法味,喜樂所持」。前面的一到九,它的莊嚴比較偏重在福德的莊嚴,福德──放大光明,有種種的佛陀、菩薩、天龍八部的圍繞,這樣子會産生一種安樂的果報,福德。這以下第十到第十叁,就偏重在這個出世的解脫。說我們今天住在這個充滿光明的宮殿有什麼好處呢?「廣大法味,喜樂所持」,你在這個宮殿安住,你會産生一個「廣大」的大乘「法味」,有這種大乘的「喜樂」,來滋養你的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六六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