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六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二二页:
庚九、念(分二:辛一正念法身;辛二兼显净土) 辛一、正念法身(分二:壬一征;壬二释) 壬一、征
这个是讲到「十门分别」(二○三页),分别清净法身的第九段,讲到「念」,这「念」当中有二段:「辛一、正念法身;(辛二「释其平等」,应该要改成「兼显净土」;二二四页最后一科的「辛一」兼显净土,要改成「辛二」。)辛二、兼显净土」。是说我们在忆念佛陀,有忆念佛陀正报的法身,跟忆念佛陀依报净土这二种方法,这个地方是讲「念」,「念」佛的「法身」、念佛的净土。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「正念法身」,这当中有「征」跟「释」。先看「征」问的地方:
若诸菩萨念佛法身。由几种念应修此念?
「菩萨」应该要经常忆「念佛」陀的法「身」,来培养自己心中的愿望。在培养这个愿望、忆念佛陀的法身,有「几种」忆「念」的方式,菩萨应该如何的「修」学?这个地方是讲到念佛三昧,念佛三昧有二个:第一个是念佛的法身,第二个念佛的净土,这个地方是讲法身的忆念方式,提出这个问。这以下我们看解「释」:
壬二、释(分二:癸一长行;癸二颂) 癸一、长行(分二:子一标数;子二列释) 子一、标数
第六六卷
解「释」当中分二段:第一个「长行」,第二个偈「颂」。「长行」当中先「标数」:
略说菩萨念佛法身。由七种念应修此念。
「菩萨」要经常「念佛」的「法身」,这当中有「七种」的忆「念」方式。「念」这个字,有二种意思:第一个是明记不忘的意思,就是对于佛的法身能够安住不动,不要忘失;第二个,这个念有归顺、依靠的意思,就是我们经常思惟、观察佛陀的功德。当然这二个是相互作用,你一定先观察以后才安住的,所以这个念有明记不忘,也有归顺依靠的意思。好,我们看这以下的解「释」:
子二、列释(分七:丑一法自在转; 丑二由其身常住; 丑三由最胜无罪;丑四由无有功用; 丑五由受大富乐;丑六由离诸染污; 丑七由能成大事) 丑一、法自在转(分二:寅一长行总明;寅二颂更别简) 寅一、长行总明
这以下提出了七种忆念佛陀法身的方法,第一个「法自在转」,先作一个总说:
一者,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,应修此念,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故。
忆念佛陀的法身,第一个是总相的忆念,就是我们要思惟「佛」陀在「一切」的因缘当中,是「得自在转」的。这个「自在转」的意思是说,佛陀的明了心性是无所障碍的。我们凡夫的心是境来转心,比如说你现在很有福报,你的心中有很多的善业,有布施、持戒的善业;但是你的心受着环境的影响,你的福报在这个地方可以表现,在另外一个地方福报就表现不出来。我们凡夫跟阿罗汉也是这样,阿罗汉的功德力,受着时间、空间的障碍,不能在一切法得自在转。佛陀的心是转变外境,我们的心是外境转变我们,所以这个地方自在跟不自在的差异在这里。所以我们在思惟佛陀功德的时候,就是佛陀的功德是不受一切时空的障碍,在「一切法得自在转」,所以说「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故」,他能够在「一切」的「世界」;二乘人跟菩萨的神通,都是有所局限的,不能够产生这种无障碍的神通。所以我们在忆念佛陀的时候,我们要相信:佛陀不管是在何时、何处,他一定有能力救拔你。你看《地藏经》上说:乃至于你堕入到地狱,你只要能够忆念一句佛号、一句菩萨的圣号,都能够产生解脱,这个佛的功德是何时何处都能够产生加持力的,没有中断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在忆念佛陀的时候,要有这一个概念。这是一个总说,这以下就提出一个问题。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看第二二三页,佛陀法身的功德是自在转,他有能力能够救拔一切的众生,但是事实上有很多的众生并没有解脱生死,继续在生死当中流转,这是什么道理呢?这个地方,无著菩萨讲出一个偈颂:
寅二、颂更别简
此中有颂: 有情界周遍,具障而阙因, 二种决定转,诸佛无自在。
佛陀的清净法身,面对「周遍」世界这么多的「有情」众生,佛陀的内心当中具足强大的加持力,但是有四种因缘佛陀不得自在:第一个「具障」,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这个障碍:第一个是烦恼障,你内心当中放纵你的烦恼,佛陀救不了你,这件事情不能做,你一定要做,说你一定要跳火坑,谁也没办法,所以你放纵你的烦恼不加对治,佛陀不得自在;第二个业障,你造作谤法跟五逆的重罪,有这种罪业的遮障,佛陀也不得自在,有业障;第三个报障,你说你到了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你要听闻佛法就有困难,这个果报体的障碍,佛陀也不得自在:具足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不能见佛闻法这件事情就有遮障了。第二个「阙因」,你好不容易得到人身,又没有重大的罪障、又没有粗猛的烦恼,但是缺少见佛闻法的因缘。见佛跟闻法的因缘是不同的:见佛的因缘,来自于对佛陀身口意的归依,比如说你经常每天有定课,身业的礼拜、口业的称叹、心中的发愿,你经常能够拜佛念佛,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,你就比较可能会见到佛陀,因为你栽培了一个见佛的因素,就是三业的归依;闻法的因缘,是来自于成就三乘的善根,就是你能够成就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,产生一种智慧的善根。所以你看之前性公的朋友沉先生,他很真诚的诵《金刚经》,感招释迦牟尼佛的现前,但是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为他说法,因为他很虔诚的归依,但是他缺乏三乘的善根,所以佛陀没有为他说法。所以这个见佛跟闻
他灭了法的因缘是不同。总之,假设我们缺乏具足这样的因缘,诸佛不自在的。第三个「二种决定转」,这「二种」:第一种你造业决定,就是你过去烦恼的势力很强烈,一方面现前的环境又具足,你一定要造业,这样子诸佛是不自在的。你看琉璃王,琉璃王要灭释迦族,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通力遮止了三次,结果都不能遮止。这是为什么呢?他决定要造作,诸佛不自在,这是第一个造业决定。第二个得果决定,琉璃王释迦族以后,释迦牟尼佛就说:这个琉璃王七天之内,必定生身堕入地狱。佛陀当然是没有瞋心,但是他得果报决定的时候,诸佛不自在,就是造业决定、得果决定的时候,这四种因缘,诸佛是不得自在的。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:这样子讲的话,在我们修行当中,我们所归依的佛陀到底是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?这个地方我们就必须清楚。佛陀在我们修行当中,扮演一个增上缘的角色,而不是扮演亲因缘。就是你内心的自觉功能,是你整个修行的一个主导者,佛陀是扮演一个增上缘的角色。比如说:你今天种水果,葡萄的种子产生葡萄,苹果的种子产生苹果,你这个种子是主导者;但是旁边的阳光、水分,产生一种催化的作用,这个叫做增上缘。简单的说,佛陀只能够影响我们,他不能改变我们,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的,是我们要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,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觉照的功能,这种功能生起的时候,才能够真实的改变你的命运,外在的加持,是扮演一个影响的助缘而已,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。所以说「有情界周遍」,但「具障而阙因,二种决定转,诸佛不自在」,这样讲,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诸佛菩萨,在我们的修行当中,他所扮演的定位在哪里。
丑二、由其身常住
我们忆念佛陀的法身常住。
二者,如来其身常住,应修此念。 真如无间解脱垢故。
我们要经常忆念佛陀的法「身」是经常的陪伴在我们身边,为什么呢?因为佛陀法身的「真如」理体,是「无间」断的「解脱」一切障碍。「无间断」的意思就是说,佛陀的真如法身,不会被整个妄想所间断。譬如说这个法身菩萨,他所证悟的真如,还会被妄想所间断;但是佛陀的「真如」,是「无间」的「解脱」一切的妄想遮障。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了,我们要经常相信佛陀法「身」是「常住」的,这个对我们是很重要的。很多人都说:末法时代,念佛法门会愈来愈兴盛。其实这是有它的道理,因为这个圣道门在修学的时候,要依止很多的条件,譬如说你要修止观,你身体要健康;你要能够息诸缘务,要有道场能够护持你,你本身还要有一点福报力,要能够安住得下去。但是末法时代,修习唯识止观、天台止观,那个二十五方便的因缘,慢慢慢慢,东缺一个、西缺一个,很难具足了。但是念佛法门不同,因为你念的是佛陀的法身,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这种大功德法,不管是正法的一个好的环境、或是像法的环境、末法的环境,佛陀的法身不会因为众生的因缘变化而变化的。你在正法时代忆念佛陀,跟末法时代忆念佛陀的功德是一样的,是完全一样的。为什么?因为你所忆念佛陀的法身,是没有变化的。所以这个地
方,我们要知道,经常忆念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的。
丑三、由最胜无罪
三者,如来最胜无罪,应修此念。 一切烦恼及所知障,并离系故。
我们应该要思惟,佛陀的法身是离开「罪」过的,因为佛陀完全的远离「烦恼障」跟「所知障」这二种的「系縳」。我们知道,离开遮障这个是很重要的,菩萨要先离过,才能够修善。因为你造了善法,你又累积了罪业,到时候你善法的功德表现不出来,因为罪业产生遮障,你修很多善法,但是表现不出来,它把你的善法盖住了。所以你一定是修善还要离过,你的功德才能够表现出来,所以这个地方也是很重要,思惟佛陀的法身是离过的。
丑四、由无有功用
四者,如来无有功用,应修此念。 不作功用,一切佛事无休息故。
我们应该要思惟佛陀的法身,是任运生起的、没有作意的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六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